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中国使节文集考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玉珺 参加讨论

    随着域外汉文化研究的深入,一批由周边国家使臣创作的,以反映外交活动、出使经历、异国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汉文使节文献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尤以韩国的燕行录和越南的北使诗文最为引人注目。以前者为对象的文化交流研究已成为东亚史学的重镇。后者则生动而细致地展现了中越古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学术界得以在“汉文化区”这个宏大视野中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使臣创作的同类作品却湮没在浩如烟海的四部经典当中,至今未能得到全面的整理和足够的重视。为弥补这一缺憾,笔者近年来菟检了各类典籍和历史资料,将中国使节文集的成书、内容、存佚、总体风貌一一进行考订,并拟汇纂成文,以飨读者。本文首先介绍以越南为记录对象的使节文集。
    一、宋元时期
    中越宗藩关系的正式建立,是从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封丁部领为检校太尉和交趾郡王开始的。笔者从已寓目的目录和史籍当中尚未发现有宋代的使交专集,但据史籍记载,宋代曾有使臣编撰过使交集。《宋史·交阯传》云:“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加桓检校太尉……遣户部郎中魏庠、虞部员外郎直史馆李度往使焉。”(卷四八八,p.14060)李度,洛阳人,周显德年间举进士,入宋累迁殿中丞,知歙州坐事。《宋史·李度传》云:“度之南使,每至州府,即借图经观其胜迹,皆形篇诗,以上所赐诗有‘奉使南游多好景’之句,遂题为《奉使南游集》,未成编而亡。”(卷一九九,p.13021)
    蒙哥汗七年(1257年),蒙古人用强大的武力确定了与安南的宗藩关系。据马明达考察,元代共向越南遣使27次,但是留下使交诗文的却不多。现将所见详列如下:
    1.张立道《安南录》 《安南志略》卷三《大元奉使》云:“至元二年(1265年),遣侍郎宁端府、郎中张立道奉使安南谕旨。”“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命礼部尚书张立道、兵部郎中不眼帖木儿,引其来人严仲维等还,谕世子陈日燇入见。”(pp.66~67)关于张立道奉使安南一事,《元史》也有记载:
    世祖即位,立道从北征,未尝去左右。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命立道使西夏,给所部军储,以干敏称……(立道)寻与宁端甫使安南,定岁贡之礼。
    至元八年,复使安南,宣建国号诏。立道并黑水,跨云南,以至其国,岁贡之礼遂定。(卷一六七,p.3915、p.3916)
    尽管二者的记录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但至少可以确定张立道曾三次出使安南,是元朝前期处理对安南关系的重要廷臣。张立道字显卿,曾长期在云南为官,撰有《安南录》一书。此书是元代关于安南的第一部专著,《千顷堂书目》卷八地理类著录,后未见流传。《安南志略》卷三“至元二十八年”条后附有张立道此次出使的文章《张尚书行录》,或许出自《安南录》;卷五《大元名臣往复书问》另收有《张立道显卿与世子书》,亦是张立道第三次出使时所作;卷十七《至元以来名贤奉使安南诗》,收录了他的一首未题诗名的七律。
    2.李克忠《移安南书》《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诏安南国王陈光昺,仍以旧制六事事谕之,趣其来朝。”(卷八,p.163)元史未详宣诏使臣的姓名,而《安南志略》卷三《大元奉使》载:“至元十二年,遣尚书合撒儿海牙、侍郎李克忠召陈王入见,以久疾不朝。数年薨。”副使李克忠字公谨,自号麓泉,青州人。《元史》无李克忠传,但许有壬为李克忠写过《李公神道碑铭》,称其曾三次出使安南;据《元史》,另两次出使时间分别为至元十五年(1278年)和至元十六年(1279年);《李公神道碑铭》评价其三次出使:“公视万里如跬步,三往返如须臾。《移安南书》及为诗八十韵皆激烈有气。”(卷六一)可惜的是,《移安南书》等作已佚。
    3.徐明善《安南纪行》《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一月,命李思衍为礼部侍郎,充国信使,以万奴为兵部郎中副之,同使安南,诏谕陈日烜亲身入朝,否则必再加兵。”(卷十五,p.317)《元史·安南传》对此次出使也有记载。李思衍字昌翁,一字克昌,号两山,余干人。他曾两度出使安南,能吟诗,但传世作品不多。《安南志略》卷十七《至元以来名贤奉使安南诗》收录了他的四首七言诗:《世子燕席索诗》、《世子和前韵有自顾不才惭锡土只缘多病欠朝天之句即席次韵》、《行赆有辞之世子举陆贾事壹壹见爱谢绝以诗》、《观棋》。顾嗣立曾搜集其作品,编入《元诗选二集·乙集》,其中即包括上述四首七言诗。李思衍出使安南有徐明善随行。徐明善字志友,别号芳谷,德兴人,一说鄱阳人。《四库全书总目》介绍其事迹云:“至元中,官隆兴教授,又为江西儒学提举。尝奉使安南,又历主江浙、湖广三省考试,拔黄浯于弃卷中,识鉴为当世所称。”(卷一六六《芳谷集》提要,p.1434)徐明善将此次出使的全过程纪录下来,与相关诏文表章及进贡物品单汇辑成《安南行纪》一书,现见存于《说郛》。
    4.陈孚《交州稿》《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九月,诏谕安南国陈日燇使亲入朝。选湖南道宣慰副使梁曾,授吏部尚书,佩三珠虎符,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陈孚,授礼部郎中,佩金符,同使安南。”《元史·安南传》、《安南志略》的记载与上文所引大致相同。陈孚字刚中,浙江台州人。《元史》本传记载他“天材过人,性任侠不羁,其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斫”。陈孚有别集三卷及附录一卷存世,《四库全书》收录,其中卷二《交州稿》后记云:“以九月至京师,行李之往来及期,凡驻伪境五十有二日。其山川、城邑、风俗为图一卷,谕以顺福逆祸为书八篇,悉已上于史馆。兹不敢述,姑即道中所得诗一百余首,目之日:《交州稿》,以示同志云。”可见陈孚除撰有诗集《交州稿》外,还绘有一幅安南地图,但此图今已不传。《四库全书总目》评价稿中诗作:“皆纪道路所经山川古迹,盖仿范成大使北诸诗,而大致亦复相埒。”《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四“别集类存目”另收有《安南即事诗》一卷,实为《交州稿》中的《安南即事》。这首五言长诗的注文详论越南的历史、物产、风土、人情等等。此外,《安南志略》卷十七亦载录其一首无题名七绝及七律《离交州与丁少保》。《陈刚中诗集》附录一卷,辑录谕安南诏、安南谢罪表以及陈孚与安南的外交书文。
    5.萧泰登《使交录》《元史·成宗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四月庚子,遣礼部侍郎李衍、兵部郎中萧泰登赍诏使安南。”《元史·安南传》记载大体相同。这次出使是中越关系的重要转折,成宗一改忽必烈的远征政策,遣萧李二人出使,为两国交好打下基础。萧泰登(1265-1303年)字则平,号方崖,祖籍长沙,后居于庐陵太和。《安南志略》卷三《大元奉使》“至元三十一年”条附有萧泰登《使交录序》,据此可知萧泰登撰有《使交录》一书。其序文曰:“受命戒途,夙夜祗若。凡经行见闻,辄加记录,不觉成集,归以板行,以广其传……用自上都至安南,州郡山川、人物礼乐、故塞遗逸、异政殊俗、怪草奇花、人情治法、愈病药方,逐日编纪,通成一集。钦录圣诏,冠乎集首。次以安南世子回表贡物,及中朝诸老送行诗章编次于后。间有应酬纪咏,亦借附集末。”该书现已不传,但是通过序文可以了解其成书过程和大致内容。
    6.文矩《安南行纪》《安南志略》卷三《大元奉使》云:“至治元年(1321年),遣吏部尚书教化、礼部郎中文矩,使安南,宣英宗皇帝即位诏。”《元史·英宗纪》所记略简,但事件基本相同。文矩字子方,长沙人,为宋儒文与可之后。《元史》没有为他立传。吴澄所撰《文君墓志铭》曰:“其文章歌诗虽踪宕尚气,有陈事风赋之志焉。惜其未传而遽止也。”(卷八十)袁桷撰有《文子方安南行记序》,从中可知文矩曾著有《安南行记》。袁桷为其作序云:“予于书独有取焉,宣上意儆,有众誓命焉,有考山川导别,表土俗,以宜于民,莫详于贡书。至若赞帝德以传示永久,是非史官不能。子方以论误奉使事,三者将兼而取之,诚于诗书相殆表里矣。蛮荒首长,俾知夫中国有人焉者。其自子方始穷极珍丽,媚上以营夫已者,子方不知其说也。”(卷二十二)据此可知,《安南行记》收录有文矩出使期间所作诗文、越南山川土俗考述等等,可惜此书今已不传。
    7.智熙善《越南行稿》与傅与砺《南征稿》《元史·顺帝纪》云:“元统二年(1334年)正月,遣吏部尚书帖住、礼部郎中智熙善使交趾,以《授时历》赐之。”这次出使的使命主要是宣谕即位诏书,也是有史可考的、元代历史上最后一次遣使安南。其事又载于《安南志略》卷三《大元奉使》,诏书则见于《安南志略》卷二《大元诏制》卷十八。智熙善字子元,镇阳人,“以多学济卓荦之才”(卷三十)。智熙善从安南返回后,将出使期间所作诗歌辑为《越南行稿》一书,征序于许有壬。其诗稿如今已不传,仅《元诗选》癸集中存有二首而已。
    与帖住、智熙善随行的还有元末著名文人傅与砺。傅与砺名若金,又字汝砺,新喻人。至顺三年(1332年)以布衣游京师,憑藉诗文赢得声名,经虞集推荐而任帖住等人的随员,一同南使。其出使诗歌辑为《南征稿》,其序谈及出使经历和诗稿大概。
    元统三年诏遣吏部尚书铁柱、礼部郎中智熙善使安南,而以若金为辅行。其年秋七月辞京师,明年夏还至阙下,往返万六千余里。道途所经山川、城郭、宫室、墟墓、草木、禽虫、百物之状;风雨、寒暑、昼夜、明晦之气、古今之变、上下之宜、风土人物之异。凡所以感于心、郁于情、宣于声而成诗歌者,积百余篇。内弟孙宗玉见而录之,其意若将惧其零落而欲久其存者。(文集卷四)正如孙宗玉所愿,傅与砺的南使之作因此书而得以久传于世。《四库全书总目》云:“其诗法授于同郡范椁,虞集、宋襞以异材荐佐使安南。还除归广州文学教授。至正三年(1343年)卒,年仅四十。所著诗集有《初稿》、《南征稿》、《使还新稿》,牛铎音等编,范、虞诸人皆尝为之序。”如今其南使之作多见于别集之中。
    二、明代
    明前期中越关系一度恶化。越南胡朝(1400-1407年)初建即不断派兵入侵中国思明府及所辖诸州。永乐四年(1406年)九月,明成祖派成国公朱能任征夷将军,统率80万人马入越征讨胡朝。其后黎利起兵反明并于1428年登基为帝,改元顺天,建国号大越,结束了越南短暂的明属时期。顺天四年(1431年)十一月,“明使章敞、徐琦来至京赍印,命帝权归署安南国事。二十日,敞、琦等还。帝(黎利)遣审刑院副使阮文绚、御史中丞阮宗贽随敞等如明谢罪”(本纪卷十)。此后中越之间恢复邦交,越南一如既往地履行岁贡之例,双方往来不断。有明一代近300年间,有如下使交文集被创作出来:
    1.张以宁《安南纪行集》 明太祖继位次年,即洪武二年(1369年)就派遣牛谅、张以宁出使越南陈朝,与陈朝相国陈颐有交往。《大越史记全书》云:
    冬十一月,葬阜陵。明遣使牛谅、张以宁赍金印龙章来。适裕宗晏驾,谅作诗挽之曰:“南服苍生奠枕安,龙编开国控诸蛮。包茅乍喜通王贡,薤露宁期别庶官。丹诏远颁金印重,黄觞新閟玉衣寒。伤心最是天朝使,欲见无由泪满鞍。”既而,以宁疾死,惟谅回国。(本纪卷七)
    张以宁(1301-1370年)字志道,古田人,官至翰林学士,由元入明。由于家居古田翠屏山下,又称翠屏先生。虽然张以宁病死于使途,但其出使之作曾编为《安南纪行集》。据明陈第《世善堂书目》卷上所载,该书名为《南归纪行集》,有宣德三年(公元1438年)张隆刊本,但现未见。陈琏《翠屏集序》云:“先生平昔著述甚富,后多散佚……今诸孙南雄教官隆复以《使安南稿》续板行世,先生著述至是始克全。”今张以宁出使安南的作品多见存于《翠屏集》。
    2.王廉《南征录》与林弼《使安南集》1370年王廉出使安南。《明史·安南传》记载其出使原因和经过:“时安南、占城构兵,帝命翰林编修罗复仁、兵部主事张福谕令罢兵,两国皆奉诏。明年,舜钦等至告哀。帝素服御西华门引见,遂命编修王廉往祭……别遣吏部主事林唐臣封日熞为王。”王廉字希阳,括苍人。雍正年间《浙江通志》记载其“博通五经,尤精于《易》。洪武初,荐入翰林修史,书成,授太子说书。官至陕西左布政使。所著有《交山集》、《迂论》、《史纂》、《南征录》、《四书详说》。又善琴,制风木吟,书宗韩择木,兼精篆隸”。《南征录》即王廉出使安南沿途所作诗歌集,此书现已不传,仅存宋濂的《南征录序》。宋濂评价其诗作日:“今观其措辞,和而弗流,激而弗怒,雅而不凡,可谓能专对者非耶!”(卷五)
    随同王廉前往越南的林唐臣(1325-1381年),又名林弼,字符凯,号梅雪道人,龙溪(今福建漳州)人。王廉评价其诗文:“公所为诗文皆雄伟逸宕,语或清峻夤出尘表。有《梅雪文稿》若干卷、《使安南集》若干卷。”(附录《中顺大夫知登州府事梅雪林公墓志铭》)现林弼《使安南集》见存于《林登州集》并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林弼)生平著作有《梅雪斋稿》、《使安南集》。是集总名《登州》,盖汇为一编,总题以所终之官也。凡诗七卷,文十六卷。”宋濂曾为《使安南集》作序,称其“文辞尔雅”(卷一六九);又云:“行役之劳、倡酬之适、山川土俗之详,已见诗中。”(附录《中顺大夫知登州府事梅雪林公墓志铭》)
    3.吴伯宗《使交集》吴伯宗名佑,以字行,金溪人。《明史》本传云:“洪武四年(1371年),廷试第一。时开科之始,帝亲制策问,得伯宗甚喜,赐冠带袍笏,授礼部员外郎,与修大明日历……奉使安南,称旨。”此行吴伯宗撰有《使交集》,陈第《世善堂书目》与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均题作《使交录》。《明史·艺文志》别集类著录有《吴伯宗集》二十四卷,有小字注“南宫、使交、成均、玉堂凡四种”。《四库全书总目》论及吴伯宗著述日:“所著有《南宫集》、《使交集》、《成均集》,共二十卷,又《玉堂集》四卷。今皆未见。此本中有《奉使安南》、《国学释奠》、《玉堂燕坐》诸诗,疑原集散佚,后人掇拾残剩,合为此编也。”现吴伯宗的别集《荣进集》中尚存部分使交诗作。
    4.任亨泰《使交稿》 任亨泰字古雍,湖广襄阳人,在越南曾与吴伯宗齐名。《明史》有传云:“伯宗之使安南也,以名德为交人所重。其后,襄阳任亨泰亦举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第一,以礼部尚书使安南,交人以为荣。前后使安南者,并称吴、任云。”雍正《湖广通志》记载:“甲午(1394年),命与监察御史严正直使安南,谕以讨龙州赵宗寿之故……所著有《使交集》。”(卷五四《人物志》)清丁宿章《湖北诗征传略》载其所著之书名为《使交稿》。同治《襄阳县志》则云:“所著诗文极富,仅存《使安南稿》六十一首。”
    5.黄福《奉使安南水程日记》 黄福(1363-1440年)字如锡,昌邑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癸酉,交阯都指挥方政与黎利战于茶笼州,败绩,指挥同知伍云力战死。丙子,召尚书黄福于交阯”。黄福初到安南,明军溃败,他也一度被俘。但他在越南享有很高声誉,越南民间常有托名为黄福所作的堪舆书。黄福死后谥忠宣,今有《黄忠宣集》,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别集存目,首为《奉使安南水程日记》。后《奉使安南水程日记》又被收录进《纪录汇编》、《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之中。
    6.黄谏《使南稿》黄谏(1403-1456年)字廷臣,号兰坡,兰州人,明正统壬戌(1442年)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迁侍读学士。他出使安南一事未载于《明史》,但雍正《甘肃通志》卷三十四记载了此事:“使安南,往还、议定、迎诏、坐次等仪及却赆等书,悉按经史。风节凛然,交趾人称之……所著有《诗经集解》、《使南稿》、《从古正文》、《兰坡集》行世。”(卷三四《人物志》)《使南稿》即为其出使安南之作,《千顷堂书目》卷八作《使交录》,乾隆《高邮州志》卷十《文苑》亦有著录。
    7.钱溥《使交录》钱溥字原溥,松江华亭人,正统己未(1439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谥文通。天顺六年(1462年)他以侍读学士身份出使越南。据《明史·安南传》,天顺三年(1459年)黎仁宗被其庶兄黎琮所杀,黎琮篡位,后又被国人所诛,其弟黎灏继位。“六年二月,命侍读学士钱溥、给事中王豫封灏为国王。”钱溥此次出使所作诗文结集为《使交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乃其天顺六年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时出使安南所作。多载赠答诗文,而其山川形势、土俗人情,乃略而不详。”此书亦见于《明史·艺文志》地理类、《千顷堂书目》卷八、《栋亭书目》等目录。
    8.吕献《使交稿》《明史》未载吕献出使安南事。清毛奇龄《兵部侍郎吕公传》曰:“公讳献,字丕文,浙江新昌人。成化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孝宗登极(1488年),择可使交趾者,赐献一品服应诏。”(卷七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九、《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均载录有吕献《使交稿》一卷。
    9.张弘至《使交录》与鲁铎《使交稿》 1506年明武宗继位,张弘至奉命出使越南。《明史·安南传》云:“武宗践阼,命修撰伦文叙、给事中张弘至诏谕其国。”张弘至字时行,松江华亭人,举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康熙《松江府志》卷五十《艺文志》著录有他所撰的《使交录》一书,具体内容不详。
    《明史·鲁铎传》云:“鲁铎,字振之,景陵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会试第一。历编修。闭门自守,不妄交人。武宗立,使安南,却其馈。”(卷一六三.p.4433)鲁铎谥文恪,号莲北。《明诗综》卷三十三云其有《莲北》、《使交》、《东厢》诸集。今存《鲁文恪公文集》第五卷即为《使交稿》,内容为出使途中所撰各类诗作。
    10.孙承恩《使交纪行》《明史·安南传》载,嘉靖元年(1522年)“世宗践阼,命编修孙承恩、给事中俞敦诏谕其国”。孙承恩(1485-1565年)字贞父,松江华亭人,正德辛未(公元1511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谥文简。他将出使期间所作诗歌辑为《使交纪行》,其序云:“途中履历,随意以小诗纪之。与凡感怀酬赠之作,共得古近体若干首……择稍可诵者共百五十章,命儿辈录而为帙。时一展览,以无忘兹役。”(卷二十)今其使交诗作见存于别集《文简集》中。
    11.徐孚远《交行摘稿》 徐孚远(1599-1665年)字闇公,晚号复斋,松江华亭人,明崇祯壬午(1642年)举人,为明末“几社六子”之一。王淫《东海先生传》载:“戊戌岁,滇南诏命徐公都御史至交州,与安南定王争礼不得达而返。淫以癸已客于闽之清漳,漳有王生之邻者。一日遇于途,执手语日:‘子乡徐先生亦苦矣。夷齐之行不是过矣。’”(《附录》)徐孚远此次南行,所撰诗文结集为《交行摘稿》,此书收入清人吴省兰所辑丛书《艺海珠尘·庚集》。从诗文标题可知,徐孚远此行有随员黄臣以、张衡宇,徐与此二人及越南黎朝礼部尚书范公著、礼部侍郎黎(学攴)均有诗作赠答。
    除上述作者可考的使行专集以外,明代还有数种使交作品集作者不详。如《内阁大库书档旧目》八十四号记有《使交阯集》;《近古堂书目》卷上地志类著录《使交录纪行稿》;张秀民《中越关系书目》明代部分载有《使交纪事》并云:“越南内阁抄本一册,题阮启撰,从书名看,当为明人撰述,”(p.226)今越南所存《内阁书目》之《国朝书目》部分亦著录《使交纪事》一本,但未署作者姓名。
    三、清代
    在清王朝与越南的外交往来中,不仅越南使臣创作了一大批北使诗文,清朝的使臣们也延续前代传统,留下了一批使节文集。详考如下。
    1.吴光《奉使安南日记》《清史稿·越南传》:“康熙二年(1663年)十一月,维禧遣黎(学攴)等表谢,附贡方物。三年二月,遣内院编修吴光、礼部司务朱志远,谕祭故王维祺、维禔。”(卷五二七,p.14628)吴光字迪前,号长庚,浙江归安人。《奉使安南日记》又名《使交集》,今有嘉业堂刘承干民国吴兴丛书刻本。此书收录吴光出使途中在沧州、聊城、滁州、汉口、衡山、祁阳、昭德关、桂林、梧州、谅 山等地所作感怀、咏物、即景等各类诗词歌赋。
    2.李仙根《安南使事纪要》、《安南杂记》与杨兆杰《日南记事》 康熙七年(1668年)五月,因黎帝维禧与莫元清的“高平之争”,李仙根和杨兆杰奉命出使越南,出使事由原委见于《清史稿·越南传》:
    嘉靖元年,登庸逐譓自立,穗子黎平据清华自为一国。后莫氏渐衰,但保高平一郡,势益弱。至是,帝遣内院侍读李仙根、兵部主事杨兆杰,赍敕谕维禧,将高平土地人民归莫元清:“各守其土,尽尔藩职。”(卷五二七,p.14628)
    李仙根(1620-1690年)字子静,号南津,四川遂宁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榜眼,官至户部右侍郎。李仙根将此次宣谕安南的全过程记录下来,编为《安南使事纪要》,旧钞本或题此书为李仙根、杨兆杰二人所著。《四库全书总目》论及此书:“其词多质朴少文,盖随笔纪录,未及删润也。”(卷五十四,p.490)此外,《清史稿·艺文志》史部杂史类录有《安南使事记》一卷,地理类亦著录李仙根所撰《安南史事记》一卷。《安南史事记》又名《安南杂记》,《说铃》、《昭代丛书》、《学海类编》、《小方壶斋丛钞》、《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均有收录。
    副使杨兆杰撰有《日南记事》,乾隆《江夏县志》卷十、民国《湖北通志》卷八十一之《艺文志》皆有著录。清汪琬《尧峰文钞》卷二十五则著录为《安南日记》,张秀民疑此书与《日南记事》实为同一书(《中越关系书目》清代部分,p.232)。
    3.周灿《使交纪事》与《使交吟》 康熙年间,周灿任谕祭副使出使越南。《清史稿·越南传》:“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四月……同时遣翰林院侍读邬黑、礼部郎中周灿谕祭故王维禧、维口”周灿字星公,临潼人,顺治己亥(公元1659年)进士,官至南康府知府。他将出访经历以及沿途所见风土人情、制度文化等撰为《使交纪事》,所作诗词则辑为《使交吟》。《使交纪事》有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吴兴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士桢序,李序曰:“其集中所志山川道里、风俗人物、羽革草木之属,无不咨诹而毕载之。又形之咏歌,作为篇什,令观者留连感叹,而不忍释诗。”《使交吟》有周灿自序,云:“臣灿才惭专对,出使遐荒,仰见圣德,光华无远,弗届欣跃于中,以及宾朋赠答山川草木,间有讽咏。共得七言绝句四十八首,并《安南世系略》一首恭呈。”其《使交纪事》、《使交吟》、《安南世系略》与《南交好音》被合称为“南音四种”,其中《南交好音》为越人所作之诗。
    4.邓廷喆《皇华诗草》 《清史稿·越南传》:“(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遣内阁中书邓廷喆、翰林院编修成文谕祭故王黎维正,兼册封维祹为安南国王。”邓廷喆出使途中的吟咏之诗与越人的唱和之诗结集为《皇华诗草》,邓淳《岭南丛述》论及此书曰:“邓蓼园先生廷喆出使交趾还,裒集恩贶所被,道涂所经,风物所志,得如干首倡和赠送之什,以次附焉。分为二卷,名为《皇华诗草》。盖忠爱之情、温柔敦厚之意,动乎简中,溢于词外。非夫韫蓄之深、涵养之粹,何由至此?”
    5.丐香《越南竹枝词》今安徽芜湖市图书馆所藏阿英赠书中,有《越南竹枝词》一书。此书为道光刊本,封题由通州白曾烜于光绪十四年(1889年)所署,共收录诗词80首。作者丐香生平事迹待考,卷首有作者自题日:“皇华载道,昔传使者之章。白雉呈祥,远献交人之项。双诏沛深恩,命啣豸绣。一行承末吏,力效凫趋……一路衣冠人物,愈出愈奇。四时草木昆虫,无冬无夏。见闻所及,记载颇繁,慢为竹枝淘浪之词,可作牛背牧猪之曲。”自题落款时间为道光二年(1822年)正月。据此推知,作者出使越南应在道光元年。而据《清史稿·越南传》记载,是年曾派广西按察使潘恭辰使越,册封阮福咬为越南国王;丐香或为此次使团成员。
    6.宝清《越南纪略》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宝清任册封使,奉命出使越南。《清史稿·宣宗纪》记载日:“以故越南国王阮福皎子阮福暶为越南国王,命广西按察使宝清往册封。”(卷十九,p.684)《越南纪略》即为宝清的使行录,今有广西省城街汤日新堂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刻本,书卷端题《奉使越南国封祭纪略》。书中详细记录出使经过和越南的风情市貌、文化习俗、科举制度,以及作者与越人的交往等等,还收录了25首反映越南风土人情的《竹枝词》。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越两国宗藩关系的终结,中国使臣撰写的使交作品不再出现。
    上文论及元、明、清三朝使节专集共计30种,除2种内容不详外,其余13种为较富史学性的使行录,15种为较富文学性的诗文集。也就是说,中国的使节文献大体上是史学性与文学性并重的。而在越南现存的北使文献中,有8种燕行记,82种北使诗文集,显然偏重于较富文学性的诗文。朝鲜半岛人所撰著的燕行录今存440种,其中具有独立性且作家已被确认的有418种,其内容多为较富史学性的记事散文。这一现象说明,韩越两国的使节文献各有一个创作重心,但这两个不同的创作重心均可在中国的使节文献中找到相应的文化渊源。四部典籍浩如烟海,上文对中国使交文集的考述难免会有遗漏。但是,对这类文献进行系统的爬梳整理,了解其遗存状况,这项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原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