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缘督庐日记》稿本述略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立民 参加讨论
一、《日记》手稿本之形制
    《缘督庐日记》手稿共四十三册,其中四十二册相当于今之十六开本,草纸封皮。正文纸为白纸(前二册为极薄的竹纸),白丝双线,四眼钉(此四十二册明显重装过,原来形制不详)。半页十行,行二十三、四字不等。各册正文首页右下角均钤盖“季烈校读”朱文方印(季烈即王季烈,日记手稿长期保存在其手中,并由其摘出而成《缘督庐日记抄》行世)。第四十三册较其它册形制略小,三眼订(该册亦为重装本)。前二十余册书口夹有众多纸签,从纸签的陈旧程度和上面所做标记看,似应是王季烈做日记摘抄时所加。
    为尽可能体现《日记》手稿原貌,在对手稿进行描述时,原有文字符号照原样抄录。难以识读的文字
    以□代替,原有文字转行处以∕表示,作者所加注释以( )表示,笔者所加说明文字以[ ]表示。
    一册(封面右上角标明日记册数,下同。经与新出《缘督庐日记》及《缘督庐日记钞》两书前面所载王季烈手书序言笔迹对比,该日记手稿封面上标记当为王季烈在摘抄日记时所加), 封面自上至下毛笔直书(下同,不再一一标明)“缘督庐日记,庚午闰十月十三日起,辛未岁除止,壬申全年缺,癸酉九月以前缺,十月朔起,十二月三十日止”。封二背面附一便签,上书“从红笺抄起,蓝笺为止,行款照原本,蓝笺以下红笺以上,均节去勿抄。兹将第十第十一两行抄录如左,以备格式/十三日补写玉溪生诗两页/读《石志》壹卷,为改正舛误两条。”便笺之后是王季烈为日记所作序文(见于新出版《缘督庐日记》,此处略),书写在一白纸上,插入日记扉页之后,正文之前。序文右侧有一阴文“俣情室”长方印,在“王季烈识”后有两方形印章,上一为套印,上面为朱文“王”字,下面为一虎形;下一为篆书白文“季烈”。序文后又一空白竹纸,其后为日记正文。正文最后一页与后面扉页之间夹一紫红色纸签(正面为当时食品广告,背面为叶氏书写之十三行文字。),上书“板荡之世经籍□熄,然必有蒙众硕果一缘之延。亶爰推浼于/不敝王季之乱,蜀相毋守素即于是时刻《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中朝行世/而长兴国学亦遂以九经诸文镌板。毛子晋值明社之□,尽斥重产,刊布群籍,汲古/之书走天下,无平不波,无往不复,理固然也。桑海以来,衣冠流寓集于海上/其贤者□□颇有如倦圃流通之约节燕游玩好之资为古人续命者,吾南凌徐积余观/察尤其真知而笃好者也。积余熟精符录之学,二十年前见于京邸/商榷古书,即有志于名山之业。既刊《国朝儒先撰述》,汇为四集,曰《积学/庐丛书》,又访求宋元善本,好写精雕,都十种为一集。二集成,持印本/见贻。发函申纸,如逢寒故。积余曰吾书皆借自海虞瞿氏,固子之所从游也/盍序诸。瞿氏藏书,自子庸先生始,传其学敬之、浚之,至孙良士,三世矣。/其所居在古里村,江乡百里,一苇可航。往尝与管明经操羖、王农部蒿/隐叩琅缳而探册府。主人出《虹月归来图》见示,埽榻留宾,陈书发箧,/缥裳绨帙充箱溢架。夜阑秉烛纵谈流略、南面百城之乐至于忘”。
    二册封面书“甲戌、乙亥。甲戌元旦起,乙亥十二月廿六日止,自廿七至除夕缺”。扉页有两页,第二页背后粘贴一签条,上自右至左直书两行,首行“自红圈抄起,到蓝勾为止,前三行式样如左”。次行“甲戌正月”后又有双行小字,首行“初一日,校《史记》”,“史记”两字后面又双行小字,首行“陈杞世家”、“韦世家”。“录旧作数首”,次行“初二日,夜读《史记□宋世家》”。
    三册封面书“丙子。丙子元旦起,丁丑六月十四日止,阙末一月未纪”。此行书“缘督庐日记”。
    四册封面书“丁丑、戊寅、己卯。丁丑七月初一日起,戊寅全年,己卯五月二十日止”。“缘督庐日记”。
    五册封面书“己卯仲夏,庚辰。己卯五月廿一日起,庚辰全年,辛巳六月廿三日止”。“缘督庐日记”。此册共七十一页。第二十五、二十六页之间夹一页账簿纸,单面有字,上书下列文字:
    八太爷/道光丁酉二月十七日时/八太奶奶道光己酉六月十八日未时/大少爷道光己酉九月十五日辰时/大少奶奶道光戊申七月十九日午时/二少奶奶咸丰丙午十二月初一日亥时/九小姐同治癸酉十一月初七日卯时/福官同治甲戌七月十八日申时/十官光绪己卯十二月二十日辰时/二官光绪丁丑三月初五日酉时/三姑奶奶咸丰甲寅十月初三日寅时/四姑奶奶咸丰丁巳五月廿六日时/五姑奶奶咸丰己未十一月廿八日辰时。
    六册封面书“辛巳、壬午、癸未。辛巳七月廿七日起”,后接小字“自六月廿四日起至七月廿六日未记”。第六十四、六十五页间夹有一纸签,字体潦草,直行自右至左记如下书名:
    《古经解》、《小学汇函》,《四库提要》,姚刻《三韵》/《经籍纂诂》,胡刻《文选》,《说文通训》/《新唐书》,《□□》,新旧《五代史》,《宋》、《辽》、《金》三史/《元史》,《资治通鉴》,《通鉴目录》,《稽古录》/《通鉴外纪》,《昭代丛书》,《滂喜斋丛书》/《式训堂丛书》,《十万卷楼》正续集,《海山仙馆》/《续左海》,《蛾术编》,陈毛《诗》,《金石萃编》/《两汉金石纪》,《读书敏求记》,《皕宋楼藏书记》/《说文校议》,《癸巳存轶稿》,《岭南遗书》,《缪篆分韵》/《隶释》,《隶续》,《洪氏遗书》,《石印钟鼎款识》/《亭林遗书》,《毛诗后笺》,《复初斋集》/晋《二妙集》,《唐四杰集》,《张燕公集》/《汉魏百三名家》,《上古至六朝文目》/《袖珍史汉》/《说文管见》,《金华丛书》/《毛诗屈宋古音考》,《说文校议》”。
    此册共六十五页。正文后有空白纸十九页,接下来有字纸三页,后又空三页,又有字纸一页,上书“金缉翁/七月收季目廿叶,计四千五百十一字/九月付羊八元□,除夕付羊五元”。下页书“毛上珍收付帐控补在外[后四字为小字]/春秋左氏传补□卷Δ吴о沈钦韩[三角号前后为双行]□□付羊五元,廿二□收补注一卷,字六千六百九十七о余/春秋左氏传补注卷Δ终□付羊拾元□收补注一卷,字六千零七十三о六十八/中秋付羊三十元□收补注一卷,字一万零七百四十五оJо□/重九付羊十元□收补注一卷,字九千五百九 七八о九□/除夕付羊十元,中旬收板子一块,无用/□收札朴两卷,字三万о三百十八/又退一卷,(字数未查)九千三百七十二字/十一收札朴一卷,字九千九百八十九(陆振声)/又札朴一卷,字一万五千六□十九”。下页书“廿一收札朴一卷,一万о九百九十一/廿八收札朴一卷,一万о四百八十/八月初十收札朴一卷,九千四百十七,陆振声/廿十收六九一卷,一千七百九十/收又一卷,五千九百廿七/收又一卷六千九百卅□/九月初十收遗著一卷,卷一一万七千二百о一字/收又一卷一万六千五百о六字/□收又一卷,卷三一万五千九百七十四字/十□收六九一卷,卷三七千о四十三字/十一、十八收札朴遗著序目/收遗著一卷,卷四一万六千八百八十五/廿一收补注一卷,卷五□万о□□о□□
    本文原文
    七册封面书“癸未五月十七日起,甲申全年,乙酉四月八日止,缺初九一日”。
    八册封面书“乙酉四月初十日起,丙戌十月初九日止”。封面正中贴一长条形红色书名签,上书“缘督庐日记”。书名签右下书“光绪乙酉”四字。此种封面仅此一册。
    九册封面书“丙戌十月初八日起,丁亥十一月初七日止”,“缘督庐日记”。
    十册封面书“丁亥十一月初八日起,戊子岁除止”。
    十一册封面书“己丑元旦起,庚寅三月十六日止”。
    十二册封面书“庚寅三月十七日起,辛卯岁除止”。扉页书“珠花双柏,钱莼卿、王逸安,打锏街后□章锦记内广裕号/碧霞双柏 、顾竹城,西湖街鸿文斋刻字铺内/翠环双柏/养和双柏”。
    十三册封面书“壬辰正月元旦起,癸巳十二月三十日止”。扉页右侧书“野马赋、书史记货殖列传后/邢子才思误书为一适赋”。
    十四冊封面书“甲午元旦起,乙未十一月三十日止”。扉页右侧书“成孺传足纂。朱右曾、陈缘、金曰追、吴凌云、钱绎、钱东墅/江、元补著作/洪亮吉传补疏槁、洪震煊。文苑:洪颐煊、金鹗、吴顼儒/程瑶田/郑珍传□纂,陈文述传附叶廷绾/碧云卷半/江淹赤虹赋/上句白日无余”。
    十五冊封面书“乙未十二月朔起,丙申全年,丁酉十一月三十日止”。扉页右侧书“张建封竞渡歌,灯谜,绛老疑年”。
    十六冊封面书“乙丁十二月初一日起,戊戌十二月十九日止”。
    十七册封面书“戊戌十二月二十日起,己亥十二月三十日止”。
    十八册封面书“庚子正月初一日起,七月初三日止,初四日至闰八月五日另一册(即第四十三册,见后面说明)。闰八月初六日又起,十二月初九日止”。
    十九册封面书“庚子十二月初十日起,辛丑十一月廿二日止”。正文后面页有毛笔字行,似是流水帐,“己亥□起,五月付洋拾元,十一月付银八两,十二月付银五两。庚子五月付银伍两,十二月付洋廿元,又付洋四元”。后附小字“此系格外赏款,不在□之内。又□廿四千,米店拆利”。“辛丑四月付银拾两,又付洋六元”。后附小字“米店拆利”。“十二月付洋拾元”。下页背面近天头处当亦为账目,共五处文字,分列五行:“о贰角,厶,凵,柏”/“尢Δ五十”/“匡,о贰佰”/“Δ五拾”/“Δ四十柒”。
    二十册封面书“辛丑十一月廿三日起,壬寅五月十八日止”。
    廿一册封面书“壬寅五月十九日起,十一月十三日止”。册首有一单页白纸,其上为考证文字,今录如下:
    叶氏梦得曰/朱子曰/王氏应麟曰见《困学纪闻》卷五/敖氏继公曰/郝氏敬曰/姜氏兆锡曰/右经礼盛仪之别/卷首第二礼经作述源流下/《汉书□艺文志》/《河间献王传》/《后汉书□贾逵传》“作周官解诂”,“诂”,毛本作“故”。/《儒林传》“后以古经核之”,“核”,毛本作“校”,此误。/郑元序云见贾公彦序《周礼废兴》。郑当杜、马后。/马融《周官传》云“见贾公彦《周礼废兴》,仅有门人河南缑氏、杜子春”,原作“徒有里人”。/“吾年六十为武都守”,原作“至六十为武都守”。/贾公彦序《周礼废兴》“括囊大典”至“此之谓也”。案:原本上有《郑氏传》曰乃康成语也,□氏节脱去四字,竟作贾疏欤?/元儒吴澄云/《隋书□经籍志》“梁人有《周官宁朔新书》八卷”,“人”当从原本作“又”。/“梁有《郊祀图》四卷亡”,原本作“二卷”。/《儒林传》 查《隋书□儒林传》无此条,疑有讹。/《旧唐书》□《经籍志》□《周官评论》十二卷,原作“论评”。陈邵“撰”,原作“驳”。/《唐书□艺文志》。
    廿二册封面书“壬寅十一月十四起,癸卯五月初六日止”。
    廿三册封面书“癸卯五月初七日起,甲辰正月十八日止”。
    廿四册封面书“甲辰正月十九日起,七月廿三日止”。
    廿五册封面书“甲辰七月廿三日起,乙巳二月十六日止”。
    廿六册封面书“乙巳二月十七日起,五月廿四日止”。
    廿七册封面书“乙巳五月廿五日起,十一月初八日止”。
    廿八册封面书“乙巳十一月初九日起,丙午闰四月三十日止”。封面背后贴一长条纸签,似是账目,内容如下:□收绸记足□贰百两/己巳除夕抄。付蟹手足付贰百两,送王康吉/□。收绸记龙洋/贰百贰拾元(毛本)□□□□□□□□/付蟹手洋壹百元,送赵彦士干脯/付又□洋壹百元。送杨少云又/付又洋贰拾元□□太太度岁资/廿收绸计洋叁元五角□□□□□□□□□/付蠏手洋叁元五角□电费为允之借款事/共垫付三百五拾两□□□/前帐垫付八两□□□/ 两共足纹叁百陆拾玖两о□/台核乙巳除夕抄。[此段中蟹即蟹卿。蟹卿、王康吉、杨少云均为叶氏亲属名,时替叶氏校书]
    廿九册封面书“丙午五月朔起,十月三十日止”。
    三十册封面书“丙午十一月朔起,丁未六月十三日止”。封面衬页背面书“圆捌方玖”四字。
    卅一册封面书“丁未六月十四日起,戊申正月十四日止”。
    卅二册封面书“戊申正月望日起,九月初八日止”。
    卅三册封面书“戊申重阳日起,己酉五月初八日止”。第十八页贴一纸签,为有格帐簿纸,上面记诗一首,诗题《慎刑司》,诗题上有“此首删”三字。其诗内容如下:莫言内侍各分寮,扑杀何庸爱此獠牙。两字主名离闲狱,五刑附丽斩流条。纵非汉祸遭人彘,已见齐师漏竖貂。此辈家奴犹草芥,不须闭目手频摇。[此段中《慎刑司》为叶氏诗集《辛臼簃诗讔》中一首,后删去。]
    卅四册封面书“己酉五月初九日起,庚戌四月十九日止”。
    卅五册封面书“庚戌四月二十日起,辛亥三月望后一日止”。此册封面有墨迹,浸渍到日记正文达四页,致使前三页有若干字模糊不清。此册夹有一粉红色纸签,双面有字。一面毛笔书“叶康乐”三大字;一面为药方:桂潜朮2/制茅朮、米泔水浸透七分/云茯苓□/ 阳春砂仁□(腹下)/料豆衣□/ 水炒竹茹□/ 土炒白芍□/江炒白芍□(切片麫炒)/炙橘仁七分/生米仁□/福泽泻□炙鸡金□/鲜荷蒂三枚/ 半夏麦曲三□(绢包)/七八□。
    卅六册封面书“辛亥三月十七日起,大除夕止”。
    卅七册封面书“壬子正月初一日起,癸丑三月十四日止”。
    卅八册封面书“癸丑三月十五起,甲寅闰五月三十止”。自此册起,至四十二册,各册封面文字除纪年干支为墨笔书写外,日记起讫日期均为红色末笔书写。
    卅九册封面书“甲寅六月初一日起,乙卯五月廿九日止”。
    四十册封面书“乙卯六月初一日起,丙辰五月廿九日止”。
    四十一册封面书“丙辰六月初一日起,丁巳二月廿一日止”。此册及上一册形制较其它册宽出约一厘米。此册最后面夹有一张纸签(粉红色有格账簿纸),双面有字。边缘写有“此二页接第四十一页之末”。纸签内容为隋荧泽令常丑奴墓志跋(1990年影印线装本中此跋插入位置与其在手稿本中位置略有不同,插在第四十七册丁巳年二月廿一日后。但此跋在2002年影印本中位置则有较大变化,即不是插在丁巳年二月日记中,而是插在整部日记的最后。据《日记》丁巳年二月十六日和二十日记载,此页当插在二月二十日与廿二日之间。因为插页是活页,而日记手稿又经过多人翻检及出版社影印时的拆装,次序难免发生错乱)。
    四十二册封面书“丁巳二月廿二日起,九月十五日止”。“按:公卒于丁巳九月廿二日,绝笔之日距卒才七日耳”。此册六十一页起为王季烈跋(抄稿跋文和出版时的跋文略有不同)。封三贴有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藏书签,分上下五行着录。首行“类码094.83/562”,次行“著者 叶昌炽”,次行“书名 缘督庐日记稿本”,次行“册数 四十三”,次行“备注 王君九先生交来”。
    四十三册封面书“庚子七月初四日起,闰八月初五日止。此册可单刻”。此册较其它各册短约二点五厘米,较其它各册宽出约三厘米,纸质为帐簿纸。此册字迹较其余各册大。此段日记称为“昌平日记”,记录的是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期间一月有余的见闻和感受。广陵刻印社和江苏古籍出版社在影印出版时,都按照时间顺序,将此段日记插回到庚子年日记中,使其和庚子事变前的记述相吻合。但回插的部分为了照顾排版,字体缩印得很小,不易于辨认。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0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