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宋集珍本丛刊》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于友先 参加讨论

     这里,我要向广大读者郑重推荐的,是一套以搜集和整理“宋学”文献善本珍本为特色的大型丛书——一百零八册的《宋集珍本丛刊》。
     通过阅读本丛书的《编辑例言》和部分样册,我对这套丛书形成了如下印象:首先,《宋集珍本丛刊》(下称《丛刊》)作为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纂《全宋文》的系列成果,可能是目前最大的宋代文集丛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近代以来,学人都非常重视宋代文化的研究和宋代文献的整理。二十世纪中叶,老一代学人唐圭璋先生编纂了《全宋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又组织和实施了《全宋诗》、《全宋文》两大工程,分别对宋代集部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但是,以上“三全”都是宋代文集的新编和重排,无法反映宋集的原版情况;其内容也限于诗、文、词,对于丰富多彩的宋集内容未能全面包容。因此,尽管有了“三全”,也还不能完全取代原版宋集的价值。本《丛刊》将宋集原版进行整理、影印,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特别是像宋代这样一个刻书事业十分发达的时代,采用影印原版的方式更能反映宋代文化的原始面貌。
     众所周知,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曾作出过重要贡献。始于唐代的雕版印刷,在宋代得到广泛应用。据史料以及现存的部分宋版书可见,当时的出版业非常发达,刻书类型多种多样,有官刻,有私刻,还有方外之刻。私刻有私宅刻、家塾刻,还有专以刻书营利的众多坊肆。方外有寺院刻、道观刻,还有各类祠堂刻等等。当然,宋代出版业的主体还是官刻。所谓官刻,又有各级官府和各级学校之别。官府又分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的如诸殿、诸院、诸监、诸司、诸局,其中以国子监、秘书监刻书最多;地方的如安抚司、提刑司、转运司、茶盐司、计台等,都曾主持过刻印事业。宋代学校的刻书更为繁多,如州学、府学、军学、县学,以及各类名目的郡庠、郡斋、学宫、頖宫、学舍、书院等,都配合教学和学术活动,广开刻书之门。由于宋代有如此宠大的刻书群体,使宋代及其以前的文献得到及时而广泛的传播,目前仍然传世的千余种宋版图书,就是这一盛举的历史物证。宋代可以说是中国出版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成就与经验,是值得我们今天的出版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总结的。《丛刊》以原刻影印的形式反映中国文化巅峰时期的宋代文化成就,是十分难得的。
     其二,《丛刊》又是四川大学从事《儒藏》编纂的首批成果,是中国学术史中“宋学”的文献集成。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儒家学术也经历了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从先秦子学到两汉经学,从魏晋玄学到隋唐义疏学,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两千年间,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是究其根本,不外乎“汉学”和“宋学”互为消长而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么说,范文澜先生《中国经学史讲演録》也这么说,看来是有道理的。“汉学”以尊孔读经为特色,“宋学”以思辩明理为特色,前者的长处是文献学的,后者的长处是哲学的。四川大学古籍所在完成《全宋文》等大型古籍整理工程后,目前又启动了国家“二一一工程”项目、“国际儒学联合会”规划项目《儒藏》的编纂与研究。《儒藏》作为儒学文献的大规模集成,当然要反映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宋学”的成就。川大古籍所结合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长处,首先从宋代文献开始,率先编纂、出版了这套宋代学人文集的丛书。在这裏,许多大思想家,诸如周子(敦颐)、二程子(颢、颐)、朱子(熹)、张栻、陆九渊、真德秀、陈亮等人的文集,都可以在《丛刊》中找到,这是知津执要之举,既可以为各类学者提供最便捷的求知门径,也为方兴未艾的《儒藏》编纂和儒学研究事业打下良好的文献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整理儒学文献也是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编纂《丛刊》就是这一整理和继承的重要步骤。
     其三,中国是文献大国,也是藏书事业十分发达的国度。从老子“为周守藏室史,主柱下方书”;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从汉朝“遣谒者陈农求佚书于天下”,到唐代“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下至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公府私室对图书的大力搜求。但是古代的图书收藏,多半不是为了流通,客观上却形成了资料的垄断,这虽然对文献的收集有功,但是也对文献造成了禁锢,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毁灭。这是令人非常痛心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元济先生辑印《四部丛刊》,有力地促进了善本的保存和流通。一九八一年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又号召:“现存有些古籍的孤本和善本,要采取保护和抢救的措施。……散在国外的古籍资料,也要通过各种办法争取弄回来,或复制回来。同时要有系统地翻印一批孤本、善本。”所有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平心而论,我们对待善本,保护工作做得有余,而流通工作却做得不够。有鉴于此,国家启动了“中华善本再造工程”,两年来成就不小,第一期工程已经有一百七十余种得到重版。不过,《四部丛刊》和“善本再造”都是综合性的,川大古籍所的《丛刊》则是专题性的断代善本文献结集,它为学人从事专题研究提供了便利。
     其四,《丛刊》的编者从方便学人出发,尽可能多地为读者提供了实用、完备的数据。《丛刊》选书四百零五种、一万余卷,堪称“宋集万卷精华”。其选目以善本为主,以稀见难得为尚,常见者从略。对入选珍本善本,编者还从版本学、目録学的角度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研究;对作者之生平,著述之总况,文集之源流,版本之优劣等,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订。在制作技术上,又将传统文献编辑与现代计算器技术结合,将入选各书进行保真处理,采取脱色、去污、修描等方法,对其中因时代久远字迹模糊的文献,作修描还原处理。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善本数据,编者又将原书尺寸进行了适当缩放,在十六开页面上,以上下栏方式包容古书四个页面,既整齐美观,又经济实惠。
     二十三年前,中共中央在下达《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时,曾为当时的人材断层担忧:“目前真正能够独立整理古籍的,一般来说得六十岁左右的人才行。”那是经过十年浩劫后的情形。又说:“古籍整理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号召加强古籍整理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二十余年来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一批真正从事古籍整理的年富力强的研究人员正在茁壮成长。以四川大学古籍所为例,虽然该所第一代学术带头人徐中舒、缪钺、杨明照等先生都已去世,第二代古籍整理工作者赵振铎、胡昭曦、缪文远、曾枣庄、刘琳等学人也已退休,但该所的第三代学人,平均年龄纔四十来岁,如此年龄,已经顺利地接力而上,是古籍整理事业后继有人的标志,也是我们可以告慰陈云、李一氓等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古籍整理倡导者的又一喜讯。
     “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会有时”。我衷心祝愿川大学人,乘“盛世修典、文化复兴”之长风,挂“古籍整理、求实创新”之风帆,安心事学,严谨求实,勇往直前,将宋代文化研究特别是儒学文献整理工作做得更好。
     二零零四年四月十六
    原载:《宋集珍本丛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