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特色文献数字化过程中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合作共享 ——以北大港大两馆联合建设“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项目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红扬 参加讨论

     特色文献的数字化涉及庞大的资金需求,内容的组织、处理和评价,信息数字化技术和服务,版权问题以及对这一过程的综合管理等。文章以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合作建设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为例,论述了北大图书馆拓展与外部合作争取项目资金,利用高校的学术优势和社会技术优势,初步建成服务教学和科研的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的经验。作者认为,发挥图书馆的主体作用,联合和协调馆外资源并加以综合利用以实现特色馆藏数字化合作共享的目标,是图书馆在特色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可以选择的一个有效途径。 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不约而同地致力于特色资源建设,以彰显人文内涵,支持重点学科发展,凸现本校本馆特色。与此同时,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也逐步开展,以实现珍贵资源的合作共享,逐步完成特色资源的长期保存。
     数字化建设是一个集资金、资源、学术、技术和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事业,它涉及庞大的资金需求、内容的组织、处理和评价、信息数字化技术和服务、版权问题以及对这一过程的综合管理等。特色文献的数字化不仅概莫能外,而且,由于特色文献及其用户需求专业性较强,在数字化项目的选题与策划、内容建设、功能设计、学术评价等方面往往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因此,协调和利用校园学术资源乃至校外资源并加以综合利用,通过外援加强特色文献数字化建设中的综合实力,以实现合作共享的目标,便成为图书馆在特色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寻求综合资源共享的一个有效途径。
     北京大学图书馆和香港大学图书馆在“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的联合建设中,初步地探索了这一途径,项目人员发挥图书馆的主体作用,积极拓展与外部合作争取项目资金,利用高校的学术优势和社会技术优势,初步建成服务教学和科研的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
     1 优势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的选题与策划
     特色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实际上是优势文献资源的数字化。
     关于高校特色库的选题,一般地,它应当体现以下三个特色之一:“学科特色,为某重点学科或某特定专题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所需要的资料,或是能体现高等教育特色的资源;地方特色,如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或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馆藏特色,如具有他馆、他校所不具备或只有少数馆具备的特色馆藏,或因散在各处而难以被利用的资源等。”[1]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的选题集以上三个特点为一体,是一个典型的特色库选题对象。
     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后,而北京大学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发祥地。 1950年,北大侯仁之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为建立和发展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理论上做了探讨。20世纪80年代北大的历史地理专业即成为全国第一个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在历史地理的区域性研究中,北京历史地理是北大历史地理专业的重点研究方向,它不仅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侯仁之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首的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群体和学术梯队,这个专业团队对于其专业文献有着较大的需求。再者,北大馆有着丰富的北京历史地理文献资料。除了集老北大、老燕大的相关收藏外,图书馆一直注意收藏此类文献,特别是接受了侯仁之院士的历史地理个人收藏,丰富了历史地理的专业馆藏。
     数据库是一个信息系统,所有的系统都有一个目标,信息系统的目标就是用户需求。数据库的目标定位首先要建立在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与用户的沟通上。并非所有特色资源的用户都有强烈的数字化文献的需求,尽管数字化特色文献在所有的数字化文献中比较而言价值较大。为确认此专业领域的数字化文献需求,我们进行了用户需求调查。我们了解到,由于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在空间跨度和时间长度的展示上,有着比其它学科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够利用先进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建设相关数据库,以丰富和提高了历史地理学科的时空表现力,一定会受到相关用户的欢迎。无独有偶,在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项目策划期间,适逢侯仁之院士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为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师生作为期三天的“北京市都市发展与变迁”专题讲座。这个讲座深入浅出、论述精当,被海峡两岸历史地理学专家誉为经典。北大图书馆还为讲座特别制作了多媒体资料,改变了“一根小棍一张图”的历史地理授课方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为“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的建设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讲座之后,一些师生建议图书馆将讲座资料和相关文献放在网上,供他们自由下载或学习。他们还反映,在北京历史地理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方面,虽然已在多家网站上有所体现,但其内容都是对北京历史风貌的一般宣传,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作为综合性的研究型数据库仍然是一个空白。当时未见到同名的专题数据库实例,与此相关的研究仍十分缺乏。图书馆于是决定,联合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所,发挥北大的学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及网络技术,组织和加工与北京历史地理相关的北大馆藏文献和其它信息资源,建设非商业性的、非赢利的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由此,“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项目想法初步形成。
     2 寻求项目资金——与港大图书馆的合作
     文献数字化的经费投入是巨大的。作为一个非商业性的、非赢利的专题数据库,决策者要考虑的,除了用户需求一个方面外,投资人的偏好和投资力度是必须考虑的另一个方面。
     在北大馆和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所着手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行需求分析的同时,资金的问题也摆在了面前。而无论是北大图书馆还是历史地理研究所,除了资源、技术、管理和服务以外,当时还都不可能有资金投入此项目建设。这样,寻求外部资金的帮助就成了唯一的渠道。古语说:“道不同,不与之谋。”资金的寻求过程实则是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这个合作伙伴不仅是资金的提供者,而且也是项目的支持者,能够欣赏并理解项目的意义。幸运的是,北大图书馆的想法得到了香港大学图书馆彭仁贤馆长(Dr. Tony Ferguson)和谭惠康副馆长的大力支持。他们以港大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的名义,向香港大学科研基金 (HKU Foundation Seed Grants Allocation)申请30万港币的资助,计划与北大共同开发和研制该数据库。基金申请提交后,基金会对项目的可行性、价值、目标及北大馆的资源和服务情况做了研究,充分肯定了项目的价值,批准了基金的申请。
     一年以后,在2004年4月的数据库开通仪式上,香港大学的彭馆长谈到了当时决定和北大合作时他们的考虑。他说:“建设特色数据库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大学图书馆文献数字化的方向和终极目标。我们图书馆一向支持这个目标,无论这个项目的基地是在港大还是在外校。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也想加强和内地图书馆的合作和交流,并与内地图书馆资源共享”。同时,借鉴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的经验,他们也计划建设香港历史地理数据库。
     3 学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主要用户的合作
     曾有专题数据库建设专家对专题数据库的“技术路线”做过这样的总结:“内容第一:硬件服从软件,软件服从内容。数据库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内容,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决定数据库的生命。”[2],或许这样的说法不无偏颇,但内容建设在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中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专题数据库的制作团队中需要有人对专业领域有深入的了解,他们是数据库内容建设质量的最终决定者。内容建设中诸如功能需求、文献类目的制定、文献的选择、标引、主题词表、同义词字典、知识工具的选择等等工作均需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而高校图书馆由于身处高校,可以近水楼台地利用资源的优势,与相关专业师生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共建专题数据库,以保证内容的质量。同时,高校中相关专业的师生又是数据库的最终的主要用户,由于涉及到他们切身的利益,他们往往把合作项目作为他们自己的事情来做。再者,无论是“985”或“211”项目,均把文献建设和数字化建设作为考量一个学科或研究项目的标准之一,这也促使高校师生与图书馆的合作。
     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是个学术性较强的专题数据库。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师生既是本数据库的主要用户,也是数据库的建设者。北大馆首先赢得了北京历史地理专业的大师——侯仁之院士的支持,他不仅一再地赞许图书馆的这一举措,而且为数据库题名以示心迹。历史地理专业的一位年轻的副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团队负责内容建设的所有事项,包括: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调查、用户覆盖面预测、内容框架、文献检索类别、三级类目表的制定及英译、择入文献原则及目录、标引、地名同义词字典、知识工具选择等。除此以外,图书馆也邀请他们参与数据库建设其它方面的意见。通过与他们的合作,图书馆充分地解决了专题数据库建设中有关专业领域的学术问题,同时,也密切了与用户的合作,支持了教学和科研。
     已有研究者指出:当今图书馆在各种合作中“更多地关注图书馆间的合作,图书馆与信息提供者(如文摘索引商、全文数据商)间的合作,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如CALLS、OCLC、NSTL等图书馆间合作的典范,如google与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合作项目),而对图书馆合作的重要项目之一——图书馆与用户间的合作则研究得较少。即使图书馆与用户有合作,也停留在传统的选书阶段”。[3]基于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的建设所展开的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合作,是组织用户真正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成功尝试,它对于密切图书馆和用户的关系,对于用户了解图书馆一切为了用户的工作目标,对于图书馆了解用户的需求等等都非常有益。
     4 数据库软件的选用和定制以及文献的数字化——和书同文公司的合作
     “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是一个研究型的专题数据库,揭示的是与北京历史地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信息资源,它涵盖北京环境变迁、物产资源、经济、政治、建筑、聚落、道路交通、文物古迹、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数据库计划纳入4000万字的全文资料、百幅地图、千张图片和少量影像,并将这些资料整合为既具有便利的全文检索功能,也具有初步的直观生动的演示功能的数据库。根据这个建设目标,北大和港大图书馆及相关师生提出了具体的功能需求。经过多方的调查和探讨,双方一致决定选用书同文公司的“数码翰林”软件,并请该公司承担文献的数字化。这个决定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该公司数据库软件在国内相对来说较为成熟,曾研制《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和《孙中山数据库》等,一些用户对此较为熟悉;第二,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涉及到一些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书同文在此方面较有经验。另外,应我们的要求,书同文还根据两校师生的要求在既定的功能上做了一些可能的修改,以适应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的特殊要求。基本说来,这个以CS为结构、在sq Server基础上开发的数据库操作简单,功能较为丰富:
     (1)采用Unicode文字平台,实现中、英、日、韩等多文种并存的处理。
     (2)文献底层采用了XML、RDF进行结构性标识,元数据采用Dublin Core进行组织,使其资源的再利用及数据交换共享性得到最好发挥。
     (3)全文检索功能丰富,用户在网络环境下可做到字字可查、句句可检,极大提高读者收集信息的效率。
     (4)紧密的知识体系关联。如语言文字关联性检索,例如:输入简体关键字,文献中相对应的繁体、日文汉字、异体字同样检出;语言意义关联性检索(同义词):例如:查找北京文献,相应北平文献一样呈现;根据用户的需求,特别增加知识工具与实体资源关联:联机专业字典《康熙字典》与正文文字关联。
     采用SD/SB(一套数据/一套代码)理念,使得无论何地的最终用户无需多余辅助工具,无障碍地浏览、检索信息库内容,不受语言系统平台的限制。
     (5)根据港大的要求,还将分类索引界面及其它主要界面做成中英文两种界面,以符合用户的语言习惯。
     5 管理、协调、质量控制和服务——图书馆的主体作用
     在文献数字化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图书馆虽然可以寻求多方合作,在不同程度上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加以综合利用,但在这个集庞大的资金需求、内容的组织、处理和评价、信息数字化技术和服务、版权问题等为一体的复杂过程中,图书馆责无旁贷地必须担负起管理者、协调者、全面质量控制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2002年2月21日教育部在发布的教高[2002]3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对大学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如下说明:“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数字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中心,它通过组织、整合和利用数字化教学和科研资源、发展数字化教学辅助、开展用户信息素质教育、进行网上虚拟参考服务、开展数字资源保存和保护支持网络化教学等等,以彰显图书馆在学校信息化中的核心能力。
     在利用外部资金、高校学术资源和社会技术资源进行特色文献数字化、建设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的过程中,图书馆一直起着牵头、管理、协调、质检和提供最终服务的作用。图书馆确定了“合作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既寻求多方的合作,也对数据库建设的所有方面和全过程进行管理和协调。北大馆会同港大馆的图书馆员对北京历史地理这一专题特色库从选题内容、软硬件平台、文献资源、数据量、框架体系、栏目设置、页面风格、共享方式等等都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标准和参考样例,最后,与合作方一起,确认了最终的实施方案。在与内容建设者的合作中,图书馆提供了大部分的文献资源,并对文献类目的制定、文献的选择、标引、主题词表、同义词字典等工作的具体方法给予咨询和指导。在与数据库软件提供商的合作中,图书馆站在公共服务和用户的角度强调软件的便捷性、实用性和标准化。数据库试运行期间,港大图书馆咨询部和北大图书馆咨询部进行了联合测试,并提出了详尽的改进意见。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科研和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发布者,在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的建设中,图书馆承担了建设主体的角色,通过管理、协调和服务,建设、组织、整合和利用北京历史地理的特色数字化资源,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建成以后,分别于2004年4月16日和6月3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香港大学图书馆举行了开通仪式。一年多来,这个数据库受到了历史地理专业师生的欢迎。访问量达到17000人/次。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该数据库,北大和港大图书馆还邀请图书馆专家和北京历史地理专家对该项目做出评审意见。在充分肯定该数据库在北京历史地理文献数字化方面的开创性意义外,专家们特别指出,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集重点学科特色、地方特色和馆藏特色为一体,在特色库的选题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该项目积极拓展与大陆外的合作争取项目资金,利用高校的学术优势和社会技术优势,初步建成服务教学和科研的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的方式,为高等院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单位及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周明华.CAHS“十五”全国高校专题特色库建设情况综述.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37
     [2] 程真.中南海网站的选题策划与制作.数字化专题、专藏与特色数据库建设研讨班教材.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2
     [3] 梁晓天.试论大学图书馆与用户的合作.情报资料工作, 2006(5):81
    原载:《情报资料工作》2007/0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