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与古籍导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仇家京 参加讨论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以下简称《善本书目》)编辑工作始于1978年国家文物事业局在南京召开的会议,会议制定了书目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及《分类表》。尔后,《善本书目》的分类即被许多图书馆先后采用,如上海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和杭州图书馆等。199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善本书目”子部和集部,费时近二十年之久的国家古籍善本大型书目终告全部完成。《善本书目》在《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经、史、子、集四部的基础上增设丛书为五大部;由原来的三级类目析为四级类目;部、类、目由原来的114个增扩为220个;《善本书目》删改了《总目》部分不合理的类目,如删去旧有的别史、载记、圣贤、名人等类目,将正史类改为纪传类,以及对部分类目的位置与归属进行了调整(对原定《分类表》的部分类目亦作了变动)。《善本书目》经过对《总目》的类目增删调整后,超越了《总目》封建道统的分类意识,改进并弥补了《总目》分类失当的弊病与不足,为全国图书馆馆藏古籍的类分,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样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笔者从事古籍的整理编目以及读者接待、咨询工作,以下试就如何改进对《善本书目)的利用,强化其检索效应与导读功能,撰为此文,以期使馆藏古籍更好地为读者检索利用并起到古籍导读的作用。
    1绘制《古籍分类法对照表》,以揭示馆藏古籍所采用的传统分类与新式分类的对应关系,使其在古籍读者中能真正起到双向的检索与导读工作
    编制《古籍分类法对照表》,既能从中看出所采用传统分类的《善本书目》与《总目》在类目设置上的沿袭、增删以及调整情况,又可以揭示该传统分类法与《中图法》类目上的不同。这有助于读者认识和了解传统的分类及类目在今天通用的《中图法》中属于哪一学科和类目,以达到“以类求书”的目的。建国后,经专家学者整理,通过校勘、标点、注释、今译或影印,新出版了大量的古籍及古籍研究专著,丰富了古籍利用的品种与范围。但是,由于新版古籍的分编所采用的是《中图法》,其分类和庋藏都与版本古籍不同,这就给读者的检索与利用带来了不便。《古籍分类对照表》同时为读者提供了新版古籍的检索途径,读者可以在版本古籍阙如的情况下,继续利用《中图法》在新版古籍中进一步检索。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弥补版本古籍的藏量不足,以扩大古籍的利用范围,并借鉴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最新成果。
    2撰写古籍类目小序与总序,改善书目工作
    《善本书目》大体依《总目》分类排比,仅各类目酌予增删修订,类目术语大都采用传统的,其立类标准也不完全按学科内容为主,与通用的《中图法》的分类语言或主题语言不相一致。如《善本书目》的子部“谱录”类,属于辨体类目,直接沿用《总目》而来,而《总目》则是承袭了宋代尤袤《遂初堂书目》的做法。《总目》在分类及类目的设置上,参考了此前大量的公私书目,“皆务求典据,非事更张”,即类目的设置皆有所本,不作轻易变动。该“谱录”类所收之书涉及多门学科: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茶酒食品、刀剑玉鼎、文房四宝,等等。按《中图法》的分类,它们应分别隶属于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以及工业技术等类。可见其立类标准难以准确揭示文献的主题内容。况且子部谱录类器物之属与杂家类杂器之属亦不易区分。其他,诸如一些含义相近的或容易混淆的类目,读者也不易辨识。如:经部与子部儒家类的区别;经部乐类与子部艺术乐谱之属的区别;经部小学类训诂之属与字书之属的区别;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与子部兵家类的区别;史部政书类法令之属与子部法家类的区别;史部地理类专志之属寺观与祠庙的区别;子部天文算法类算法之属与术数类数学之属的区别。等等。
    准确理解古籍分类体系中的每条类目含义以及类目之间的区别,这对图书馆的编目人员来说,也并非易事。而图书馆的古籍读者,一般并不同古籍直接见面,他们了解图书的方法,除了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接触以外,在目前,针对某些图书馆尚无专门的古籍书目数据库代读者检索的情况下,只能依靠翻检目录卡片来了解馆藏的古籍情况。古籍分类目录虽能为读者揭示较为完整的某一学科或专题的藏书体系,但是对不甚熟悉古籍分类目录体系及类目含义的读者而言,仅仅从古籍分类目录卡片或书本式目录的类目设置上来查看,则不易判断和辨识各个类目的内容范围以及上述所举的容易混淆的类目之间的区别,从而在一定的程度影响了读者对古籍的检索利用。
    《总目》卷首凡例云:“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掣纲领。四十四类之首,并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如其义未该,则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条之下,附注案语,以明通变之由。”我国古代目录学的优良传统,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正是通过著录款目、分类、类序、提要及案语等来实现的。“辨章学术”就是将各门学术条分缕析,辨别清楚;“考镜源流”就是撮取古今学术发展的史料,通过比照鉴别,溯其源流正变,借用学术分类和学术史的方法和知识,提高目录质量,以达到使读者“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目的。
    小序(包括总序),是我国目录学中的重要体制之一,肇始于汉代刘歆的《七略》。小序,就是在目录书的每一部或每一类的前面或后面,用简扼的文字说明这一部类学术的起源、演变及其盛衰、优劣与得失。小序除了说明各门类学术的渊源以外,还说明各门类学术在历史上的演变、分合情形与各学术的关联。其价值在于不仅可以指导读者研究学术,并且提供了在相关各类别中寻找资料的线索,这是我国目录学所独有的特色。《善本书目》这部具有类分古籍指导意义的国家大型书目,囿有编撰体例,或限于书目的篇幅,不具小序体例,而使用《善本书目》分类法的图书馆却有必要继承小序体例的优良传统或开创新例,即需要为古籍类目撰写小序(或称类目解说),使读者读后对此门类有一个概况的认识,从而发挥其为读者指示学术门径、辅导阅读的作用。
    3馆藏古籍的综合性丛书,子目宜各入其类,以方便读者检索并扩大读者的利用范围
    《善本书目》在《总目》经、史、子、集的基础上增加丛书为五大部,下设汇编、地方、家集、自著共四类。
    《善本书目》编例说:“经、史、子、集四部中,同一部类之书汇编为丛书者,俱入所属部类。”而综合性丛书,因其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古籍资料,辑录了许多名家名著和极难寻觅的零篇残章,从中可看到一代甚至几代的历史、文学乃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面貌,故为文史工作者和阅读古籍的人所重视。由于综合性丛书内容庞杂、类无专属,是汇刻多种独立的著作而成,因而编目应该与一般目录有所不同,不仅要反映它的本身,更重要的是还要反映它所包含子目的类目属性。由于《善本书目》对综合性丛书的处理,仅按照体裁和地域分类,而没有子目分类的编制,所以不能反映出综合性丛书的学术内容与类别,读者也无法从古籍的分类中查找,因而限制了读者对古籍的利用范围。如,宋代欧阳修的《易童子问三卷》,本是作者关于《周易》的专著,同时编入《欧阳文忠公全集》之中,单行本即不传。该全集依《善本书目》的分类法则应编入丛书部自著类。而研究《易经》的读者就无法在易类中找到这部著作。针对此情况,可借鉴清代目录学家章学诚的“别裁”法,即凡是一部书中包含有几种著作,将其中与全书不同隶属在一类的著作裁别出来,各按其内容,分别著录在它们应入的部类中。
    关于丛书的著录,1959年上海图书馆主编的《中国丛书综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它在编辑“总目分类目录”的同时,建立“子目分类目录”,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的检索途径,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目前采用《善本书目》分类的图书馆,为保持其分类体系的一致,在按照丛书部的汇编、地方、家集、自著四大类分编以外,可以将所有馆藏综合性古籍丛书子目拆散,与单行的古籍一起分类编次,分别归入其所属的类目,并注明其出处,使读者在古籍分类目录中,按类求书,就近取阅,以扩大古籍的利用。
    以上论述的三点,是笔者从本馆怎样利用并改进《善本书目》的分类目录作为思考的起点,围绕凸现古籍检索与导读功能这个中心,向读者披露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图书馆古籍藏书体系;从古籍利用的角度,绘制《古籍分类对照表》以打破古籍藏书新、老版本的分类与庋藏的不同界限,提供多角度的检索途径;撰写小序,揭示每一类目所包含的内容范围、学术渊源和辨识类目异同以发挥目录学的功用;利用综合性丛书,如何采用“别裁法”来方便读者检索并扩大古籍藏书范围。把它编成小册子或作为编写古籍书本式目录时的参考,使之成为古籍目录组织的有机部分。
    [参考文献]
    [1]〔清〕永溶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
    [2]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996
    [3]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4]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图书馆古籍编目.中华书局出版,1985
    [6]昌彼得撰.版本目录学论丛(第二辑).台北:学海出版社,1977
    [7]罗盂祯编著.古典文献学.重庆出版社,1989
    [8]马宗霍撰.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出版,1984
    [作者简介] 仇家京,杭州图书馆馆员。杭州310006
    原载:《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2001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