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国情感的深沉表达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颐武 参加讨论

    电视剧《一生只爱你》播出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高度关注,表明这部电视剧确实触动了当下观众的心灵,也说明了当下社会对于纯粹的“情”的强烈渴望。这部电视剧很好地应和了公众的情绪,喻示了中国大众文化在表达今天人们的情感渴望方面所具有的敏感性。
    电视剧通过对20年的纠结和痛苦感情的深入细腻的表达,透视了中国人“情”的深沉含义。这20年是中国从一个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的20年,人们的命运和生活都发生了剧烈改变,电视剧对这样的社会变化描述得相当生动,每个人的生活转变都有自己的轨迹,这种变化本身就充满了传奇性,人们在剧烈变化的大时代中都经历了种种波澜壮阔的命运活剧,可谓是“奇”。但故事通过这种命运起伏的“奇”却传递了永恒不变的“情”。命运至“奇”,但刻骨铭心的“情”从未中断。这里的“情”包含着胜利的痴情和坚守,也包含着小青的痛苦和艰难。这两个人之间的悲欢离合其实正是中国的“奇”与“情”最好的表达。这些“情”其实完全超越了物质主义,也超越了具体时代的限制,并不为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它的坚守和忠贞的品格,从而成为了一种刻骨铭心的宝贵的精神记忆,一种值得留恋和皈依的最美好的精神感觉。
    这种以“奇”传“情”正是中国传统叙事文学中的基本模式,而这一模式在中国现代文化之中一直在延伸,一直是现代中国剧烈变动中人们所渴望和祈求的不变的元素。从20世纪早期的通俗文学和中国电影的最初起点,直到这种“奇”和“情”弥散的各种文化形态的展现,都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20世纪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命运波动,才让人生的诸多偶然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于是,“奇”就意味着在这个剧烈变化的社会中个体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往往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往往在大时代中沉浮起落,而在其中却依靠“情”的存在获得了一种在生活匮乏艰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幸福感和认同感。这些其实是20世纪中国的命运中值得我们思考的精神积淀。而《一生只爱你》正是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变化中的两个人的“奇”中之“情”表达得淋漓酣畅,让人难忘。诸多偶然性构成的意外事件,让生活本身不断被改变。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却格外真切。无论是两个人的爱情,还是周围人的感情,或是曾作为加害者的忏悔,都从一个角度凸显了莫测命运中感情的真切。
    这部连续剧情节的曲折复杂,戏剧性的转折和变化不断出现,而这正是对于它的大主题的最好的烘托和阐发。这部剧由此和观众共同塑造了一个“情感空间”,这个“空间”虽然有具体的历史限定,但它一是不及物的,超脱于物质主义,二是超欲望的,并不为欲望所拨弄。在这个共同的空间中,观众追随着人物命运,感受历史波澜中小人物的命运走向,为他们的真挚感情所打动。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化的进程,对于“情”的渴望反而成为了一个最关键的话题,回忆当年纯粹的“情”,既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共同回忆,其实也是今天面临着物质和消费主义的诱惑,面临诸多精神和经济问题而幸福感相对较弱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想象的一部分,既是中等收入者对于自己的生活再思的一部分,也是正在互联网时代凸显其影响力的年轻人的想象。在一个全面市场化的社会之中,价值错位的困扰,感情被物质和欲望所冲击的焦虑,渴望真情而真情难以寻觅的迷惑都使得纯粹的“情”不断被回溯和缅怀。今天的人们正是渴望有更多超越的真情。最近的文化潮流之中,关于感情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个关键主题,无论是“穿越”还是“治愈”等青少年的文化形态,还是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等都是这一潮流的体现。《一生只爱你》的出现正是体现了这一潮流对于人们积极、正面的意义。通过两个人执著的感情持守,我们感受到了今天的社会对于真诚情感的无限渴望。
    这部电视剧所体现的社会潮流,值得关切。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0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