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万斌教授担任主编,浙江省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钱明研究员、浙江大学中国思想研究所所长董平教授担任副主编,复旦大学吴震教授、宁波大学方祖猷教授、韩国李庆龙教授等共同参与,编校整理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阳明后学文献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第一辑10册,500多万字,2007年3月由凤凰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的出版既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因从学术背景、基本内容和特点等方面,来介绍该《丛书》出版的意义。 一、《丛书》出版的学术背景 王阳明本名守仁,字伯安,系浙江余姚人,曾筑室阳明洞中攻读、讲学,故世称“阳明先生”。他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其后任职江西;因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及平定宁王之乱有功,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阳明学派,他的哲学思想一度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成为明朝中、后期的统治思想。其思想对朝鲜、日本的社会革新,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今在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地仍有较大的影响力。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致良知”。它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万物一体之仁等几个方面。而其思想体系的基点和出发点则建立在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批判上面。 王阳明死后,其学一度受到排斥,其思想也一度受到攻击,但是由于其众多弟子的讲学传播和实践,其学依然风行天下,辉煌一时。所谓阳明后学,大致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凡是阳明以后信奉阳明心学或在思想上受阳明心学影响的学者都可以纳入阳明后学的研究范围;从狭义上说,阳明门下及其再传弟子(包括与阳明有明确师承关系者)可以算作阳明后学的研究范围。近年治阳明后学者一般取其狭义。 关于阳明后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中国明末清初学者所撰述的学案、宗传体著作,如刘元卿《诸儒学案》、周汝登《圣学宗传》、《王门宗旨》、过庭训《圣学嫡派》、刘鳞长《浙学宗传》、孙奇逢《理学宗传》、黄宗羲《明儒学案》等。尤以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最为突出。黄宗羲对阳明学派的分类、对学者的评论长期影响着后代的研究,在阳明学者的文集不易得见的年代里,《明儒学案》所节录的文本更是大部分学者赖以研究的重要材料。《明儒学案》所列,计有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等七个学案。其他受王学影响,并以其为宗者也不在少数。 二、《丛书》的基本内容 《丛书》首先出版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徐爱、钱德洪、董沄、王畿、邹守益、聂豹、欧阳德、罗汝芳、罗洪先等九人的各种著作。 浙江是王阳明的家乡,因而所谓浙中学派实际上受到王阳明的直接影响。这一源的主要弟子有徐爱(1487—1517)、钱德洪(1496—1575)、董沄(1459—1534)、王畿(1498—1583)等。 第一册为《徐爱、钱德洪、董沄集》。徐爱是王阳明的妹夫,笃信王学之第一人。王阳明也称他为自己门下之颜渊。徐爱对早中期阳明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贡献较大。钱德洪是王阳明的一个著名弟子,收集、整理和出版王阳明著作,热心讲学,传播王学。董沄是王阳明晚期弟子之一,好学仗义,并有诗名。三人的著作多有散佚。本册搜集到三人的著述数种,以及百余篇诗文语录,并辑出有关传记、行状、墓志铭、书信、序跋等,藉以反映作者的生平事迹。 王阳明长期做官讲学的江右(即江西)地区形成了颇有势力的江右学派。主要代表有邹守益(1491—1562)、聂豹(1487—1563)、罗洪先(1504—1564)等。他们因坚持王学致良知的正统观念,往往被视为王学的正宗。 第二、三册为《邹守益集》。邹守益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先宗程朱,后师阳明,并谨守王学传统。故而黄宗羲称其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旨而不失其侍者。其学以主敬为根本特色,以“居敬”、“戒惧”为“致良知”的主要方法和宗旨。本书在清初刻本《东廓邹先生文集》、光绪刻本《东廓邹先生遗稿》的基础上,重新编次为二十六卷,并进行校勘,增加序跋、提要、传文、碑铭等有关邹守益的资料为附录一卷,总二十七卷。 第四册为《欧阳德集》。欧阳德(1496—1554)是阳明后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与邹守益、钱德洪等强调修养功夫,人称“良知修证派”。欧阳德力主动静体用合一说,因其长期讲学,弟子甚众,影响极大。本书以明嘉靖三十七年梁汝魁刻、其门人王宗沐编校的《欧阳南野先生文集》三十卷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整理,并附录有关序跋、传记资料等。 第五册为《王畿集》。王畿师从王阳明的时间比较长,后在吴、楚、闽、越、江、浙一带讲学长达四十年,专心传播王学。影响极大,后学多以其为王学宗主。他为学主张大彻大悟,以无念为宗,将儒学的宗旨归为虚寂,具有融合儒释道的思想倾向,把王阳明的良知说引向禅学。其思想对阳明心学有继承和发展,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认为,王畿的思想,是解读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范本之一,同时也是人们了解阳明后学之思想状况以及中晚明思想演变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本书以现存最早的明万历十六年萧良干刻本《王龙溪先生全集》为底本,校以相关文献。附录王畿佚文,并收录有关王畿生平的各种资料,有关王氏著作的各种序跋题记等。本册集王畿论著及相关研究文献之大成。 第六册为《聂豹集》。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江西人。聂豹原本并非阳明弟子,他只是在研究了阳明学说,并与阳明辩难之后,才开始信服其学说,并在阳明死后始称阳明之弟子。其学说以“归寂”说尤为知名。所谓“归寂”,即“求寂于心”,主张通过“顿悟”达到对“心”之本体的认知。对于聂豹的归叙说,王畿等人坚决反对,纷纷指责他与师门有背,类似于禅学之语。该集为首次整理出版。 第七、八册为《罗洪先集》。罗洪先,字达夫,号念菴,阳明后学中“归寂派”的代表,其哲学思想对王龙溪学派有矫偏救弊之作用,是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该书以文体为分类标准,重新收集整理了罗洪先的几乎全部著作,计三十二卷,近一百万字。 第九、十册为《罗汝芳集》。罗汝芳(1515—1586),明代中后期思想家、诗人。从传学系统看,王艮之学除了传其子之外,其弟子尚有林春、徐樾等。其子的弟子有韩贞、李贽等。徐樾的弟子有赵贞吉、颜均等。颜均的弟子有何心隐、罗汝芳。罗汝芳是泰州学派传人颜均的弟子。罗氏以发人良知及济人急难闻名。他提出的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而致“良知”的思想,具不受传统束缚的叛逆性,开明末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之先声。本集包括“语录”、“文集”、“诗集”及附录四部分,是对罗汝芳一生著述及相关研究资料的首次全面彻底的清理。收录齐全,编校严谨,也是有关罗汝芳著述的最完备的版本。 三、《丛书》的几个特点 总的来说,本套《丛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网罗宏富、搜辑完备。关于阳明后学的研究资料,虽然已有一部分著作已收入《四库全书》等几部大型丛书中,但尚存在一些明显缺憾:一是有的重要思想家的著作或主要著作未被收录,如钱德洪、徐爱、董沄、黄绾、薛侃等。二是有的被收对象的著作相当不全,如罗汝芳、周汝登、陶奭龄、管志道等都有许多著作未被收录。三是有的版本并非最佳或最全,如邹守益的《邹东廓文集》、罗洪先的《罗念庵全集》等。四是缺卷、缺页现象严重,如许孚远的《敬和堂集》仅收录了四卷(原为十三卷)。五是不够完善,如利用散佚著作、传记序跋等资料显得相当困难。因此,为学术界提供阳明后学的基本研究资料,以推动阳明后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丛书搜罗各种善本,辑补各种资料,搜罗所致,远达海外,力求完备。 二是体例严谨、形式完美。每部书大体由三方面构成,即研究性的“前言”、思想家原著、相关研究资料。各思想家的著述不仅卷帙浩繁,而且内容形式各不相同,有著作、诗赋、奏疏、铭表、序跋、书信、语录、讲章、杂著等等。不仅有自己编定之本,而且有后人所编刻之本、选编本等等。要统一其体例,殊非易事。《丛书》进行较为完善的版本调查,制定了严谨的编纂体例和校勘体例,既照顾到每种书的自身特点,又尽量保持《丛书》形式的统一完美,同时也便于读者的阅读查找。各集均尽可能附录有关作者的志铭、行状等各种传记资料,以及论著序跋等,以利于研究者检阅。可以说,这是一部体例严谨的丛书。 三是精校精勘、一丝不苟。全书采用了目前所知的最好版本为底本,博采他本,对原书精心校勘整理,简明扼要地记录了校改的依据。在校勘的基础上,整理者依据严密的标点体例对《丛书》进行了标点,在标点过程中又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极大地便利了读者。 《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的出版,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出版界的一件盛事。此书不仅内容丰富,整理到位,而且装帧高雅,印制精美,对当前的古籍整理研究与出版工作不无借鉴作用。 原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年第9期总第438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