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新农村的和谐画卷——看电视剧《青山绿水红日子》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仲呈祥张金尧 参加讨论
中央电视台新近播出的电视剧《青山绿水红日子》是当前农村生活尤其是我们党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写照。该剧以黔北火热的新农村建设为时代背景,以“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活动中干部群众各色人等的所思所想为艺术原型,集中细腻地刻画了以林心竹为代表的基层干部形象,他们对群众真诚关怀、对家人体贴入微、对挫折永不言败、对丑恶嫉恶如仇。
    首先,从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来看,《青山绿水红日子》始终给人一种朴实的美感和贴近生活的真实感。近年来,反映我国当下农村生活的电视剧不可谓不多,而且一些作品总是以喜剧甚至是闹剧手法加以呈现。而此剧一改此风,以一种几乎是“镜子”般的手法加以反映,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散发出一种久违了的泥土芳香。我们并不是反对娱乐,但是,毋庸讳言,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尚没有脱离低级趣味,一些主创者总是以城市人所谓高雅来俯视形如蝼蚁的农村人的蒙昧,甚至以一种伪现实主义的手法将一些想当然的桥段强加在农民身上:要么生得歪瓜裂枣,要么衣着不合时令,要么行为笨拙,要么口齿不清……其实,整体而言,现时代的中国,农民的性格厚道却不愚蠢、农民的生活朴实而不肮脏、农民的语言幽默而不油滑。农村题材电视剧不能将农民想当然地写成难以教化、有生理缺陷的丑陋群体,不能让几亿农民在辛勤劳动之余还成为饱受嘲笑的对象,不能让他们面对荧屏说“那不是我”,而应让农民在电视荧屏上找到“自我”。而电视剧《青山绿水红日子》却真实地写出了建设新农村的艰辛历程:由于信息的闭塞,农民的柑橘差点烂在了树上,急得村委会副主任罗金福大喊大叫;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当大批返乡民工就业无着时,村委会自办茶厂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二次创业;黔北农村现实生活中开发石斛、辣椒、竹雕甚至是山歌、红军洞等自然、人文资源的生活画卷,都成了该剧反映这一群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艺术源泉……不难设想,倘若主创者没有深入生活的勇气和真实地反映农村生活的创作热情,要织就这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断难完成。
    其次,从精神内蕴和价值取向上,《青山绿水红日子》无不是一曲对当下农村干部群众的充满艰辛的新农村建设的由衷赞歌。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地反映这一艰辛历程是当下艺术家们理应肩负的历史担当。黔北农村创建的“富、学、乐、美”活动,其根本落脚点还是在“美”。诚如剧中所彰显的精神内蕴与价值取向一样,此剧之“美”,并非仅仅是一种环境的改变,而是一种心灵的和谐。
    《青山绿水红日子》并未回避矛盾。该剧总是以戏剧的冲突表现建设新农村中不可回避的矛盾,而现实生活的矛盾又给戏剧的冲突注入了应有的原动力,如罗金福与林心竹的权力之争,也是当下基层农村一些干部的现实写照,“老歪哥”、金涛妈的迷信愚昧在当下农村还依然存在,罗金福袒护小舅子以及“二毛”一系列的恶行并非一时能彻底荡涤,凡此种种,《青山绿水红日子》,增强了表现力,拓展了艺术鉴赏中的反思功能,从而完成了深刻思想的艺术表达。
    
    原载:《光明日报》(2012年02月13日1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