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永乐大典》正本并未随葬永陵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尹选波 参加讨论

     明初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仅凡例、目录就有60卷,正文22877卷,可谓卷帙浩繁。但这部巨书仅在永乐六年缮写一部,装订成11095册,是为正本;嘉靖后期又重录一部,是为副本。为了防止毁坏,正副本分别藏在两处,即分藏不同的馆舍中。数百年过去后,这部巨书正本早已荡然无存,副本至清末民初也只剩下64册。《永乐大典》正本究竟是毁坏,还是密藏他处?前人或认为抄完副本后,正本送归南京,毁于大火;或认为藏在皇史宬的夹层中;或认为清嘉庆时焚毁于乾清宫大火;或认为明末毁于文渊阁大火。这些观点各有理由,互相争鸣,莫衷一是。1999年7月3日,《文汇读书周报》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栾贵明先生的大作《〈永乐大典〉之谜》,文章提出《永乐大典》正本仍然保存在明朝嘉靖皇帝永陵玄宫。这是关于《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的最新观点。对于这些观点,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近日在读清代著名学问家全祖望的文集时,发现全祖望对《永乐大典》有所记载,而且有助于我们弄清《永乐大典》的下落。
     其一,全祖望介绍了副本产生的原因以及副本抄写格式:“嘉靖四十一年,禁中失火,世宗亟命救出,此书幸未被毁,遂诏阁臣徐阶,照式模钞一部,当时书手一百八十,每人日钞三纸。至隆庆改元始毕。”这就清楚地表明,抄写副本是为了防止火灾等意外毁损,便于长久保存。
     其二,全祖望根据清世祖顺治帝曾阅读过《永乐大典》推测《永乐大典》之正本在清初仍保存在乾清宫。他介绍说:“崇祯时,刘若愚著《勺中志》(应为《酌中志》),已言是书不知今贮何所。是其书在有明二百余年,赖世庙得如卿云之一见,而总未尝入著述家之目。暨我世祖章皇帝万机之余,尝以是书充览,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者。及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帝)实录成,词臣屏当皇史宬书架,则副本在焉。移贮翰林院,然终无过而问之者。”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在清初顺治年间,《永乐大典》的正本还贮藏在乾清宫,副本贮藏在皇史宬,乾隆初副本移到翰林院中。不仅如此,全祖望还推断,《永乐大典》的正本在乾隆初仍贮藏在乾清宫中。他指出:“会逢今上(指乾隆帝)纂修《三礼》,予始语总裁桐城方公(指方苞)钞其(指《永乐大典》副本)《三礼》之不传者,惜乎其缺失几二千册。予尝欲奏之今上,发宫中正本以补足之,而未遂也。”(《鲒亭集外编》卷十七,《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中册)
     全祖望是清中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乾隆元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年散馆,候选知县。但他无意仕进,后以治学显。他曾在雍正七年至九年(1729—1731年)、雍正十年至乾隆二年(1732—1737年)两度在北京求学和做官。其间,他得以浏览北京的珍贵藏书,尤其是在找到《永乐大典》副本后,他如获至宝,计划每天读二十卷,饱览其中一些世所罕见的书籍,并从中抄写了经、史、志乘、氏族、艺文等五个方面的孤本书籍。因此,他对《永乐大典》是很熟悉的。他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治学严谨,考辨精当,其关于宋史、明史的研究受到世人的赞誉。从他的经历和学识来看,他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根据全祖望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永乐大典》的正本至少在顺治时尚存在于乾清宫中,在乾隆朝也应该保存在乾清宫中。因此,关于《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的几种看法,如正本送归南京后毁于大火、藏在皇史宬的夹层、明末毁于文渊阁大火或保存在明朝嘉靖皇帝永陵玄宫等观点都是可以排除的。至于是否毁于清嘉庆年间的乾清宫大火,目前还不能肯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原载:《光明日报》2003年6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