摆在我面前的洋洋80万言的两本厚书《守望荧屏》《视像观评》,都由中国电视艺委会编选,王丹彦女士主编。前者系2008-2010年中国电视艺委会评论员文选;后者系2008年-2010年中国电视艺术研讨综述选。两本书都是非常及时且有长久保存价值的珍贵文本。在中国,电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成为第一强势媒体。对于这一强势媒体,在当下做到关注也许并不困难,老百姓也可以做到街谈巷议。但是记录它、总结它、提高它却始终是电视发展中的一块短板。除了若干专著的出版应该受到欢迎,人们更期待那种就一个时期的电视话题进行梳理、选择后以飨读者的文本。近几年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在承担政府奖评定等一系列重大组织交流工作之外,在办好《中国电视》等杂志以外,十分重视电视艺术理论的研究和经验总结。每年都要和出品方、主创们一起召开各类作品个案的专家研讨会。特别是今年以来又建立了一支中国电视委员会评论员的队伍,更是做了一件多年来想做没做成的事情。这些都是为电视艺术发展打“地桩”的事业,两本书的出版又是一个例证。 这两本书让我眼睛为之一亮的,首先是它的导向鲜明,视野开阔。在《守望荧屏》中,多位评论员详论了政府大奖“飞天奖”的评奖指导思想、遴选标准和主要成就。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些基本经验以及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方面的探索与建树。一些文章就“飞天奖”获奖优秀作品展宏观评述,有些则深入到个案中升华经验。所选评论员的文章并不仅仅限于电视剧,范围涉及所有电视类节目,尤其是电视类文化节目,深入剖析获“星光奖”的节目的典型形态,儿童电视、纪录片、动画片发展现状的分析等等。《视像观评》一书则集纳了优秀电视剧和其他门类的电视节目,包括电视社教类节目、电视文化栏目等适时召开的专家研讨会的记述。两本书就其视野之开阔涵盖面之广为近些年来同类书中所少有,足以成为观察中国电视文艺发展的一个窗口。它们可贵还在于虽然是一种编年体式的、年度选编式的书,但又不是一种有文必录式的、有言必选式的客观记录。选家的眼光和立场独到、鲜明。我读下来感到有几条脉络非常清晰,如国家形象与电视担当,主旋律与多样化,坚持导向与抵制“三俗”,加强电视文艺评论,建设文艺评论队伍等。书的意义和价值超出了“汇编”,也不仅仅是一种“回放”,足以启示读者领悟中国电视在它走过的道路中,坚持了哪些正确的东西,为何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有何亮点以及如何使这些经验成为发展的宝贵财富。 《守望荧屏》、《视像观评》使我看到了编者的内在功力。这两本书除了能够比较全面的勾勒近几年中国电视艺术发展的脉络,更体现出观点鲜明、资料详实、内容丰富的特点,既有文献性又有现实性,既有理论性又有资料性,这与编者们的敬业精神和用心分不开。比如,每次作品研讨会发言者往往很口语化,媒体综述更像是简短的消息。但这些到了这本书里,不仅文字上删繁就简做了整理,甚至加了小标题和编者按,使每一个研讨会都有了主题和侧重。编选者付出的心血非同一般。同时,这两本书的编选也显示了中国电视艺委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实力。除了主编王丹彦女士立于电视艺术发展的全局,对书进行了成功策划,对每一篇文章都细致校改,画龙点睛,擘肌分理;即便随手翻翻其中几篇文章,如陈玮写的《向内寻求谍战剧的突破》,陈芳写的《重拍经典:非静勿动 非诚勿扰》都是观点鲜明,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陈超英整理的电视剧《闯关东》研讨会的纪要,赵聪为《兵峰》做的研讨会综述《军事化题材电视剧的审美化创新之路》以及邢戈为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风华正茂》和《我的青春在延安》做的研讨会综述也都是文字精炼、天机云锦,大大提升了研讨会的水平。所以我说这两本书是大手笔,营构出了大气象,不仅电视工作者手头不可或缺,也一定会在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上留下它的足迹。 原载:《光明日报》(2012年01月09日1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