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四库全书》对传统文献的贡献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来新夏 参加讨论

    中国是一个文献积累丰富、传流历史悠久的国家。如果从甲骨文算起,当有3000多年 ;如果从孔子收集整理算起,也有2000多年。在如此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文献得以 长期保存、积累、流传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各个时代都有重视传统文献的具体措施,特别 是国力强盛的汉、唐、清各代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譬如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 就是超越前朝的空前伟业。
     总汇传统文献
    较多的学者都把传统文献界定在上古到近代以前,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过四次较大 的总汇工程:一次是东汉初班固在向、歆父子《别录》、《七略》基础上编纂的《汉书 艺文志》,一次是唐初编纂的《隋书经籍志》,一次是明朝编纂的《永乐大典》,而最 大的一次则是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总汇工程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 两次,著录之书为3461种,79039卷;存目之书5793种,93551卷,两项共收书10254种 ,172860卷,较前二次不啻增大一二十倍。在再编纂上,它不仅如前二次那样有提要性 目录,还将著录部分收入全书。四库全书总汇工程之浩大,实属空前。
    《四库全书》的再编纂也实现了数百年来儒家学者期望总汇传统文献的宿愿。在传统 文献中,佛、道两家早就有总汇的成果,即佛藏与道藏的编纂,而儒家独无藏。最早提 出编纂儒藏的是明末福建人曹学quán@①。曹氏在明末和唐王政权下,任过高官,好 学嗜书,收藏繁富,曾感叹地说:“二氏有藏,吾儒何独无藏?”遂决意编纂儒藏。他采 撷四部,按类分辑,经营十年,可惜以明亡殉国而未完成,但他提出编纂儒藏的思想影 响后来颇巨。清康熙时的徐乾学在为高士奇所撰《编珠》写序时,就有类似的建议,并 希望高士奇向康熙进言落实。乾隆初,新成进士的全祖望曾以在翰林院供职之便,着手 从《永乐大典》中分类钞辑。近代学者钱穆认为,这是“纂辑《四库全书》的远源”。 不久,著名学者周永年正式提出为编纂《儒藏》而搜求图书的建议,写了一篇《儒藏说 》,阐述了《儒藏》的正名、立意、作用和意义。其后,安徽学政朱筠提出广征遗 书、 整理官藏和从《永乐大典》中辑佚等建议。这一建议与乾隆帝向往实现文治武功的 一统 心理恰好合拍,促成乾隆帝决定编纂一部能囊括古今文献的巨型丛书《四库全书》 。因 此,《四库全书》的编纂可谓既实现了曹学佺以来诸多儒家学者的宿愿,又完 成了总汇传统文献的宏业。
     整理、完善传统文献体系
    保存、积累和流传传统文献,不外两条途径:一是如上所述的进行文献的再编纂,另 一条则是整理和完善传统文献体系。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四库全书馆正式成立时,即全 面规划建立一套较完整的运用体系。它先把编书与写提要的工作统统纳入四库全书馆的 统一领导下,使二者没有此疆彼界的划分。它采取分片包干,一人全面负责到底的工作 方法。对于各书的校勘、考证、提要的撰写以及根据该书内容价值而预拟的应刊、应钞 、应存目三种意见等工作,都由一人专负其责。这样,既节省人力与财力,亦明确责任 ,便于发挥人才的作用,创立了传统文献再编纂的良法。
    在着手再编纂之始,首先广征图书以奠定整理基础。《四库全书》的书源,大致为三 方面:一是命各省采购图书进呈;二是要求各大藏书家选送相当数量的图书,以官编大 书《古今图书集成》等作奖励;三是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共辑出三百余种佚书。然 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全书收录、存目和撰提要等工作。历时十余年,《四库全书》与《四 库全书总目》先后完成,在整理传统文献的同时能完成书与录,确是前此未有的创举。
    在《四库全书》再编纂过程中,又有为完善运用体系而做的两件事。一是在征书辑书 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珍本秘籍为社会所需要,于是决定刻印流通,先刻印四种,旋因刻印 速度较慢,改用新创造的木活字法,共印行134种,即《武英殿聚珍本丛书》;二是开 馆之始,征书纷至沓来,卷帙浩繁,不便浏览,加以乾隆帝年岁日高,希望在生前能看 到一部分重要而必备的图书,所以在开馆之初,就命馆臣从应钞诸书中,撷其精华,以 较快速度,编纂一部《四库全书荟要》,乾隆四十三、四年,两份《荟要》就先于全书 竣工,分藏于宫内摛藻堂和圆明园味腴书屋,以备随时阅鉴。同时还编了一部《四库 全书荟要总目》,作为提纲挈领之作,又一次地书录并举。
    与《四库全书》的再编纂几乎同步进行的《四库全书总目》是古典目录学史上具有里 程碑性质的、最重要的目录学专著。它发挥了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主 旨,不仅对已收各书撮其指要,论其指归,对存目诸书也叙其大略,使人得其大概。沾 溉后来,厥功至伟。但卷有二百,未免检读不便,所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即另撰简编本《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款目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据,乾隆四十六年前后修成 ,早于《总目》四年问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虽然精简了《总目》的总序和小序, 但有些条目仍附有简短的按语,颇便翻检。图书目录同时编制繁简二本也为前代所未见 。
    这项整理传统文献工作既有《全书》,又有《总目》;既有《总目》,又有《简目》 ;既有珍善图书的选本《武英殿聚珍本丛书》,又有必备书选本《四库全书荟要》,较 完整地形成既有原始文献,又有二三次文献的创制。它不仅代表当时整理文献工作体系 的水平,同时对当前编纂《清史》和《儒藏》一类大的文化工程无疑会有所启迪和借鉴 。
     
    奠定清学基础,培育专学人才
    清初以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一些学者针对明末学风空疏的弊病,提倡追古求实之 风,标举“古学”,以反对用朱注猎取功名的“俗学”。顾、黄等学者不仅博涉群籍, 而且在治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整理阐释传统文献的方法,即考据方法,影响了一大批学 者,如马驌、胡渭、阎若璩等都可称考据学健将。考据学发展到乾嘉时可说是已成 “显学”,出现了以戴震、惠栋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以汉代许慎、郑玄为师的 “ 墨守许郑”的口号,建立师承家法,称为“郑学”。因郑玄是东汉人,所以又称“汉 学 ”。他们以考据学作为学派特色,因而又有“考据学派”的称呼。这批学者多奋起于 乾 嘉时期,而被称为乾嘉学派。汉学、考据学派、乾嘉学派具有同一内涵,它就是清学 。 有学者认为清学是建基于目录学、考证学、校勘学和版本学等等的专学之上的,而这 些 专学的发展应该说与《四库全书》的编纂事业有着重要的关联。《四库全书》的编纂 是 在乾隆中期以后的二十年间,像这样大的文献整理工程必然需要经过求书、登录、校 勘 、编目、叙录、搜求散佚和抄写誊录等工序,这些工序都需要各种不同的专门学问。 于 是,以清初以来的考据学为基础,逐渐分化发展为目录、考证、校勘、版本、辑佚等 不 同门类的专学,而这些专学不仅是清学的支柱,也是发展清学的动力。乾嘉时期之所 以 能成为清学的鼎盛时期,不能不说是与《四库全书》的编纂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以至 数 十年后,著名学者魏源在给友人李兆洛的信中还说:“自乾隆中叶以后,海内士大夫 兴 汉学,而大江南北尤盛。”这一概括正好说明《四库全书》对清学的奠定做出过积极 的 贡献。
    《四库全书》的编纂既然需运用众多专业知识,必然需要引用和培育大量专门人才。 所以在开馆之初,乾隆帝除了依照封建体制,命皇子和重臣担任正副总裁外,主要选用 了大量学有所成的知名学者,据有人统计共有360人,分别担任总阅、总纂、总校、提 调、协勘等等职务,其中有许多人是当时卓著盛名的大学者。黄爱萍女士曾在其所著《 四库全书纂修考》中列举出十二人:即于敏中、王际华、金简、纪昀、陆锡熊、陆费墀 、周永年、戴震、邵晋涵、翁方纲、程晋芳、任大椿等,他们都是当时学术界的顶级人 物。此外,黄著又列举了朱筠、姚鼐、彭元瑞、朱珪、庄存与、金榜、李潢、陈 际新、郭长发、陈昌齐、洪梧、王念孙、刘墉、谢墉、赵怀玉、曹秀先、王太岳、余 集 、曾燠、门应兆等和没有列出的众多学者也都是俊才硕彦,其学术成果历历可考,为 清 学昌盛发展之砥柱,称一代人才之盛。在编纂过程中,通过工作实践和学者们相互商 榷 切磋,这一庞大的学术群体在治学上都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而,《四库全书》培 育 人才之功,亦不可没。
     结语
    《四库全书》在其全程中,一直伴随着复查、校订、改错、撤出和禁毁。据黄爱萍女 士统计,在十九年的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3100多种,15.1万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 上,数量不可谓不大。所以,有人概括其事说,《四库全书》对传统文化是“功魁祸首 ”,言其保存文化有功而毁灭文化有罪,未免为四库纂修工程留下遗憾。最近看到任继 愈先生所写《为<四库全书>正名》的文章,对《四库全书》纂修过程中的禁书、改书给 以很好的诠释。任先生认为,禁书“是历代封建王朝皆有的事情”,改书“则是历代统 治者所惯用的手法”,“也不是乾隆一个人的专利”。因而,任先生肯定这是“一项前 无古人的文化事业”。我赞同任先生这一合于情理的解释,因为任何事物在它进行过程 中常常是利弊共存,那就要分析其弊端产生的时代必然性,而考察它利之所在,测量其 对后世的贡献。《四库全书》较完好地保存传统文献,特别是从《永乐大典》中辑佚30 0余种,开拓了学术眼界;给后世留下一份包罗繁富的传统文化载体,使传统文化不再 像前代那样散佚流失。《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严密组织、周密规划、制定完整的文化 整理体系、培育高质量人才等等,更给后人留下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所以,我们对《 四库全书》不妨多理解些不足,更多地利用其有利于我们的地方,让人们更多地向《四 库全书》索取,使它在我们今天的文化事业中发挥更多的潜力!
    原载:《光明日报》2004年2月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