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1640-1715)去世后,世间除了各种版本的《聊斋志异》问世外,还刊刻了大量的蒲松龄遗作,像《聊斋先生遗集》、《聊斋词集》、《聊斋志异逸稿》、《聊斋白话韵文》、《聊斋志异未刊稿》等等。 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聊斋全集》,全书分4册,除了通行本431篇《聊斋志异》外,还收录了其他文集、诗集、词集、杂著、戏曲和年谱,共计60余万字。《聊斋全集》的编者路大荒(1895-1972)是蒲松龄的同邑人,原名路鸿藻,曾用名路爱范,字笠生,号大荒山人、大荒堂主人等。世居于山东淄川北关外的菜园村,与蒲松龄的蒲家庄相距只有八里路,是研究蒲松龄及其著作的专家。解放前曾任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1948年济南解放后,被任命为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学者梁漱溟为路大荒题写墓志铭:“盛德丕显,有功不矜;高风亮节,报效国恩。得时则驾,日月胸襟;半生贫贱,一代闻人。留仙知己,永垂竹帛。” 20世纪30年代初,路大荒便陆续在上海《申报》《国闻周报》、天津《大公报》等报刊上发表研究蒲松龄的文章。1935年,日本东京文求堂出版了他注释的《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他搜集整理的《聊斋全集》,系蒲松龄著作出版史上第一次规模大、内容多的版本。路大荒撰述的《蒲松龄年谱》(原名《蒲柳泉先生年谱》)初稿于1931年,定稿于1935年。《聊斋全集》出版时便收入其中。 路大荒是中国收集占有蒲松龄手稿最多的一位学者。他幼年在邻家的私塾求学,这家主人藏书颇丰,其中有不少《聊斋志异》抄本和蒲松龄诗集手稿本,路大荒初步获得了蒲松龄著作的版本知识,从此以后,他就留心收集,四处奔走借阅,遇到相关的内容就随手抄录,较比同异,开始了初步的蒲松龄研究。 当年搞蒲松龄研究并不容易,首先要有研究的资料,而大部分资料在蒲氏后人手中秘不示人,他为了见到蒲松龄的轶文轶诗,千方百计接近蒲氏后人,为了表达对蒲松龄的尊重,有时侯还跟随蒲氏后人给他们的先祖上坟。精诚所至,人家才肯把先人遗物拿给他看。 路大荒曾经就蒲松龄研究与胡适进行过切磋,他纠正了胡适把《醒世姻缘传》列为蒲松龄著作的错误考证。有一次,胡适请他把《柳泉先生墓表》拓印一份寄给他,最后发表在《益世报》上。胡适在跋文中写道:“此碑的拓本每行底下缺四个字,大概是埋在泥土中了,所以我请他把泥土挖开,再拓一份,正当十二月寒冷的天气,蜡墨都不能用,往返四次,才勉强拓成。他的热心使我们今天得读全文,得知蒲松龄的事实,得解决许多校勘和考据的疑难,这是我最感激的。” 1937年12月,日本人攻陷淄川城,得知路大荒有蒲松龄手稿,日本人到他的家中进行搜查,路大荒得到消息后,背负着聊斋手稿躲藏到了深山中。日本人一无所获,便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聊斋手稿却得以保全。 1962年,六十二岁的路大荒又整理了123万字的《蒲松龄集》,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其中又对《蒲松龄年谱》作了进一步的修订。 路大荒终生致力于蒲松龄先生著述的收集和研究,他考证了蒲松龄的生卒年月,主持整修了蒲松龄故居,还收集了蒲氏的众多文稿和手迹。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捷克斯洛伐克汉学家雅洛斯拉夫·普实克院士的论文《蒲松龄聊斋志异最初定稿时间的探讨》中所引用的材料,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引用的路大荒的《蒲松龄年谱》,他说:“路大荒用惊人的热忱和不屈不挠的努力,对蒲松龄的全部生活和作品,进行了搜集和注释工作。”日本学者天野原之助的《清·蒲松龄〈农桑经〉考》一书,是以《蒲松龄集》为底本写成的。天野称路大荒是“当今研究蒲氏著作的第一位,应给予十二分的评价。” 为了纪念路大荒在蒲松龄研究方面的贡献,1980年8月,齐鲁书社把他所编的《蒲松龄集》中的《年谱》抽出来,出版了《蒲松龄年谱》单行本,并将他的次子路士湘在他去世后替他整理的《蒲松龄年谱补遗》附后,作为史料的增补。沈雁冰题写了书名,封面的白描像是尹瘦石所画。《蒲松龄年谱》32开本,6印张,119千字,4插页,印数8000册。正文前有公元1713年蒲松龄的第四个儿子蒲筠特请江南画家朱湘鳞为蒲松龄作的肖像画,上面有他自己的题跋:“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康熙癸巳自题。”又题“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 原载:《浦松龄研究》2007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