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浓厚的文学传统,诞生于此的诗经乐府传诵千古,汉赋唐诗树起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革命战争年代,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战斗和生活了13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掀起了革命文艺创作的新高潮。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省柳青、杜鹏程、王汶石、胡采、李若冰等一批优秀作家,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作出了《创业史》《保卫延安》《风雪之夜》《柴达木手记》等享誉文坛的作品,确立了陕西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热情讴歌新时代、礼赞新生活,辛勤耕耘、精心创作,相继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一批源于现实生活、极富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形成了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为代表的“文学陕军”,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今年4月下旬,我在榆林清涧县调研期间中途停车参观了路遥纪念馆。以前也曾几次到清涧调研,但因为行程安排得很紧,虽然路过纪念馆都没有看成。这次参观后很有感慨、很受震撼,进一步增添了我对“文学陕军”的敬意。参观纪念馆后,我一直和随行的同志讨论“路遥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至少有三点非常强烈: 第一,身处劣境、挑战苦难、自强奋斗。路遥自小家境贫寒,在农村务过农、在小学教过书,可以说没有任何背景。但作为一名文学青年,他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奋斗,在艰苦环境下不懈追求、顽强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超越,最终体现了人生价值、实现了人生梦想。他的人生轨迹和身上具有的精神特质,通过其文学作品和艺术形象广为传播,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去改变命运、追寻梦想,去认识和把握我们的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人人都可能有出彩的机会,人人都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关键在于不怨天尤人,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在“平凡的世界”里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第二,把握时代、立于高端、感悟人生。路遥生活学习工作的年代,正处于我们国家大变化、大发展、大转型的时期,可以说跌宕起伏,包括他的人生之路也曾经历过天壤之别,这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路遥依靠艺术家的敏锐眼光和细腻笔触,品味时代、把握时代、立于高端、剖析社会、思考人生,创作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不朽著作,反映同时代人的生活,很真实、很亲切,很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穿透力、撞击力特别强。他的这种笔外功夫非短期之锤炼,而是一生中不背离时代,不厌弃生活,不脱离所处的环境、土地和人民,同时又站在历史的高端,彰显引领社会思想的责任。这种精神,不正是体现了我们今天要牢牢树立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群众感情吗? 第三,英年早逝、人才难得、关心关爱。路遥年仅43岁就因病去世,在短短21年的创作生涯中,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创作条件下,他笔耕不辍、勤奋写作,为读者奉献了数百万字的优秀作品。在纪念馆中,我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文学陕军”的合影,包括陈忠实、贾平凹等,那时候他们都很年轻,精力旺盛、意气风发。正是他们的辛勤创作,才给陕西文坛留下了一部部扛鼎之作,为三秦大地扬了名、为全省人民增了光、为陕西发展添了彩。我们为路遥英年早逝而惋惜,更为“文学陕军”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路遥的早逝,呼唤我们要爱护人才,善待“文学陕军”。“文学陕军”的成就呼唤我们肩负继往开来的责任,使“文学陕军”的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后起之秀层出不穷。5月3日,《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刊登了《文学陕西:也曾灿烂,也有迷茫》的文章,看后更增加了我们的紧迫感。“后劲乏力、后继无人”之隐忧必须改变,文化大省在全国的文学地位必须保持,“文学陕军”必须继往开来、发展壮大,这是陕西的责任,是陕西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责任。路遥离开我们20年了,人们至今没有忘记他,是因为他的人生、他的精神、他的作品。我坚信,陕西的厚土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路遥”。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灯塔,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所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回顾历史,清代中国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窒息了创新创造的活力。审视现在,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得益于我们党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陕西梦”,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为此,我想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作家肩负的社会责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文学创作既是一项艰苦的、富有创造性的个体劳动,也是作家与读者交流、与时代对话的社会行为。在参观路遥纪念馆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是囿于小圈子,把写什么说什么片面地、孤立地看成个人的事情,还是放眼天地间,通过艺术净化心灵、引领社会、造福人民?关学创始人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想,我们的作家都是文化精英,也应该有这样的志向和胸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用手中的笔来促进民族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那么,作家怎样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我认为,应该着重把握好三点:一要有正确的立场。立场问题是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搞创作,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始终把心与人民紧紧贴在一起,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二要有科学的态度。好作品都是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好作家都应该是思想家。当前,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更加突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强烈。大家在观察社会、思考社会时,既要拨开表象的重重迷雾,分清楚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表现出应有的视野广度和思考深度;又要坚持良心和底线,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正确的态度观点、积极的价值取向传递给人民,不断为社会发展集聚正能量。三要有艺术的思维。文学是通过潜移默化对人发挥作用的,其力量比宣传更有效、更持久、更有说服力。我至今都不会忘记,《于无声处》等作品对我们思想解放初期的影响力。我们的广大文学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充沛的创作激情,锤炼生动的文学笔触,善于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善于激发人性的情感共鸣,用作品的深刻思想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 二、关于作家创作的根本方法 我理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象地说,就是经过加工的“菜肴”,如果原材料不对,读者就品不出应有的味道。因此,文学创作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一条是找准源头、夯实根基,使作品真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牢牢把握“三贴近”的原则。一是贴近实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的很多诗歌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为后人还原了唐朝风云变幻的真实面貌。大家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要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提炼主题,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激发热情,投身讴歌时代和人民的创作活动中,更加客观真实地再现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二是贴近生活。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当年,路遥创作的很多灵感,就是来自于到陈家山煤矿劳动、在陕北农村生活的体验。现在文学作品数量很大,据统计,仅2012年全国通过纸媒正式出版和发表的原创长篇小说就超过3000部,但客观地讲,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并不多,原因就是一些作家对生活的积淀不够、感悟不深。我们要善于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走进生活深处挖掘素材、捕捉灵感,既讲好自己的故事,又提炼大众的生活,使作品更好地与社会共振、与读者共鸣。三是贴近群众。人民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学作品鉴赏和消费的主体。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经常下基层、接地气,积极访民情、听民声,主动拜群众为师,从群众创造中汲取营养,真正做到用群众喜欢的形式、以群众能够看懂的方式、说群众想说的话,达到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的目的。 三、关于作家应有的精神追求 真正的作家,应该具有高尚的价值追求、高超的艺术造诣和高洁的人格品质,应该是一个纯粹的人、崇德笃学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现在,社会上很多行业的人显得浮躁,有的人脚步还没走稳就想迈开大步跑,恨不得一夜暴富、一举成名。有的作者刚做出一点成绩、有一定社会影响,马上就想着商业化运作,急不可耐地把名气兑现为经济效益。对此,社会是不认可的。我想,既然选择了作家这个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就要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勇气和坚韧。当年,柳青为写作《创业史》,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的职务,定居皇甫村长达10余年。今天,作家的生活创作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潜心创作的毅力应该是不变的。时风影响文风,文风又助推时风。我们大家都要摒弃浮躁之气,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浮华所惑,以静心静气之心态,专心致志地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热爱的工作、追求的事业,我们这个社会就一定会风清气正、健康向上。希望我们的作家投身于文学创作,孜孜不倦地追寻艺术梦想,把心思和精力更多用在揣摩研究作品、提升文学素养上,注重生活的点滴积累,开阔创作的思路眼界,既善于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又勇于适应新的时代条件和群众新的精神需求,与时俱进地加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文学创作的能力和水平。 “文学陕军”是陕西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宝贵财富。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敬重“文学陕军”、善待“文学陕军”、呵护“文学陕军”,对他们给予政治上的充分信任、创作上的热情支持、生活上的真诚关爱。从今年开始,省上将有计划地安排作家到基层县乡挂职,为大家深入实践、体验生活创造条件。作协是党和政府联系作家的桥梁和纽带,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联络、协调、服务工作,积极搭建交流平台,维护作家合法权益,真正把作协建成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一个地方的文学事业发展,最关键的是有一支有追求、有实力、有成就的作家群体,要高度重视作家队伍建设,为优秀青年作家脱颖而出营造良好氛围,保证陕西文学事业后继有人、长盛不衰。现在,受市场化的影响,一些纯文学的报纸期刊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前不久,我专门动员延长集团支持《延河》杂志,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引导社会各方面都来关注和支持他们,切实把陕西文学的阵地巩固好、发展好。陕西的优秀作家人数很多,宣传、出版等部门可以定期地推出一批陕西文学的作品集,进一步扩大陕西文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转载自2013年5月20日《人民日报》11版,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原载:《文艺报》2013年05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