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藏书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至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了官方藏书(公藏)、私家藏书、书院藏书、寺观藏书四大系统。就官方藏书而言,西汉以前,主要是指皇(王)室藏书。至西汉,最高统治者通过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书之府",始有皇室藏书与中央官府藏书之分。但直到唐代,皇室藏书同中央官府藏书在藏书机构、处所、服务对象等方面,没有严格的界定。考察宋代的中央官方藏书,以太清楼、各殿阁为主的皇室藏书和称之为馆阁的中央政府藏书,及以国子监、舍人院等为代表的中央其他机关的藏书,构成了三个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中央官方藏书子系统。与之相应的,有一套健全的藏书机构与制度,是宋代官方藏书的一大特点。而宋代的皇室藏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分布于禁中的专门藏书处所与皇帝个人读书燕息的殿阁,二是继位的君主为贮藏已故的前一朝皇帝的御制御书及所撰诗文、书画手迹而专门建造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档案馆性质的殿阁。限于篇幅,本文仅试对宋代宫廷内的前一类藏书处所与藏书情况作一探考,以求教于方家、读者。 (一)太清楼 太清楼位于皇宫崇政殿西北,迎阳门内后苑中。《玉海》卷一六四"成平太清楼"条谓:"建隆三年(962)五月戊午,重修东京大内。崇政殿西北迎阳门内有后苑,苑有太清楼、走马楼,与延春、仪凤、翔鸾阁相接。"而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二○"太平兴国四年(979)八月"条纪事,是月"作太清楼"。又《长编》卷三"建隆三年五月"条纪事云:"是月,始大治宫阙、仿西京之制,命韩重董其役。"另《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九载:"(西京洛阳禁中)明福门内日天福殿门、门内天福殿,唐日崇勋,后唐日中兴,晋改今名。其次太清楼,后唐日绛霄。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寝殿,日太清。"综合以上材料可知,东京皇宫内太清楼即是据原西京太清楼建造的,当建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间。 太清楼作为皇宫后苑最主要的藏书处所,"贮四库书,经、史、子、集、天文、图画"。其图书来源主要是抄录三馆所藏之书。《宋会要辑稿·崇儒》四之一载:"真宗咸平二年闰三月,诏三馆写四部书一本来上,当置禁中太清楼,以便观览。崇文院言,先准诏写四部书一本,以备藏于太清楼。今未校者仅二万卷。" 另外,太清楼还收藏了大量太宗的御制、墨迹。据《玉海》卷五二"景德太清楼四部书目"载,景德四年(1007)三月乙巳,真宗召对辅臣于后苑,登太清楼观太宗圣制、御书及新写四部群书时,曾亲执目录作过一次统计。书云:"总太宗圣制诗及故事墨迹三百七十五卷、文章九十二卷。经库二千九百一十五卷,(集)[史]库七千三百四十五卷,子库八千五百七十一卷,集库五千三百六十一卷。四部书共二万五千一百九十二卷。"但据他书记载,时太清楼所藏图书数量当不止此数。 太清楼作为专为皇帝设置的藏书、读书处所,自真宗时起,也是各帝与宗室、辅臣宴饮欢娱,并一起观书、阅览太宗御制墨迹之地。 北宋灭亡,随着东京的陷落和皇宫的被毁,再也不见有关太清楼的记载。查检有关典籍,南宋均无太清楼的记载,则似可认为,南宋皇宫中,并没有恢复重建太清楼 (二)清心殿 清心殿在后苑东门即宣和门内,近太清楼。《宋史·太宗本纪二》载,淳化元年(990)正月,"戊子,诏作清心殿"。 《玉海》卷一六○"太宗清心殿"条云:"太宗于禁中建清心殿藏图籍,以资游览。视朝之暇,日读《太平御览》三卷。有苍鹳飞止殿之鸱尾,逮掩卷而去。翌日,语侍臣,宰相宋琪日:'好学所感也'。"据此可知,清心殿为太宗藏书读书处所无疑。太宗就是在此殿每天阅读刚编就的千卷类书《太平总类》,此书因此改名为《太平御览》。清心殿周围水清木丰,太宗常在此与大臣们赋诗作文。夏竦《奉和御制清心殿水清木再连理》一诗就生动地描述了清心殿"若木相辉影满亭"的幽静、优美环境:"禁中迟日照南荣,瑞木联祥耀国经。合干旧临宫槛密,交柯重接帝梧青。华平对植行侵陛,若木相辉影满亭。况是斋心延贶地,愈昭天意答惟馨。" (三)御书院 唐代有集贤殿御书院;宋代有翰林御书院,归属内侍省系统,省称御书院。关于宋代御书院的设置初衷及职能、编制,《玉海》卷一六八"太平兴国御书院"有一概括性的记载: 唐有集贤殿御书院。皇朝太宗留意笔札,即位之后,募求善书,许自言于公车,置御书院, 以王著为祗候,迁翰林侍书。太平兴国中,选善书者七人为御书院祗候,自是书诏笔体一变,人 用传宝,远追唐室矣。院在崇政殿东北横门外,内侍掌之,有御书待诏、祗候。后迁临华门北, 又迁拱宸门闾阖门内北城下。 据此,御书院的建立主要是为太宗御书草诏服务。初为御书祗候的王著系蜀人,"善草隶,独步一时",为当时著名书法家,旋迁翰林侍书,又迁著作郎。"时吕文仲为翰林侍读,与著更宿禁中。太宗每岁九月后,至暮夜,即召宿直侍书及待诏书艺于内东门北偏小殿内,张烛令对御书字,或问以外事,常以至乙夜而罢。"尔后,御书院成为"掌御制御书及供奉笔札图籍之事"的专门机构,并成为收藏历代书法墨迹尤其是太宗御书御制及其他图书的重要处所。如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在为太宗御制御书整理编目的基础上,将太宗御书《赞后法帖》12卷,《小字法帖》1卷,草书故事簇子七轴等共56卷轴,刻石御书院。另太宗的墨迹杂书,太宗御制御书墨迹凡13522卷轴及墨迹杂书扇36柄,"分藏于龙图阁、太清楼、秘阁、御书院"。又据《玉海》卷二八"祥符太宗御制御书目录"条载: 太宗御集四十卷、目一卷,《朱邸集》十卷、目一卷,《至理动怀篇》一卷,《文明政化》十卷, 《逍遥咏》十卷,《缘识》五卷,《秘藏诠》三十卷,《禅枢要》三卷,《莲花心轮回文偈颂》二十五卷, 《心轮图》一卷,《注金刚经疏宣演》六卷,《回文诗》四卷,《君臣赓载集》三十卷、目二卷,《棋谱 图》三卷,《琴谱》二卷,《九弦琴谱》二十五卷、《五弦阮谱》十七卷。凡百一十九部,总二百一十 八卷。龙(图)阁、太清楼、御书院、秘阁各藏一部。副本二千一百四十八部,总万四千五百八十 六卷。文集中录出歌诗文赋别行,总千四十四卷,分藏于龙图阁、御书院。《至理动怀篇》至《惠 化行》并文集中录出别行,《十二愿》至《百官历子序》刻板于御书院。《心轮图》、《大言赋》并录 出别行。《笔法歌》至《日行诫》刻石于御书院…… 据上引《宋会要辑稿》与《玉海》的这两则详细记载,御书院是与龙图阁、太清楼有同等地位的重要皇室专门藏书机构,以收藏太宗的遗书、墨迹、石刻为主,同时也收藏太宗的文集及其他图书。仁宗朝,御书院又增加供奉真宗御制御书,并成为君主与皇室成员、大臣观览太宗御制御书、墨迹的又一处所。 元丰改官制后,御书院更名为书艺局,此后或废或复。大约在北宋宣和间,又恢复御书院之名;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罢御书院";绍兴十六年(1146)十一月,复置御书院,仍隶翰林院;次年四月,"于皇城宫门里资善堂后,修盖置司去处";但至绍兴三十年(1160),诏罢御书院后,至南宋灭亡,未见有再恢复的记载。 (四)资政殿 《长编》卷七八载:大中祥符五年八月辛酉,"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上编录太宗圣制合二百四十卷,诏中书门下详校,奉安于太清楼、资政殿、崇文院、秘阁、西京三馆各一本"。太清楼是宋代皇室最主要的藏书处所,崇文院、秘阁合称馆阁,是国家图书馆性质的中央藏书机构,西京(洛阳)三馆则是分馆,此处将资政殿与这些最大的藏书机构并列一起,足以说明资政殿也是当时一重要的藏书处所。 《玉海》卷一六○"景德资政殿·崇和殿"条载,资政殿"在龙图阁之东序"。同卷"祥符宣德述古·先猷继文殿"条又称:"《地理志》龙图阁下有资政、崇和、宣德、述古四殿。"景德二年(1005)四月,置资政殿学士,以参加政事王钦若为之,寻即命寓直秘阁,以备顾问。同年十二月,又以王钦若为资政殿大学士。资政殿亦为真宗以后北宋各帝与群臣观书宴饮之处,《玉海》卷一六○"景德资政殿"条及《长编》等均有记载。《玉海》载:"景德二年五月宴近臣于资政殿,饯种放。大中祥符三年(1010)八月八日甲寅,观书龙图阁,观瑞物于崇和殿,遂宴资政殿。帝(真宗)作七言诗,从臣皆赋。五年十二月十四日,阅书龙图阁,幸资政殿。帝作七言诗。天禧四年(1020)十一月十一日,(真宗)御龙图阁,诏近臣观书,宴于资政殿。"而大臣们也将"赋诗资政殿,赐字太清楼"作为得到最高统治者宠爱的象征以自豪、自夸。 资政殿还是宋代君主与近侍大臣们阅读、讲解儒家经典之处。如今本《临川集先生文集》卷一八内收有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吴充(1021-1080)的《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一诗及王安石的奉和诗《次韵吴冲卿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就是为召赴资政殿读讲《诗经》一事而作。吴充诗中有"昼日乍惊三接宠,正风获听二南终"句。王安石的奉和诗中亦云"《周南》麟趾圣人风,未有驺虞系召公","讨论诏使成书上,休瀚恩容著籍通",均不无受宠而对神宗歌功颂扬之辞。 (五)崇和殿 崇和殿亦在龙图阁东序,与资政殿一样,是龙图阁下四殿之一。《长编》卷五○载:"(咸平四年十一月)丁亥,幸龙图阁,召近臣观太宗御书及古今名画。御崇和殿,阅张去华所著《元元论》及《国田图》,谓近臣曰:'经国之道,必以养民务穑为先。朕常冀边鄙稍宁,兵革粗足,则可以力行其事,使吾民富庶也。'"《玉海》卷二七"御书目录"载,咸平五年(1002)十月己卯,"召近臣观书于龙图阁"。"又幸崇和殿,后阁悉藏本朝名臣集"。同书卷一六○"景德资政殿,崇和殿"条亦载:"咸平五年十月十七日,(真宗)观书龙图阁,幸崇和殿。殿之后阁悉藏本朝名臣文集。"可见崇和殿除了贮藏一般图籍外,还是专藏北宋名臣文集之处。 崇和殿也是北宋真宗以后各帝于龙图阁观书后,与群臣宴饮欢娱之处,上引《玉海》卷一六○"崇和殿"条多有记述。如"(景德)四年九月七日,宴近臣于龙图阁之崇和殿,饯侍讲邢.爵,赐诗以宠行,命群臣咸赋"。再如著名的西昆体作家刘筠(971-1031)及和刘筠同预修《册府元龟》的陈从易(966-1031),曾一起被召"崇和殿赋歌诗,帝(真宗)数称善"。 另据《长编》记载,大中祥符二年(1009)五月,"丙寅,召宰相至龙图阁观道像,又观崇和殿瑞物凡四百余种"。(大中)祥符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龙图阁","又观国初以来所获瑞物于崇和殿"。则崇和殿还是真宗时收藏瑞物之处。 (六)玉宸殿 玉宸殿在后苑太清楼东,景德间建,为真宗偃息之所。《长编》卷六五"景德四年(1007)三月乙巳"条纪事载: 是日,上(真宗)召辅臣对苑中,遂登(太清)楼阅视。又至景福玉宸殿、翔鸾、仪凤阁。上置 酒作诗,王旦等皆赋……因赐食楼下。玉宸殿乃上(真宗)宴息之所,中施御榻,帷幄皆黄缯为 之,无文彩之饰。殿东西聚书八千余卷,上曰:"此唯正经正史屡校定者,小说它书不预焉。"其 后,群书增及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三卷,太宗御集御书又七百五十三卷。 另据《宋史》卷二○二《艺文志序》载,真宗时,"玉宸殿,四门殿亦各有书万余卷。而《宋史》卷二○四《艺文志三》著录有《玉宸殿书目》4卷。又《文献通考·经籍考三四》著录:"《太宗御制御书目》一卷。陈氏曰:'玉宸殿所藏,兼有真宗御制序十四篇。又本稍多而无序文。《龙图阁瑞物宝目》、《六阁书籍图画目》共一卷。'下注云:'玉宸殿书数附。" 综合以上各书所载可知,玉宸殿的藏书十分丰富而精当,有屡经校定的所谓正经正史,还有太宗御制御书,另有图画、瑞物。由于玉宸殿藏书既多又精,故真宗听政之暇,常在此读书休息,而"殿在苑中,密迩宫禁",环境优美。黄庭坚《吴君送水仙花并二大本》云:"折送南园栗玉花,并移香本到寒家。何时持上玉宸殿,乞与宫梅定等差。"可见内多异草名花。真宗为"优宠辅臣,每大礼庆成,从容一召至,两制皆预"。真宗还常同群臣、宗室在此宴饮、赋诗娱乐。如《长编》卷七六"大中祥符四年(1011)十月丙寅"条载:"(真宗)召辅臣至苑中山亭观太宗圣制及四部书,由玉宸殿佛阁至东西洞观古书,读御制书籍记石。上作诗,王旦等皆赋和。"1738大中祥符八年四月癸丑,"召宰相观书玉宸殿,阅御制《皇王》、《帝霸》、《五臣》等论"。据此,则玉宸殿有佛阁,内藏有太宗御制、御书与其他图书,还藏有真宗本人亲撰的文章、御制图书刻石。《长编》与《玉海》卷一六○"景德玉宸殿"条还有多次关于真宗与皇室成员、宰执、馆阁等近侍大臣在玉宸殿观书、宴饮及君臣互相赋诗、撰文唱和的记载,并编集为《玉宸集》五卷,其副本藏于秘阁。真宗还亲撰有《玉宸殿记》一文。故玉宸殿实际上是真宗本人的"御书房"。仁宗明道元年(1032),玉宸殿改名为成化殿。 (七)翔鸾阁 《玉海》卷一六三"景德翔鸾仪凤阁"条载:"(翔鸾阁)在后苑。景德四年三月七日,曲宴后苑,临水阁垂钓,登太清楼观太宗御书及四部群书。东至玉宸殿,历翔鸾、仪凤二阁,命坐置酒。"据此,翔鸾阁在后苑太清楼东,至玉宸殿间。《玉海》于此条下又称:"(大中)祥符九年(1016)二月癸卯,翔鸾阁观御书圣制。"下注:"歌诗、箴、铭、赞、论或刻石,或题板,或以朱黄书于石壁。"又天禧三年(1019)三月十三日,仁宗"曲宴后苑,登翔鸾阁观太宗御集圣制"。而《长编》卷八六亦明确记载:"(大中祥符九年二月)癸卯,召近臣于翔鸾阁观太宗御书及御制《圣文神笔颂》、《玉宸殿记》等。上(真宗)作诗,命从臣和。"据上所载,后苑中翔鸾阁亦藏有太宗御集御制及诸多刻石题板。 (八)玉清昭应宫、先猷殿、继文殿 宋真宗赵恒崇尚道教,为粉饰太平,标榜自己为上天授予兴宋重任的圣君,编造导演了一场天书降临的闹剧。大中祥符元年(1008)四月"丙午,诏于皇城西北天波门外作昭应宫,以奉天书",前后费时六年多,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十一月才修成。此宫规模宏大,"凡三千六百一十楹",内设多殿。宫中除供奉所谓的天书外,大中祥符八年(1015)春正月"丁亥,赐玉清昭应宫国子监印本经书各一部"。"二月辛酉,又赐圣制文集"。天禧三年(1019)十一月,又应皇太子请,"于玉清昭应宫建殿置经藏,以资圣算"。另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一一载,在天章阁建成后,"奉真宗御集御书,自玉清昭应宫安于天章阁"。这说明,真宗、仁宗朝,玉清昭应宫还藏有儒家经书、道教经藏及真宗御制、御书。 又《玉海》卷一六○"祥符先猷继文殿"条载:"(大中祥符)八年四月丁卯,诏玉清昭应宫太宗御书殿名'先猷',御制御书殿名'继文'。天禧二年正月壬寅,奉安太宗文集于先猷;翌日,奉安御集于继文。"据此,玉清昭应宫中的先猷殿、继文殿分别藏有太宗御集。 天圣七年(1029)六月丁未,大雷雨,玉清昭应宫遭雷击引发大火,除了一二小殿外,延燔殆尽。 (九)天和殿(观文殿) 《玉海》卷五四"乾兴天和殿御览"条载: 乾兴初,命翰林侍读学士晏殊等于《册府元龟》中掇其善美事,得其要者四十卷,为二百一 十五门(下注《书目》天圣中撰。《崇文目》四十卷),名日《天和殿御览》(下注:"天和殿,禁中藏 书之处,因为名。")仁宗尝谓辅臣日:"《天和殿御览》可命校定模本刊行之……"《实录》:"天圣 二年五月甲寅,内出《天和殿御览》四十卷,《隋书》八十五卷,下秘阁镂板。" 《文献通考·经籍考五五》著录:"《天和殿御览》四十卷。陈氏日:'侍读学士临Jll晏殊等,天圣中受诏,取《册府元龟》,掇其要者,分类为一百一十五门。天和者,禁中便殿也。'"据此,天和殿为禁中皇室藏书处所。仁宗乾兴初(1022),翰林侍读学士晏殊等奉命摘录《册府元龟》中善美事四十卷,以《天和殿御览》为名,天和殿亦当是仁宗读书之处。 明道元年(1032)十月甲辰,天和殿改名为观文殿,后又改日清居殿,治平三年(1066)六月,改为钦明殿。其西为睿思殿。《玉海》卷五二"太宗清心殿图籍"云:"熙宁三年(1070)冬,命李清臣、刘执等校观文殿御览书籍。"据此亦可证明天和殿确藏有图书,是仁宗"御览"阅读图书之处。 (十)宣和殿 哲宗即位后,以睿思殿为神宗所建,不敢燕处,乃即睿思殿之后苑隙地百许步,增修一殿,名宣和殿。绍圣二年(1095)四月,宣和殿建成。元符三年(1100),哲宗病死,端王赵被立为帝,是为徽宗,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垂帘听政。在此期间,为臣僚论列,宣和殿被毁拆。徽宗亲政以后,复建宣和殿,并作为其燕息之处。大观二年(1108),对宣和殿又重加修缮,徽宗亲书为之记并刻诸石。重和元年(1118),改明年年号为宣和,于是改宣和殿为保和殿。据上引《宋会要辑稿·崇儒》四之一二,宣和四年(1022)诏建局对三馆图书"以补完校正文籍名,设官综理,募工缮写,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楼,一置秘阁。可见北宋后期,宣和殿是禁中皇室一重要的藏书处所,其地位与藏书数量同太清楼相等。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五"书籍之厄"条在记述当代书籍散亡时谓:"宣和殿、太清楼、龙图阁御府所储,靖康荡析之余,尽归于燕。"将宣和殿列作北宋皇室三大藏书处所之一。 宣和殿不但所藏图书丰富,还藏有大量历代名画、书法真迹。今传世之《宣和画谱》、《宣和书谱》著录了徽宗朝内府所藏历代诸名画、书法作品。其中,《宣和画谱》集魏晋以来名画,凡231人,计6196轴,析为10门。《宣和书谱》凡20卷,收录历代近200位书法名家的1 300多件作品。而这些书画作品,主要根据收藏于宣和殿的大量历代书画选编而成。 政和五年(1115)四月二十一日,置宣和殿学士,班在延康殿学士之下,以两制充,蔡攸首任宣和殿学士;政和七年(1117),又以宣和殿学士蔡攸为宣和殿大学士;宣和元年,因犯年号,在宣和殿改为保和殿的同时,改为保和殿大学士。 (十一)损斋 《咸淳临安志》卷一载:"绍兴二十八(1158)年十一月,内出御制亲札《损斋记》石本赐群臣。谕宰执曰:'朕宫中尝辟一室名为损斋,屏去声色玩好,置经史古书其中,朝夕燕坐,亦尝作《记》以自警。'"《咸淳临安志》卷一全文载录了《损斋记》: 汉唐之君,乐道为切,而末烛元览者。武帝以雄心,内慕神仙,外攘夷狄,穷边黩武,天下骚 然矣。非用损以持盈也。明皇以侈心,委信逆虏,弥缝斯文,耽惑内嬖,烟尘四溟矣。非知损以 守位也。推原本指,俱失满戎。兹鉴往事,夕惕以思。凡追逐时好,一切长物,率屏去……几案 间,但有书史以商略古今,尽撤无益,示不贵之化。其于荡心侈目、惑志害性者,罔不扫除;清心 寡欲、省缘薄费者,奉以周旋焉……殿庐之侧,明窗户为游息之所,欣然摭前说,榜日损斋。朝 夕清燕,视以自警。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高宗圣学"条亦载: 绍兴末,上(高宗)尝作损斋,屏去玩好,置经史古书其中,以为燕坐之所。上早年谓辅臣 曰:"朕居宫中,自有日课。旱阋章疏,午后读《春秋》、《史记》,夜读《尚书》,率以二鼓罢。尤好 《左氏春秋》,每二十四日而读一过。"胡康侯进《春秋解》,上置之坐侧,甚爱重之。又悉书《六 经》,刻石置首善阁下。及作损斋,上亦老矣。因自为之记,刻石以赐近臣焉。 另《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记南宋行在所殿堂时,亦列有"损斋",下注云:"绍兴末建,贮经史书,为燕坐之所"。 综上所载,损斋是宋高宗在位后期专辟的读书游息之室,置经史古书其中,是宋高宗个人藏书处所。约建于绍兴二十八年前。 (十二)缉熙殿 缉熙殿原为讲殿,是南宋理宗前各朝皇帝经筵开讲经史之所,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十一月始改建,第二年六月竣工,理宗御书"缉熙"二字榜之,并亲为之撰《记》。《记》文称:"视朝之隙,临经幄日再,款对儒臣,商略经史。乃即讲殿,辟旧庐,采成王日就月将之意,扁以缉熙。屏去长物,裒置编简,燕闲怡愉。"据此,缉熙殿作为旧讲殿,原来就藏有大量经史类及其他辅助图书,而改建成缉熙殿后,"屏去长物,裒置编简",除了藏有大量图书外,还藏有很多书画墨迹,成为理宗读书宴息之处。关于缉熙殿及藏书情况,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汪桂海先生撰有《南宋缉熙殿考》专文,考述颇详,足资参考。 通过以上对宋代宫廷内部分皇室藏书处所的考察,可以总结出两点: 第一,就宋代皇室藏书本身而言,无论是藏书机构、处所建设,还是图书建设,北宋都要强于南宋。分析其原因,一个是,北宋政局相对比较稳定,而南宋先是受金兵侵扰,继而又遭蒙元军南侵,战争频仍,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特别是度宗朝以后,由于元兵压境,其统治已摇摇欲坠,危在旦夕。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去世后不到五年,南宋即被元灭亡,故自度宗后各帝,既都未如其父祖那样,建阁收藏他们的御书御制,也没有新建供本人使用的固定藏书、读书场所。其次,北宋灭亡后,包括皇室藏书在内的整个宋代中央官方藏书被破坏殆尽,基础十分薄弱。就以南宋皇宫而言,原为旧杭州州治,"绍兴初,高宗自越复还临安,命有司裁为行宫,百楹而已"。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和议成,始较大规模地修筑皇宫各殿阁,以后各朝亦续加修建,但其规模与殿阁的数量远不及北宋汴都大内。这从《宋会要辑稿·方域》、《宋史·地理志》、《玉海》等书对北宋、南宋皇宫建筑的记载中可得到明显对比。由于受到皇宫建筑规模的限制,南宋皇室藏书机构与处所比北宋时要明显减少,且较为简陋。另外一个原因是资料问题,记载南宋史事的资料较北宋要少,这给我们深入研究南宋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一定困难,对南宋皇室藏书研究也是如此。可以肯定的是,南宋皇室藏书机构、处所决不止本文所考的12处。如周密《武林旧事》卷四"故都宫殿"条下,详细列举了南宋大内各门、殿、堂、斋、楼、台、观、亭名称,其中"文囿"亭下注曰:"御书院";"书林"亭下亦注:"御书院";而于"博雅"楼下注:"书楼"。这三处均当是南宋皇室藏书楼,但除了注文外,再无其他文字加以说明。为此,笔者费时不少,查阅了大量时人、后人有关记载南宋皇宫的书籍,均一无所获,只好遗憾地阙如。另宋高宗退位后所居之德寿宫(孝宗禅位后亦居于此宫,改名重华),似亦当有专藏图书之处。《梦粱录》卷八、《咸淳临安志》卷二均专列有"德寿宫",详细地记述其建筑布局,却未提及有关图书收藏情况。以上几处,当作为线索,俟后继续探考。 第二,宋代宫廷内的皇室藏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宋代最高统治者对作为"致治之具"的图书典籍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些遍布于皇宫内的藏书处所及其丰富藏书,极大地方便了皇帝及皇室成员对图书的阅读、利用,有利于提高皇帝及皇室成员的文化素养。纵观宋代各朝皇帝,除了太祖、太宗等少数几人外,大多在政治上没有多大建树,有的还很平庸,但其个人文化修养都比较高,有的还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宋代各朝皇帝都十分重视图书典籍收集,注意读书学习。这进而在整个宋代官僚统治阶层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了"重文教"的良好风气,这对促进宋代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原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