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明代汉语词汇与明代白话小说戏曲整理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顾之川 参加讨论
明代白话文献与我国传世的多数古籍相比,其文字讹误的程度并不十分严重。但在校勘、标点和注释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在明清白话小说的“出版热”中重印的明代白话小说里,问题更是严重。出现这些问题,有些可能是限于点校者的学识,有些是出版部门的疏漏,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缺乏明代汉语词汇的知识而造成的。
         一、校勘
       1.失校
     烧把火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石点头》11(本文所引书证,免称回、卷、出等,下同):“又有开店的,贩去杀了零星发卖,分明与猪羊无异。老少肥瘦,价钱不等,各有名色。老人家叫做烧把火,孩子家叫做和骨烂。”
     按,“烧把火”应为“饶把火”,二字形近而误。“饶”即添,今河南方言仍有此义。《笑史·鸷忍部》“食人”条:“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汛海到饯塘,有持至行在充食。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为美羊;小儿呼为和骨烂(春风文艺出版社本误作“和骨灿”),又通目为两脚羊。”
     呜咂 浙江古籍出版社《李渔全集·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69:“西门庆则舌吐其口,鸣咂有声,笑语密切。”
     按,“鸣咂”失校,当为“呜咂”。“呜咂”即接吻。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金瓶梅词话》正作“呜咂”。又作“呜嘬”,《牡丹亭》30:“酒潮微晕笑生渴,待噷著脸恣情的呜嘬。”又可单用“呜”。《牡丹亭》12:“他兴心儿紧嚥嚥,呜著咱香肩。”《山歌》2:“小阿姐儿好像五夏六月个长脚花蚊子,咬住子情郎呜呜能。 ”〔1〕
     打抽手 春风文艺出版社版《生绡剪》3 :“却好奚章甫拉了几个同年,送大座师到扬州。一则要在江都县小座师处打个抽手;二则他先要为娘子,访问他父弟的下落。”
     按,“打抽手”失校,当为“打抽丰”。“打抽丰”亦即“打秋风”,为明代常用口语词。《七修类稿》23:“俗以干人云打秋风。”《常谈考误》4:“俗以自远投人干求钱物者曰打秋风。 ”明代白话文献中用例甚夥。《隋史遗文》32:“柴嗣昌是通家弟兄,原是要来拜谢叔宝,打他抽丰做路费。”《醒世恒言》29:“适值有个江南客来打抽丰,送两大坛惠山泉酒。”同书36:“恰好有一绍兴人,姓胡名悦,因武昌太守是他的亲戚,特来打抽丰。”《初刻拍案惊奇》22:“那衙门中人见他如此行径,必然是打抽丰,没廉耻的,连帖也不肯收他的。”《生绡剪》10:“有个公子姓邵名维邛,字秀甫,来到南京,在他年伯处打抽丰。”《牡丹亭》13:“〔生〕坐食三餐,不如走空一棍。”〔净〕怎生叫做一棍?〔生〕混名打秋风哩!”同书46:“有秀才来打秋风,则索报去。”《警世通言》25:“他自不会作家,把个大家事费尽了,却来这里打秋风。”《石点头》2:“多分到那处打秋风, 羁留住了。”
     有时又简称“秋风”。《生绡剪》1:“肚饥了就要秋风一顿, 东荡西荡,荡了年半有余。”
       2.误校
     气不分 《二刻拍案惊奇》2:“妙观见说到对局, 肚子里又怯将起来;想着说到这话,又有些气不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点校说明》中说:“‘气不分’不可解。联系上文来看,‘分’当为‘忿’之误。‘气不分’即‘气不忿’,通俗小说中常见。”因而在该篇的原文中,点校者改‘分’为‘忿’。
     按,“不分”、“不忿”、“不愤”实际上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不烦改字。“分”当读fèn,与“忿”、“愤”同音通用。《南齐书·王僧虔传》:“庾镇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诗词曲语辞汇释》卷4“分(二)”条, 列举唐宋诗词及元曲中的用例共23条,然后总结道:“是知其字本作‘不分’,而‘不忿’与‘不愤’,则因音近而沿用之。又今口语中尚有‘气不分’、‘气不愤’之语,正本此。”
     入刀 北京燕山出版社《型世言》32:“詹博古道;‘待我寻着主儿,一百两之外,与兄入刀。”路工编《明清平话小说选》第一集所收《鼓掌绝尘》2:“我们如今也不要管他什么生钱不生钱, 且把这三锭拿来,和你入刀了。”
     按,“入刀”应为“八刀”,系形近而误。“八刀”即“分”的拆字隐语,明代文献常用。《白兔记》4:“自今以后,诚诚志志, 志志诚诚,停一会,香金钱与老哥八刀。”《杀狗记》12:“〔净〕我与你讲过了,七锭以外,都是我的。不是我一个人要,还有那一位官人要八刀的。”同书14:“烂小人,难道我就独得了不成?少不得都拿出来八刀。”《鼓掌绝尘》11:“众土工看了,个个满心欢喜,只道掘着一个肥窖,大家都有些八刀。”同书32:“且把这三锭拿来,和你八刀了。”《醉醒石》7:“乡绅说分上,与他八分,一时也像相厚。”
     替 春风文艺出版社版《生绡剪》9 :“那飞泉大笑道:‘我替你都是天医院里子孙,怎么分得内外?”据该书《校后记》所说的体例,“替”为“明显的错别字”,因而校点者“径改”为“与”。
     按,在明代文献中,“替”常用作连词“和”、“与”、“同”。《山歌》9“烧香娘娘”:“请你来再无别事, 有一句知心话替你商量。”《初刻拍案惊奇》26:“我是替你说过了,方住在此的。如何又要我去陪这老厌物?”《三刻拍案惊奇》9:“哥,今还不曾替哥耍, 且桶里躲着。”同书24:“替这些学生,也有说有道,好不和气。怎你道他不好?”《玉娇梨》4:“张媒婆连忙替夫人、小姐见个礼。 ”校点者的“径改”,属不明明代俗语词而误校。
     货 百花文艺出版社版《醋葫芦》6:“我家有个使女要货, 若先生有令亲友处用得,小子急于要脱。”据该书《校点后记》所说的体例,校点者认为“货”后脱了“卖”字,当补。
     按,在明代白话文献里,“货”即有“卖”义。《西游记》1 :“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同书9:“一日,在长安城里,卖了肩上柴, 货了篮中鲤,同入酒馆之中,吃了半酣。”《醒世恒言》27:“如今急切里寻人,能值得多少?不若先把小的胡乱货一个来使用。”《金印记》7 :“季子学成文武艺,合当货与帝王家。”
     稍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隋史遗文》16:“叔宝与佩之、国俊见礼,却把领出来的那些物件,稍在马鞍鞒傍,马就压矬了。”点校者注:“原文作‘稍’,现改作‘捎’。”
     按,在明代白话文献里,“稍”、“捎”、“梢”同音通用,极为常见,不烦改字。如《三刻拍案惊奇》1“解人稍信到家”、同书30 “柳稍青”等。
         二、标点
     同其他古籍一样,明代白话文献的句读,是靠作者记述时的思维层次来显示的。读者只有辨明作者的思维层次,才有可能正确辨明句读,从而准确理解原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明代白话文献,多数已由点校者加上了新式标点。但这些标点仅仅代表着点校者对原文的理解,未必与作者记述时的思维层次完全吻合。这就可能造成失误。
       1.因不明明代俗语词而误断
     歪厮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明清平话小说选》第一集所收明未于鳞《清夜钟》7:“那魏鸾要吃要穿,两个歪厮,缠人撺掇, 崔佑无件不依。”
     按,“歪厮缠”为明代常用俗语词,即今语“胡搅蛮缠”。《韩湘子全传》9:“我们真是晦气,一位神仙老爷不见了, 倒吃这老头儿在此歪厮缠。”《清夜钟》7:“况有了几个钱,便有几个不三不四、 歪厮缠的相知来走动。”《石点头》7:“气恼不过, 偏要与这梦鳅歪斯缠,弄他个不利市。”
     又作“歪缠”、“歪死缠”、“歪思缠”、“歪事缠”、“歪厮胡缠”等。《隋史遗文》8:“手下人不识好歹,只道兄别处客人, 性格不同,酒后难于算帐,故意歪缠,要先称银子。”《木皮词》:“更可笑翦爪当牲来祷告,不成个体统真是歪缠。”《挂枝儿》5 “歪缠”:“冤家好大胆,反来歪死缠。”《山歌》8 “私情长歌”:“姐儿生来眼睛鲜,弗知趣后生死命歪思缠。”《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36:“咬海千心里想道:‘本待借兵邻国,解脱灾危,怎么又撞遇着这等一个妇人,好歪事缠也。”《金瓶梅》12:“堪笑西门暴富,有钱便是主顾,一家歪厮胡缠,那讨纲常礼数。”
     显然,上引例句将“歪厮缠”点断,就令人不知所云了。
     势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版《水浒》2:“你托谁的势, 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又同书33:“(慕容达)依托妹子的势,要在青州横行。”
     按,“势要”在元明汉语中有权势、神通义。元曲《包侍制三勘蝴蝶梦》:“我是个权豪势要之家,打死人不偿命。”《西游记》74:“这魔头果是神通广大,势要峥嵘。”《韩湘子全传》19:“艄公道:‘神仙倒有,只是大人倚着那做官势要,在家中不肯理他。’”同书25:“我老爷的势要,谁敢不从?”又作“势耀”。《韩湘子全传》28:“我们野道人有恁么势耀,济得恁事?”又引申为“有权势的人”。《初刻拍案惊奇》20:“(裴安清)一清如水,俸资之外,毫不苟取,那有钱财夤势要?”
     象意 岳麓书社1988年版《初刻拍案惊奇》32:“唐卿一人在舱中,象意好做光了。”
     按,“象意”,又作“像意”,“像心像意”。明代有三义:
     (1)高兴。《隋史遗文》22:“这宇文惠及不过是个蠢才, 晓得甚趣,只取一时像意而已。”《古今小说》10:“他见那孩子取名善述,与己排行,先自不像意了。”同书22:“唐孺人听见丈夫说子母都发开,十分象意了。”《二拍》1:“(太守)看见零零落落, 纸色晦黑,先不象意。”(2)满意,满足。《初刻拍案惊奇》2:“除非去做娼妓,倚门卖俏,撺哄子弟,方得这样快活象意。”同书13:“儿媳两个,到嫌长嫌短的不象意。”同书17:“此后知观来只须留在房里,一发安稳象意了。”《二刻拍案惊奇》3 :“孺人道:‘我只为女儿未有人家,日夜忧愁。’妙通道:‘一时也难得象意的。’”《醉醒石》9 :“又是半晌,侧边的道:‘你已像意,也该丢了让我罢。’”(3 )自由自在,纵情。《醒世恒言》8:“今后既到我家,便是我家的人了, 还像得他意!”同书23:“这海陵像心像意,侮弄了许多时节。”《型世言》24:“只是这些土官像意惯是,羞的是参谒上司。”
     显然,上引《初刻拍案惊奇》32例句中的“象意”是(2)义, 此句应作“唐卿一人在舱中象意,好做光了。”
       2.当断不断
     例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古今小说》32 :“文升嫡侄为嗣,延其宗祀居官清正,不替家风,岂得为无后耶?”按,“延其宗祀”后当点断。
     例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醒世恒言》24 :“却有第二子晋王广,为扬州都总管,生来聪明俊雅,仪容秀丽。十岁即好观古今书传,至于方药、天文地理、百家技艺术数,无不通晓。”按,“天文”和“百家技艺”后当点断。
     例3,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白话小说选》下册所收《钱多处白丁横带,运退时刺史当艄》(即《初刻拍案惊奇》22):“却是这些富人,惟有一项不平心,是他本等。”按,“不平心”即不是出于公平之心,见利忘义,赚昧心钱,故下文又说:“大等秤进,小等秤出。自家的歹,争做好;别人的好,争做歹。”应将“不平心”属下,作“是他本等”的主语。
     例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欢喜冤家》1:(李二邻居)“叫道:‘地方不好了,不知李二被何人杀死在此。’”按,“地方不好了”使人不知所云,“地方”后当点断。“地方”指当地的负责人,是明代里甲制度用语。《鼓掌绝尘》31:“李琼琼急忙点着灯赶将出来,看见妈妈晕倒在地,不晓得是张秀,开口便叫道:‘地方救人!’”《小说》18:“倭寇生发,沿海抢劫,各州县地方,须用心巡警,以防冲犯。”《欢喜冤家》2:“那公人也不答他, 登时叫起地方道:‘陈小二杀人。……’”
     例5,《清夜钟》7:“王氏情知丈夫爱着他,与他争料是吃亏。”按,“与他争”作“料是吃亏”的状语,后当点断。
     例6,中华书局1988年版《高文举珍珠记》4:“院子哥,多劳你也受我二人一礼。”按,“多劳你”后当点断。
       3.不当断而断
     例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醒世恒言》3:“那女子尖尖翘翘,凤头一对,露在湘裙之下。”按,“尖尖翘翘”是修饰“凤头一对”的,不应点断。
     例2,《醒世恒言》23:“光阴似箭,约摸着往来,有数个月。 ”按,“往来有数个月”是“约摸”的宾语,“往来”后不应点断。
     例3,《型世言》17:“那贼在门边排下许多精锐,都带着盔甲, 拿着兵器,耀武扬威。马巡抚叱,他收敛进城。”按,“马巡抚叱”后不应点断,应为“马巡抚叱他收敛进城”。
       4.点校不辞
     例1,《李渔全集·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67 :“见玳安站着等搭连,玉箫道:‘使着手,不得闲。教他明日来与他就是了。’”按,“使着手”不辞,应为“使着,手不得闲。”
     例2,中华书局版《金印记》23:“此间便是我亲帏。愁生喜, 喜还悲,心切,切泪交颐。”按,“切泪交颐”不辞,应为“心切切,泪交颐”。
     例3,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白兔记简注》4:“自今以后,诚诚志志,志志诚诚,停一会香金钱,与老哥两个八刀。”按,“停一会香金钱”不辞,应为“停一会,香金钱与老哥两个八刀”。
       5.标点不准确
     例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明清平话小说选》第一集所收《清夜钟》7:“(崔氏道):‘列位爷,杀死魏鸾是我, 不干他老人家事,只缚了我去。’众人道:‘你这样个小厮,杀得人,官须不信,到官是罪,你替不得的?’”按,“杀得人”后应点问号,以表疑问。“你替不得的”后亦无问意,应点句号。
     例2,《欢喜冤家》9:“正说间,恰好二官拿着一本书走过。小山叫道:‘二叔,是什么书?借我一看。’二官笑嘻嘻的拿着走进店来,放在柜上:‘恰是一本刘二姐偷情的山歌。’”按,《山歌》既是一本书,就该点书名号。
     例3,中华书局1988年版《高文举珍珠记》6:(生)“读的书经,书内专言政事评。”按,“书经”特指《尚书》,应点书名号。
         三、注释
     给古籍加上简明的注释,便于人们阅读使用,是古籍整理的主要方法,也是我国古籍整理的优良传统之一。传统训诂学中的文献训诂,事实上就是古籍的注释工作。古籍注释可以注音、辨字、释义,也可以说明语法、阐发章句义理,而排除古籍的语言障碍,即词义注释,是其中的核心工作,也是古籍注释的第一要义。显然,要给古籍中的词语作出准确的注释,就必须明白该语词在当时的特殊意义和用法。如果简单地以今律古,那非陷入望文生训的泥潭不可。上文我们谈到,明代白话文献,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注本,但即使是名家的注释,也常有注错的地方。
       1.误注
     把势 《牡丹亭》13:“牵弓射弩做人儿,把势;一连十个诺来回,漏地。”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本注:“把势,这里是装样子。”按,“把势”(又作把式)是蒙古语baqsi(音译为“八合识”、 “八哈失”、“巴合失”、“巴合赤”、“巴黑石”等)的借词,有“老师”、“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内行”等义。〔2 〕这里是郭驼自夸其“牵弓射弩”的技艺娴熟,而不是“装样子”。
     唧@③ 《白兔记》22:“如今幸喜身唧𠺕𠺕𠺕@③,把粥食频调产后,莫待老来病成不救。”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注:“唧@③,这里指小病。”
     按,“唧@③”是明代常用词,又写作“即溜”、“鲫溜”、“鲫溜”、“唧@④”、“唧溜”。明代有四义:(1)机灵,聪明, 伶俐。《绿牡丹》6:“书生即溜,把香奁逸句,俏地先偷。 ”《醋葫芦》6:“只说我女儿不甚唧@③,特地与他伏侍的。”同书14 :“怎知都飙即溜,放开脚步,一道烟往馆中去了。”《石点头》4 :“(孙三郎)又且做得即溜,出入并无一人知觉。”《生绡剪》7 :“尔澄做这奇事以后,一路与人打伙,造得十分鲫溜。”《戒庵老人漫笔》5:“说人不慧曰不鲫溜。”(2)小巧,精细。《挂枝儿》9 “大脚”:“小脚生得忒即溜,剪一双弓鞋面,费了一匹潞绸。”《南词叙录》:“唧溜,精细也。”《西湖游览志余》25:“杭人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声者,如秀为鲫溜。”(3)精,熟。《隋史遗文》27 :“但闲中无事,将劈柴的板斧装了长柄,自家舞的到也即溜了。”《醋葫芦》12:“又添上一个新友,姓詹名直口,独有变卖行中,一发即溜。”《警世通言》16:“那一夜我眼也不曾合,他怎么拿得这样即溜? ”(4)顺利,运气好。《白兔记》12;“自恨我好不唧@④,这碗淡饭怎入口?”《金印记》16:“掩耻包羞,自惭zhūn@⑤zhūn@⑥不唧@③。”
     可见,“如今幸喜身唧@③”中的“唧@③”,应是(4),甚至可理解为“健康”,而不是指“小病”。
     生发:《白兔记》18:“(外)巡更不严,贼盗生发。”宝文堂书店1988年本注:“生发,即生利。”
     按,“生发”即“发生”,而非“生利”。正因为“巡更不严”,导致了“贼盗生发”。若理解为“生利”,则与原文意思不合。《古今小说》18:“近奉上司明文,倭寇生发,沿海抢劫,各州县地方,须用心巡警,以防冲犯。”
     这们:《娇红记》36:“象小弟这们不济的,未必不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注:“小弟这们,即小弟们,小弟这行之意。”
     按,在明代白话文献里,“这们”、“这每”、“这么”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可以互相通用。这里的“这们不济”,即“这么不济”、“如此不济”。《四声猿·女驸马》2 :“不信场中还有这们一个敌手哩。”《四声猿·玉通和尚》:“这们大雨,你着一身孝,来我这庵里呵,做啥子。”又:“既是旧有的,那每常发的时节,却怎么医才医得好?”
     不分 《娇红记》24:“不分他狠爹娘乔撇古,干则掇赚了咏桃花翠鸾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注:“不分,不料。”
     按,“不分”即“气不分”,例见上文。
     泼毛团 《娇红记》12:“呸,泼毛团,鳔胶粘住你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注:“泼毛团,对太阳的詈词。古代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故称。泼,咒骂之词,含有恶劣、卑贱的意思。”
     按,“三足乌”云云,纯属望文生义。“毛团”为明代常用的詈词,不为咒骂太阳所独用。《韩湘子全传》1:“吕仙睁开慧眼, 望那一方一看,就认得是两个毛团在那里吐气,一个是香獐造孽,一个是白鹤弄楦。”《醒世恒言》6:“这毛团也奸巧哩!只怕还要生计来取。 ”《西游记》35:“行者骂道:‘你这伙作死的毛团,不识你孙外公的手段!……’”同书86:“呆子忍不住骂起来道:‘我把你这伙毛团!你将我师父藏在洞里,拿个柳树根哄你猪祖宗,莫成我师父是柳树精变的!’”这是指妖怪。《鼓掌绝尘》38:“这张驿丞厉声喊叫道:‘甚么毛团,敢来寻死!’……可怜一个多年张秀,霎时送命在毛团手里。”《醒世恒言》33:“那老王该死,便道:‘你这剪径的毛团!我须是认得你。……’”则又是指强盗。
     有时不明通假也可能造成误注。如:
     窟弄 《白兔记》32:“头发打得粉粉碎,牙齿打佐一把骨,鼻子打做两窟弄。”宝文堂书店注本:“窟弄,小巷;胡同。这里以此比喻被打的很厉害。”
     按:此注显系望文生义,“窟弄”即“窟隆”之通假。《客座赘语》卷1:“事之有隙可指曰窟龙(穴头)。”《嘉定县志》:“窟笼, 俗呼孔也。《篇海》:‘窟,孔穴也。’《韵会》:‘笼,鲁孔切。以声音求训诂,笼有孔义。’”
     亚 《娇红记》20:“蹑手蹑足将纱窗亚,听他听他两情@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注:“亚,通“掩’。”
     按,如按此注,似为娇娘与申纯作爱时竟忘了关窗子,倒是两个捉奸的替他们将窗子“掩”上了,显然与剧情不合。其实,这里“亚”通“砑”。“砑”本指碾磨使之坚实发亮,而碾磨必须使两物接触,因有:“接触”、“挨近”义。《西游记》57:“(行者)轮铁棒,丢了磁杯,望长老脊背上砑了一下。”同书74:“(行者)把棍子望小妖头上砑了一砑,可怜,就砑得象一个肉陀!”《初刻拍案惊奇》25:“几番要砑在小娟处宿歇。”时有“砑光”一词,意即“挨光”,多指男女调情。《古今小说》3:“吴山初然只道好人家,容他住, 不过砑光而已。”《山歌》2“砑光”:“姐儿见子有情郎,好似云僧投饭入斋堂。 咦像染坊店里画石贪色块,砑子多多少少光。”此义又可用“挨光”。《金瓶梅词话》3:“王婆道:‘大官人,你听我说, 但凡挨光的两个字最难。怎的是挨光?似如今俗呼偷情就是了。”又:“安排十件挨光计,管取交欢不负期。”《二刻拍案惊奇》3:“桂娘的卧房, 乃前日偷眠,妄想强进挨光的所在。”
     也指一般的主动接近,套近乎。《隋史遗文》41:“到一处,定买许多酒肉,这二十多人内,时常去捱光擦他。”《韩湘子全传》3 :“那先生姓元,名自虚,号若有。向年是一个游手游食砑光的人。”
     元明时有“亚肩叠背”一语,其中“亚”亦用“挨”义。《水浒传》23:“武松在轿上看时,只见亚肩叠背,闹闹穰穰,屯街塞巷,都来看迎大虫。”同书120:“只见一群人,亚肩叠背的围着一个汉子, 赤着上身,在那阴凉树下,吆吆喝喝地使棒。”《乡言解颐》卷1 “天部”:“至日平西曰亚山,则夕阳在山,西入崦嵫之候矣。”
       2.注释不确
     除误注之外,还有不少以偏概全,或仅得其仿佛,因而造成注释不确的现象。
     致仕 《醒世恒言》5:“(勤自励)累征安庆绪、史思明有功。 年老致仕,夫妻谐老。”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注本注:“过去,作官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告老回家,叫做‘致仕’。”如按此注,则“致仕”相当于今天的官员离休。其实不尽然。官员告老还乡固然叫“致仕”,但明清时“致仕”的决不仅限于年老官员,年轻的官员暂时请告回籍也叫“致仕”。《生绡剪》8:“但尔年尚幼,尸位贻羞,可请告回籍, 以俟老成,再图效犬马可也。枝仙见了此书,就与母亲说:‘……李家爹爹有书在此,叫孩儿致仕回去。’”又引申可指用具不起作用。《生绡剪》2:“我这马桶都告致仕,三日不倒哩!终不然改换天朝, 叫别人倒了!”
     痛决 《牡丹亭》32:“险些些,风声扬播到俺家爷,先吃了俺狠尊慈痛决。”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本注;“痛决,严厉的责罚。”如此注释,仅得其仿佛。当“狠尊慈”听说女儿在后花园与情人幽会时,究竟是怎样‘责罚’的,读者仍不清楚。今按,“决”即骂,“痛决”即痛骂一顿。元明以来常见,字又作“攫”、“嚼”(方言音jué)、“掘”、“绝”等,并音同字异。《剪发待宾》2:“你孩儿拿的个信字来,我当与他五贯长钱,你怎生将他痛决了一场?”《金瓶梅词话》12:“告师父得知,我从来不晓得请人,只会白嚼人,就是一能。”这里“嚼”为双关语,既指“咬”,又指“骂”。《客座赘语》1 :“凭怒而以语诟詈之也曰攫。”《醒世姻缘传》64:“我就只说了这两句,没说完,他就秃淫秃@⑧的掘了我一顿好的。”民国14年河北《献县志》17:“骂人谓之卷,亦谓之掘。”民国20年河北《青县志》11:“骂詈曰骂街,亦曰卷,又曰绝,皆无正字。”
     厮缠 《娇红记》32:“【旦】他那里热厮缠,我冷叮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注:“厮缠,相亲相缠。”
     按,“厮缠”即“歪厮缠”的省称,例见上文。
     注:
     〔1〕“呜”之亲吻义,六朝已有。参王云路、 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387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2〕参张清常《漫谈汉语中的蒙语借词》,《中国语文》1978 ,3期;刘铭恕《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蒙古语》,《郑州大学学报》1983 ,4期;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3〕此义甚古。 《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闵子)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
           作者工作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责任编辑:袁俐)*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口加歆,左右结构
     @②原字为口加燕,左右结构
     @③原字为辶加(口加留),半包围结构
     @④原字为氵加即,左右结构
     @⑤原字为屯加辶,半包围结构
     @⑥原字为(擅的右部分)加辶,半包围结构
     @⑦原字为讠加奴,左右结构
     @⑧原字为扌加歪,左右结构
     ^^
    原载:《文献》1995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