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四川蓬溪诗歌史略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胡传淮 参加讨论


    中国号称诗国,诗词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巴蜀地区山雄水奇,人杰地灵。几千年来,无数贤俊奇才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巴蜀文化的累累硕果。四川奇特的地理环境,特别有助于人们陶冶性灵,蓄积能量,激发灵感。因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能称雄于华夏的四川人物,首数文人。出自于四川的诗文高手,踵代相承。汉有司马相如,唐有李白,宋有苏轼,明有杨慎,清有张船山,现代有郭沫若、巴金,皆卓尔超群,自成一家,名闻遐迩。
    一、唐宋蓬溪诗歌
    蓬溪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处于巴文化和蜀文化交汇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先秦时代,蓬溪地区为蜀国地,秦为蜀郡地,汉为益州广汉郡之妻阝、广汉、德阳三县辖地。唐永淳元年(682),划出方义县北境,置唐兴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742年9月27日),改唐兴县为蓬溪县,县名沿用至今。因此,真正的蓬溪县诗词,也从唐代建立蓬溪县时开始了。
    先秦时期,四川分为巴、蜀两个国家,语言和文字与中原有别,用的是古蜀文字。诗歌方面主要是土著民族的口头文学,即民间歌谣,保存至今的不少,在《华阳国志》中记载了一些,同《诗经》《楚辞》风格相近,朴素无华,如《下里巴人》歌,流传很广。
    秦汉时期,巴蜀文学发生了转折和飞跃。从先秦的土著民族口头文学,发展为汉文化系统的文学,并培育出司马相如、扬雄这样一代文豪。汉代除扬马而外,名扬天下的四川赋家还有资阳的王褒,广汉的李尤、李胜等人,他们一同组成汉赋蜀中作家的强大阵容,称霸一朝而雄视百代!
    两汉而后,降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数百年间,兵连祸结,土著巴蜀之民,不断大批逃亡,战乱与分裂,代替了和平与统一,巴蜀地区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富庶。此时,蜀中诗人,亦与社会形势一样,一片凋蔽。
    唐代以前,蓬溪尚未单独立县。由于史料缺失,生活在蓬溪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创作的诗词,今已无迹可寻了!
    唐宋时期,是封建时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高涨的时代,巴蜀地区仍不时有动乱发生,然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来说,情况已大为好转,社会有了一定活力,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盎然生机。就全国而言,唐宋时期是诗文词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就在这个黄金时代里,巴蜀作家们的创作可谓成就非凡,令人刮目相看!唐宋时期蜀人之诗,成就卓越,诗人彬彬辈出,如夏夜星空,令人眼花缭乱。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时蜀人有诗传世者,约有500多人。宋代四川有进士3992人、状元8人,《宋史》列传的四川人物有185人,两宋时代是四川文化最光辉的时代。尤其是诗中之李白、文中之“三苏”、词中之苏轼,更是卓尔不群,各领风骚。
    蓬溪在唐代立县后,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一是诗圣杜甫关注蓬溪,为蓬溪留下了闻名千古的诗文;二是诞生了蓬溪籍本土诗人张令问,实现了零的突破!
    “自古诗人多入蜀”,唐代乾元二年(759)冬,杜甫避“安史之乱”进入四川,在蜀中漂泊了十年,留下了800余首诗作。杜甫为蓬溪县(旧名唐兴县)客馆,撰有1篇散文《唐兴县客馆记》;给蓬溪县令王潜和刘主簿共赠诗3首:即《逢唐兴刘主簿弟》、《教简王明府》、《重简王明府》,表现了杜甫对蓬溪人事的关注。
    唐代开成二年(837)至五年(840),著名苦吟诗人贾岛任长江县(辖今大英县及蓬溪县天福、红江镇一带)主簿。三年在任,手不释卷。著有《长江集》,存诗400余首。今集中所载,如《寄令狐相公》《寄武功姚主簿》《题长江厅》《送友人游蜀》《谢令狐相公赐衣九事》《郑尚书新开涪江二首》《喜雍陶至》《送穆少府知眉州》《观冬设上东川杨尚书》《巴兴作》《送灵应上人》等诗,皆作于蜀中。
    蓬溪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诗人是张令问。他是唐末蓬溪人,其诗冲谈自然。《全唐诗》760卷载:“张令问,唐兴人,隐居不仕,号天国山人。”唐兴,即今蓬溪县前身。《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载:“张令问,自号天国山人,唐末蓬溪人,博学善诗,不屑仕进,以隐居闲适为乐。”《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诗歌《寄杜光庭》:
    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
    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白昼眠。
    杜光庭(849—933),晚唐道教学者、书法家,字宾圣,号东瀛子。今浙江人,博通经史,应试不第,遂入道。中和元年(881),随唐僖宗入蜀,于青城山结茅而居,主持四川道教。前蜀时,官金紫光禄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修道,卒葬清都观侧。蓬溪诗人张令问,系杜光庭之诗友,常有唱和。
    《全唐诗》目录注明张令问有《诗集》一卷,惜今已佚。张问令是《全唐诗》收录的唯一一位蓬溪籍诗人,也是蓬溪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诗人。
    宋代蓬溪,经济繁荣,人才辈出。“忆昔赵宋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卷书。”白塔、宝梵寺、卓筒井等,均创建于宋代而享誉至今。当时蓬溪文士众多,在《宋史》《资治通签》《四川通志》《蓬溪县志》中,青史留名者达数十人。蓬溪有20余人在宋代考中进士。冯楫、谢金、于至、张述、杜陟、赵溥等人都有诗文集行世。外籍名人文同、李壁、魏了翁、刘仪凤、范成大、王灼、司马池等,都在蓬溪留下了诗作。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四川盐亭人,治平三年(1066)元月,文同任普州(今安岳)知州。其时潼川府大旱,蓬溪尤甚,连饮水也十分困难。蓬溪苏知县带领全县人凿井找水,终于挖出“均利泉”,解决了蓬溪县城百姓饮水问题。文同闻之,赴蓬溪观看,并题诗赞扬蓬溪苏县令:“比户获美饮,颂君皆一辞。何以纪君德?是泉无涸时!”文同之诗,使人对蓬溪这位没有留名却留下德泽的苏知县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冯楫(1075—1152),字济川,宋代蓬溪人,政和八年(1118)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曾写诗赞扬今重庆市潼南大佛:“岩旁石佛高百尺,巍然光耀如金山。往来无不获瞻睹,合十指掌敬慈颜。”
    李壁(1159—1222),宋代学者、文学家,四川丹棱人,官至参知政事(宰相)。李壁在遂宁任职时,曾到蓬溪三圣院,作诗《四月十八日送连帅母丘厚卿三圣院即事》,有云:“送客来山寺,客去独凭栏。新篁已解箨,莹眼青琅玕。”将蓬溪山水刻画得很美丽,此诗已载入《永乐大典》和《宋代蜀诗辑存》等书中。
    二、元明蓬溪诗歌
    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历史曲折向前发展,蓬溪诗歌也同全国一样,有了新的变化。小邑代有才人出,蓬莱古名溪,九曲回肠,毕竟东流去!
    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因战乱,四川人民遭受了两次今天难以想象的大灾难,可以说是四川历史上最残酷的两次浩劫。官兵土匪见人便杀,见草过刀,搜杀多年,蜀山尽碧。据记载:明末四川有310万人,至清初只剩50万人了。许多《县志》《家谱》上都记载:“死亡满目”、“群虎白日出游”、“千里无烟,空如大漠”、“民无遗类,地尽抛荒”。连昔日繁华的锦城成都,也豹虎出没,野鸡乱飞。当时有诗云:“生民百万同时尽,眼前耆旧存无几。万里桥边阳气微,锦官城中野雉飞。”“行人莫向浣花溪,草堂桤树晚萋迷。金雁桥边曾有雁,碧鸡坊下已无鸡。独有春深听杜宇,年年啼血为谁哀?”宋代四川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3.2%,财政收入占1/3,供应的军粮占1/3,“繁盛与京师同”。元代,四川财政收入占全国的0.96%,降到不能再降了。四川地区自汉到宋的大部分时期都居于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前列的光荣历史,一去不返了,再也未能恢复过来,现在也是全国的落后省份。宋以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在东北,或在东南,相比之下,西蜀早已成为偏远之地!诗歌也是如此,唐宋时期曾一度辉煌过数百年的蜀中人文胜景,也日渐衰落了。在元明清三代,传统的诗文作家,蜀中虽然不少,但无能如何是难以找出与李白、苏轼等人比肩的诗人了。在寂寞的蜀中文坛上,只有两人可评可点:一是明代的杨升庵,一是清代的张船山。
    元代97年中,蓬溪说不上有什么诗人。明清两代,蓬溪县有15人考中进士。蓬溪的诗词集,还是不少的,大约有60余部,但今已大多数散佚无存了。
    明代蓬溪诗人中,较有名者有席书、席春、席彖、谭冠、杨廷极等,寓居或宦游蓬溪的诗人有余凤翔(蓬溪知县)、杨瞻(四川按察司佥事)、朱廷立(礼部右侍郎)、刘天民(著名诗人、四川按察司副使)、任瀚(太史)、黄辉(书法家)、陈以勤(宰相)、陈于陛(宰相)、曾日唯(简阳诗人)、杨最(太仆寺卿)、罗瑶(四川安抚使)、张佳胤(兵部尚书)、马金(浙江布政使)、张正学(吏科给事中)、吕潜(诗书画三绝奇才)等,均留有诗作。
    席书(1461—1527)、席春(1472—1535)、席彖(1476—1521)三兄弟,祖籍蓬溪县吉祥镇席家沟,均为进士,号称“三凤”。席书官至湖广巡抚、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著有《元山文集》。席春官至吏部侍郎,诗文雄深,著有《虚山文集》。席彖官至户科给事中。明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欲幸金陵,席彖劝阻,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判官。十五年(1520)冬,席彖从遂宁赴夷陵,席书、席春送席彖至潼南县大佛寺而别,各作诗纪之。
    席书《大佛寺送弟彖谪判夷陵》诗云:“两岸风吹芦荻苍,水边杨柳鹡鸰沙。江声不尽冬流意,目断南鸿送落霞。”席春诗云:“寺下空江滚滚流,天边鸿雁影悠悠。一杯酒尽云山暮,风雨猿声到客舟。”席彖诗云:“野寺萧萧枫叶丹,长沙迁客过江干。流云何事迷山馆?笑取瑶琴对鹤弹。”
    明嘉靖年间的一个春天,刘天民、杨瞻、朱廷立三位官员诗人来到蓬溪,游览蓬溪名胜,并各作有《登飞云楼醉歌行》《飞云楼》等诗,歌吟蓬溪风光。刘天民(1486—1541),字希尹,号函山,山东历城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曾任四川按察司副使。与诗人边贡、李攀龙并称为“历下三杰”。著有《函山集》《游蜀吟稿》。杨瞻,字叔后,号舜原,山西蒲坂(今永济市蒲州镇)人,明嘉靖时,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分司川北道。朱廷立(1492—1566),字子礼,号西崖,湖北通山县通羊镇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四川巡按、礼部右侍郎,著有《西崖集》行世。
    吕潜(1621—1706),号半隐,遂宁人,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吕大器之子。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太常博士。明亡,隐居不仕,徜徉山水,享有“诗书画三绝”之誉。著有《怀归草堂诗集》《守闲堂诗集》《课耕楼诗集》。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夏,吕潜至蓬溪,受到蓬溪知县周甲徵(浙江绍兴人)热情接待。吕潜作《层峦丛林图》轴赠周甲徵知县,此画现存于四川省博物馆。吕潜还作有《寄周蓬溪》一诗:
    枫叶初飞去马嘶,故人相望隔清溪。
    时逢大吏催加赋,我亦荒村懒课犁。
    每忆箧琴闲自赏,曾储斗酒未能携。
    白云一片难持赠,百里蓬山草树迷。
    明末,蓬溪县出现了杨艹仰 、杨廷极父子诗人。杨艹仰 ,号竹泉,崇祯时贡生,以诗名世。其子杨廷极,字青石,崇祯九年(1636)举人,有诗集,今已散佚。杨氏父子之诗,被费经虞选入《明蜀诗》一书中,而誉满蜀中。杨艹仰 《舟次雨夕》云:
    江城更漏远,夜雨打船头。
    独宿芦花里,寒涛入梦流。
    诗风清淡,语言流畅,堪与唐代张志和《渔歌子》媲美。
    三、清代蓬溪诗歌
    清代,蓬溪诗人辈出,执蜀中诗坛牛耳,最杰出者首推以张船山为代表的清代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诗人群。
    清代张氏,号称“诗人世家”。从张鹏翮至张船山,张氏世代诗学传家,渊源有自。张氏家族诗人主要有: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是清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水利专家,也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书法家。传世著作十余种,有《冰雪堂稿》《如意堂稿》《奉使俄罗斯行日记》《治河全书》《兖州府志》《遂宁县志》等。其中《治河全书》24卷、《信阳子卓录》8卷,收入了《续修四库全书》中;《奉使俄罗斯日记》是中国人旅欧的最早日记,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收入《历代日记丛钞》;《诸葛忠武侯年表》收入《汉晋名人年谱》,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治下河水论》收入民国本《扬州丛刻》;《河防志略》收入《清经世文编》卷103,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
    张鹏翮系清代贤相、名臣,康熙帝赞之:“天下廉吏,无出其右。”张鹏翮是与狄仁杰、姚崇、包拯、况钟、于谦、海瑞、于成龙齐名的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八位清官。
    现存最重要的作品集为《张文端公全集》,系光绪八年(1882)刊本,由张知铨(张鹏翮之弟张鹏翼六世孙)依照张鹏翮手稿刊出,十分珍贵。内有诗2卷,共600余首,胡传淮编选《张鹏翮诗选》,精选张鹏翮诗288首,银河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李调元《蜀雅》称“文端论诗,以性情为主。”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五载:“文端平生居官,以清节重,扬历中外,早著循声。” “诗亦纯实简质,自是正声。”清人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四云:“眉州三苏祠中,楹联林立,殊少佳构,惟大门有张鹏翮一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李调元《蜀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胡传淮《张鹏翮年谱》《蓬溪诗存》以及清代、民国《遂宁县志》录有其诗。《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收录其著作多种。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载有其生平成就。
    张懋龄(1675—1725),字与九、希龄,张鹏翮次子,张懋诚弟。娶山东衍圣公孔毓圻女为妻,卒葬曲阜县之南官府马鞍山,后世迁居于曲阜。船山辞去莱州知府后,曾由兖州绕道曲阜,探望其后裔。
    张懋诚(1667—1737)、张懋龄兄弟二人,均工诗,张懋诚著有《通政诗集》一卷。张懋龄官至江南淮安府山安河务同知,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六录有其诗2首,俱清新可诵。《蜀雅》、《历代蜀词全辑》(续编)录有其诗词。
    张勤望(1694—1757),字孚嘉,号莲洲,为张鹏翮之孙、张懋诚之子,官至山东登州府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工诗,民国本《遂宁县志》录有其诗多首。如《雨霁携小儿女摘园蔬》云:“初晴风细玩云霞,瘦马冲泥散晚衙。报国有心虚岁月,谋生无术惜年华。儿童争摘篱边豆,蛱蝶双飞雨后花。万里孤踪贫病客,深惭零落不成家。”颇有田园风味,堪称作手。
    张勤淑,字友勤,张懋恭之女,张懋恭系张鹏翮三弟张鹏举之子。张勤淑适江南吴县(今苏州吴县市)举人吴冲,随夫宦江南,居家江苏宿迁县,与名媛、诗人倪瑞璇相唱和,其诗甚多。著有《翠荇斋吟草》,《历代妇女著作考》著录。《国朝闺秀诗柳絮集》著录是书时将作者误作“张淑贞”。《撷芳集》《香艳丛书》《历代妇女著作考》《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著录。
    张顾鉴(1721—1797),字镜千,号冰亭,又号耐舫,系张鹏翮之曾孙、张船山之父,善诗,曹学诗(清代诗人)将张顾鉴比之为白居易和陆游,与著名诗人袁枚、史震林、许瑗为少年诗友。袁枚在《覆洪稚存学使》信中云:“尤奇者,阁下所极赞之张船山,乃枚之世交也。丙辰(1736)召试,枚寓居吾乡赵横山(即赵大鲸,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阁学家,有美少年张顾鉴者,联床交好。张小我三岁(按:张顾鉴实小袁枚五岁),遂与阁学儿子书山,作三人车笠之盟。未几,书山亦登词馆,此后音尘隔绝,刚六十年,岂知张即船山父也。倘非阁下言及,则天南地北,通问何年?因之张太守亦有书来,枚又有诗寄去,俱抄呈阁下,读之当必心开”(《小仓山房尺牍》卷九)。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云:“余访京中诗人于洪稚存,洪首荐四川张船山太史,为遂宁相国之后,寄《二生歌》见示,余已爱而录之矣。追忆乾隆丙辰(1736),荐鸿博入都,在赵横山阁学处,见美少年张君名顾鉴者,彼此订杵臼之交,疑与船山有瓜葛,寄信问之,不料即其尊人也。垂六十年,忽通芳讯,知故人官至太守,尚无恙,且有子不凡,为之狂喜。”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三月,张顾鉴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四月,在京师二人为“杵臼之交”,因二人均有才名、工诗善文之故。
    清代学者王培荀《听雨楼随笔》载:“张耐舫,船山之父也,与黎雅守备温江王宁甫善。耐舫官山东馆陶令,历汉阳同知,升云南知府。性脱略,挥金不惜。人所有取而用之不计;已所有人用之亦不计也。归装,囊无一钱,冬日至无御寒衣。惟课二子诵读,人问无产业何以为生?指亥白、船山曰:‘此吾产业也’。善书,求者踵门。及病废,悉命船山代笔。宁甫时时周之,家藏耐舫赠诗一纸,亦船山代书。子女皆教以诗,孙女出嫁后过其戚家,仆挟一箧,宁甫之孙侃(即清代四川诗人王侃)与客共坐,令开视,云笺满中,皆姊妹姑嫂临嫁时赠诗也。一门风雅如此!”
    张顾鉴著有《近花窗诗稿》《耐舫近稿》《撷芳集》等诗集。《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遂宁县志》有传。
    张问安(1757—1815),字悦祖、季门,号亥白,为张鹏翮玄孙、张顾鉴长子、张船山兄。与弟船山同致力于诗,诗才超逸,有“二难”之目,著有《亥白诗草》8卷,存诗800余首。胡传淮选注《张问安诗选》,可供参考。
    张问安一生六次应乡试,七次应会试,足迹半寰宇,到过岭南、苏杭、荆楚、齐鲁、中州、三秦、燕赵等地,遍览名山胜水,格律益进。晚年主讲蜀中华阳、温江书院,诱掖后进,多所成就。时人及后世对其评价颇高。清诗人、画家王学浩《亥白诗草》叙云:“但觉其语淡而味腴,节短而韵长,盖将于韦孟之外,另辟一径,以与唐人争席也。”傅亦舟(光绪年间遂宁知县)序云:“亥白诗钞古藻纷披,遗音孤戛,沉郁顿挫,卓有本源。”其季弟张问莱云:“余伯兄亥白、仲兄船山皆以诗名于世。”清代学者李星根《张亥白先生传》云:“遂宁相国以经济显名于仁皇帝之朝,迄先生五世矣,而独昌其诗,兄弟竞爽,旗鼓相当,虽天才雄放,文采风流,照应四国,若稍稍逊乃弟一筹。至于抚山范水,刻画杜陵,唐突康乐,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殆有过之,无不及焉。”《归田老人诗话》云:“张问安,字亥白,船山兄也。诗魄沉挚,如《剑门关》诗,少陵以后无敢作者。”
    清代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张应昌《清诗铎》、徐世昌《晚晴簃诗汇》、钱仲联《清诗纪事》、胡传淮《蓬溪诗存》录有其诗,《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二张问陶附传、《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张问陶附传、《四川通志》嘉庆本、《益州书画录》《巴蜀艺文五种》《清诗鉴赏词典》《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巴蜀文化大典》、胡传淮选注《张问安诗选》等有张问安传记,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收有张问安辞条。
    陈慧殊(1755—1783),字缃箬,浙江海宁人,江西南安府同知陈亿第三女。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十一月二十三日,龆龄明慧能文章,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故有“慧殊”之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汉阳与张问安结婚,夫妇鸿案相庄,花晨月夕,每多唱酬,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德。安淡泊,乐吟咏,小郎及小姑咸受业于她。慧殊清羸多病,又以哭母故,遂致病。病中慨然送夫赴试礼闱,人称其贤。乾隆四十八年(1783)九月十五夜,病逝于汉阳,年仅29岁。十月,问安从都门归,未能见上慧殊最后一面,不胜悲感,作《悼亡诗二十首》,凄婉感人。
    陈慧殊之诗,构思巧,用语工,意境新,画意浓。清人王廷璋(号奉斋)称赞陈慧殊为从来闺秀第一,曰:“惜不为男,此翰苑才也。”故问安《悼亡》中有“一时胜事湘南北,博得人呼女翰林。”著有《香远斋诗词》各一卷、序三篇、《倚楼集》一卷、《寄愁集》一卷,后两集皆为思念问安之作;与问安倡和,有《画阁联吟集》、《花间倡和集》,另外还著有《墨香小品》等,均为手稿,藏于家,未刊行,惜今多散佚。嘉庆二十一年(1816),张问莱刊行《亥白诗草》时,又将《香远斋稿》附刻于《亥白诗草》卷一末,共选录陈慧殊诗37首。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四十七,介绍《亥白诗草》时,将陈慧殊诗《丁酉初度》、《书西青散记后》(四首)误作张问安诗;近人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八六录有陈慧殊诗2首,误将其名“慧殊”写作“慧珠”,均当改。
    其生平事迹见清代学者秦朝釪《陈缃箬小传》(载于《遂宁县志》卷五)、张问安《陈孺人墓志》(载民国《遂宁张氏族谱》卷二)、嘉庆本《四川通志》卷一百七十《列女》才艺。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六十二、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八十六、胡传淮《陈慧殊诗选》及《蓬溪诗存》录有其诗。《听雨楼随笔》《国朝闺秀正始集》《杭州府志》《两浙輶轩录》《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著录。
    张问端,张鹏翮之玄孙女,张顾霖(张顾鉴弟)之女,张船山堂姐,字淑徵,适甘肃循化同知无锡人丁阆洲(号藕仙),著有《淑徵诗草》,船山为之序。张问端诗作数量不多,拈花微笑,神韵均在不言中,如其诗《和次女丁采芝阅〈红楼梦〉偶作》云:“奇才有意惜风流,真假分明笔自由。色界原空终有尽,情魔不住本无愁。良缘仍恨钗分股,妙谛应教石点头。梦短梦长浑是梦,几人如此读红楼?”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1790)进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检讨;嘉庆五年(1800),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逝于苏州,归葬蜀中故里今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清史稿》《辞海》《清史》有传,其生平事迹可参见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巴蜀书社2000年第一版、2005年修订再版)。船山系清朝断案高手,人称“东方福尔摩斯”,今有二月河边著《大清神断张问陶》、常乐张军著《清代断案名家张问陶断案集》等小说泛传各地。
    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存诗3000余首。清代著名学者吴锡麒《寄张船山》云:“阁下文名太高”;“大集为必传之作,魁奇排奡,横绝古今。”清诗人吴嵩梁《香苏山馆全集·诗话》卷二:“(张船山)七律尤妙,述怀叙事,沉透能到十分,吐属生新,音节悲壮。忽如猛将斫阵,忽如高士参禅,忽如舞女簪花,忽如仙人吹笛,别有一种悟境。五律亦多名句可采。”清人刘大观《题张船山滦阳纪行诗后》云:“剑外何人接大苏?遂宁胸次走骊珠。笔如泉涌神先到,语不雷同趣自殊。”清诗人葛金烺《题张船山诗集后》云:“酒酣忽吐惊人句,飞向峨眉化白云。剑气纵横余万里,珠光闪烁仅三分。性灵笔妙元无敌,仙佛才兼迥出群。落落孙洪亦豪宕,当时敛手共推君!”清代诗人顾翰在《船山诗草补遗序》中云:“见其跋涉关河,崎岖戎马,欲歌欲泣,情见乎辞,以为太白、少陵复出也。”有清一代,诗人众多,翘楚者少。有人说,整个清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张船山、黄景仁、龚自珍三家。著名作家燕垒生在《燕垒说诗》中云:“清诗人中,余最爱张船山、黄仲则、龚定庵三家。此三家七律,尤为翘楚。”当代学者张永义在《感伤时代的人生幻灭——读张问陶〈船山诗草〉》一文中云:“当袁枚、沈德潜和翁方纲等人都忙着开宗立派,为各自的学说争执不休的时候,恰恰是黄仲则与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代表了清朝中叶最高诗歌水准。正如同一时代的德语文学有歌德与海涅,如果18世纪封闭的国内文坛,失去了‘二仲’(仲则、仲冶)的痛饮高歌,那么,我们的阅读一定会显得枯燥无味。”(载《夜无虚席:和文学大师相爱》,2004年现代出版社出版)。一生作诗过万首、“杀诗如麻”的晚清诗人易哭庵(顺鼎),对船山推崇备至,自谓为“张船山后身”。
    清人李调元说:“船山先生善画墨猿,世皆知之矣。”清人葛金烺《爱日吟庐书画续录》卷六云:“船山书得力平原(颜真卿),行草酣嬉淋漓,激昂顿挫,其精采类刘文清(刘墉)而操纵过之,已开何蝯叟(何绍基)之先声矣。”“船山(画)有石涛之奇横而不怪,具南阜(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之思致而有韵,骎骎乎迈前贤矣。”林则徐《为杨子坚铸题张船山问陶画册,即次册中韵》、陶澍《张船山太史游吴时曾与杨子坚谈诗生公石上子坚历久不忘因绘为图》、张大千《张船山楹贴》等诗,对船山诗书画称赞不已。光绪三十年(1904)有正书局石印《十家书札》,收录孙渊如、洪北江、张船山等名家手札,深受书家喜爱。张船山《梅花》八咏,向来被认为是咏梅的经典,甚至高于“疏影横斜”之类,自清代以来,和者如云,却鲜有佳作。读了船山《梅花》诗,便觉得高启《梅花》显得粗俗,林逋《山园小梅》多少有点刻画。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说:“张船山,名问陶,是乾隆嘉庆时代的一个大诗人。”钱钟书先生青少年时代,亦爱学做张船山、黄仲则等清代诗人的近体诗。1933年前后,有人建议齐白石先生画一幅北京天桥风物图,齐白石说:“从前张船山画过《天桥春望图》,我就不必续貂了。”1962年,郭沫若到广东中山时,访购书画,所购为张船山的字贴。可见齐白石、郭沫若对张船山书画的推崇。著名诗人舒婷在《影响了我的两百首诗词》一书中,说张船山《论诗十二绝句》(其十)深深地影响了她。
    总之,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泰斗,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
    林颀,字韵徵,号佩环,清代女诗人,张船山继室,著有《林恭人集》。
    林佩环祖籍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江苏人。其父林儁,字西厓,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次年入川,历署四川安县、威远、乐山、温江、荣县等县知县,补授内江,调繁成都兼署华阳知县。乾隆三十八年(1773)出守分巡川南永宁道,驻泸州。勤政爱民,明于听断,颂声载道。后升任通省盐茶道,驻省城成都;乾隆五十八年(1793)任四川按察使;嘉庆二年(1797)至嘉庆五年(1800)任四川布政使。林西厓工诗,与同时在蜀为官者顾光旭、吴省钦、查礼、王凤仪、沈清任、杨潮观等人,时相唱和。《锦里新编》、嘉庆本《四川通志》卷一一五《职官志》、胡传淮《芝溪集》载有其政绩。
    林颀生长于蜀中,幼承父训,勤学工诗,为蜀中才女。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船山与林颀在成都盐茶道官署中结婚。婚后夫妻恩爱,船山多次赞美妻子云:“一编尽有诗情味,夫婿才华恐不如”;“我有画眉妻,天与生花笔。临稿广寒宫,一枝写馨逸”;“学书且喜从吾好,觅句犹堪与妇谋”;“袖中已遂襄阳癖,林下尤逢谢女才。”从船山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林颀是一位多才多艺、美貌善良的女子,工诗、书、画,有道蕴之才和大家风范。
    《清画家诗史》癸上、《国朝书画家笔录》卷二、《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晚晴簃诗汇》卷一八六、《国朝全蜀诗钞》、《国朝蜀诗略》《潼川府志》《遂宁县志》《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蓬溪诗存》载有其事迹或录有其诗。鲜述文著有《清到梅花瘦到诗——张问陶、林韵徵外传》(载于《巴蜀诗人外传》,1988年重庆出版社出版)。
    张问彤(1768—1832),字受之,一字锡功,号饮杜,张鹏翮弟张鹏翼玄孙、张顾琏子,与亥白、船山为从兄弟。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五月十三日,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六月初一日,娶柯氏、王氏,子五人,女二人,卒葬遂宁象山(今遂宁市船山区新桥镇四村)。
    问彤少负隽才,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五十七年(1792),四川乡试解元;嘉庆元年(1796)荐孝廉方正,补什邡教谕,日以讲学为事。晚授山西和顺县知县,山西巡抚欲留其在省垣以备顾问,以知州升用,未果,病卒。
    张问安、张问陶、张问彤合称“遂宁三张”。《巴蜀文化大典》中“遂宁三张”辞条载:“清代遂宁诗人张问安、张问陶兄弟与从弟张问彤三人的合称。三人中以张问陶成就为最,问安次之,问彤又次之。”今问陶存诗3000余首,问安800余首,问彤200余首。《遂宁县志》载有清人李星根(四川中江县人)所作《受之先生传》,谓问彤与船山、亥白时有唱酬,“然独以少陵为主,故自名其集曰《饮杜》。其精到处,虽起子美九京,亦无以易。而不专一长,又好为古文词,兼冥心理学。”“生平不多作,作亦不多存。”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三十三载:“受之少负隽才,举乡试第一,士论推重。七上春官不第,以荐孝廉方正,得官广文,未展其才,人颇惜之。佳句如‘春静人来少,庭闲鸟下双’;‘地寒晴养麦,天暖雨肥鱼’;‘偶因沽酒知鱼价,恰为锄花破藓斑’;‘梦里还家兵世界,病中愁日闰支干’;‘心肝不死忧家国,诗句无灵愧弟兄’,俱新雅。”其《秋怀》诗中,有一首怀船山云:“闲官秋气味,十载奉京师。狂得时人骂,诗从外国知。车螯肥入市,霜菊傲当篱。嗜酒无钱甚,惟应句益奇。”
    张问彤著作现存有《饮杜诗集》和《饮杜文集》两种。《饮杜文集》为清道光五年(1825)刊刻本,谭言霭(四川安岳人,翰林、官至御史)作序,称问彤“为文胎息两汉,出入唐宋元明诸大家,兼取众长,莫名一体。”遂宁市图书馆有藏。《饮杜诗集》分上下两卷,收诗200余首,有清道光四年(1824)刊刻本,在蓬莱镇(今四川大英县治)刊印,诗集有王检(四川泸州人,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所作叙,叙中称问彤诗“谨严”、“醇雅,不愧古作者”,“饮杜与船山,固旗鼓相当,未易轩轾云。”可见时人对其诗评价之高。四川大学图书馆有藏。
    张问彤事迹主要见清人李星根《受之先生传》、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三十三、胡传淮《芝溪集》、《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及《巴蜀文化大典》“遂宁三张”辞条。
    张问莱(1775—1838),字承祖,又字寿门、蓬樵,号旗山,张鹏翮之玄孙,船山季弟。乾隆五十六年(1791)秋,问莱与四川才女杨继端完婚,子一人:知训。问莱官浙江侯补主簿,署嵊县典史、鄞县典史、吉安县县丞、太平县县丞、余杭县县丞,加捐五品衔,在浙江为官15年,廉洁有声,后乞养归蜀,卒后夫妇均葬两河口祖茔。
    问莱工诗善楹联,与著名学者梁同书系忘年之交。梁同书以书法名重天下,工书能诗。嘉庆十七年(1812),梁同书90岁,其夫人汪氏91岁,高龄夫妇,齐眉健在,大开寿宴,张问莱特撰联贺梁同书夫妇90双寿,联曰:“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此联最早载于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九中,评此联云:“时人称其工切。”联中字字扣题,平中见奇,不事雕饰,明白自如,以“玄”(黑色)对“赤”(红色),字面更觉工整,故《名联鉴赏词典》也录入此联。
    张问莱与著名诗人吴锡麒、石韫玉等也时相唱和,吴锡麒《有正味斋诗集》中有赠张问莱诗。吴锡麒在《古雪诗钞》序中说:“余在都下,与张船山侍御为莫逆交……读其诗如龙跳虎卧,令人色然而骇。……后交其弟旗山,旗山来官于浙,余亦乞养还里,因得常常见之。既读其诗,并读其古雪夫人所为诗,然后知闺门之中,风化所始,要必出之至性至情者为足贵。”
    清代诗人张青选(广东顺德举人、官至湖北按察使)撰有《旗山小传》,载于《遂宁张氏族谱》卷二。
    杨古雪(1773—1817),清代女诗人、画家;名继端,字明霞,自号古雪女史、西川女史。四川广元县长东路高城堡(今旺苍县普济镇)人,后迁南江县长池坝(今长赤镇)。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杨玺(1734—1806),字辑五,号瑞图、瑞亭,系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大挑二等,曾任纳溪县教谕、潼川府(今四川三台县)教授、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知县、六合县知县,升太仓知州、苏州府水利同知、署松江府知府,爱士恤民,嘉庆《四川通志》有传。母何氏,亦知书。古雪幼时随父就读于纳溪学署,天资聪颖。四岁识字,十岁知声律,习诗作文。师夸有“咏絮”之才,遂赐号“古雪”,本谢道韫咏雪意。十九妙龄与才子张问莱结为伉俪(徐仁甫《女子慷慨集》云“遂宁张问陶室”,实误)。夫妻恩爱,生活惬意,古雪与亥白、船山兄嫂姊妹常有诗词唱酬。嘉庆三年(1798),古雪偕夫送母、弟(杨继昂,字廷贤,号冠山,系拔贡,著有《冠山诗集》)赴江苏六合县家大人官舍。在赴江南途中,每临胜地,即吟诗抒怀。嘉庆五年(1800)春,随夫到浙江赴任后,赋诗填词不止,其诗词清婉,情感丰富。
    古雪钻研诗词,兼工书画,并喜刺绣,尤长花卉仕女及山水,《益州书画录续编》云:“能诗兼工书画,有《烟雨楼》画幅传世,极飘缈之至,题跋亦隽雅。”
    嘉庆十四年(1809)春,古雪将其作品刊印成《古雪诗钞》一卷、《古雪词钞》一卷,书前有诗人吴锡麒、学者梁同书、状元石韫玉、名士徐步云所作序言,书后有王慧云女史所作跋语。
    嘉庆二十二年(1817)四月,古雪病逝,享年45岁。其侄杨世焘(杨廷贤与女诗人高浣花之子,号聋山)将浙本《古雪诗钞》、《古雪词钞》和《古雪诗词续钞》三书汇总编成《古雪集》三卷,在旺苍县高城堡九曲坡(今普济镇九江村)故里刊印。《古雪集》收录杨氏嘉庆二年至嘉庆二十年(1797—1815)间之诗词作品,计诗448首、词32阕,在此前后者,惜已散佚。
    古雪词,风格婉丽,写景佳美,含蕴无尽。清代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18《清闺秀词》称古雪词《伤情怨》“尤隽峭者”。况周颐《玉楼述雅·杨古雪词》云:“西川杨古雪诗余一卷。《蝶恋花·春阴》、《买陂塘·西泠送春》,两词佳境,渐能融婉丽入清疏。《买陂塘》处韵十三字,余尤喜之。”
    古雪生平事迹见《全清词钞》《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保宁府志》《遂宁县志》《益州书画录续编》《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巴蜀文化大典》等书;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胡传淮《芝溪集》《蓬溪诗存》等书有传。
    张瑶缃,字怀芸,张船山堂妹,工诗,常与林颀、杨古雪唱和。名士徐步云(号礼华)《补祝旗山兄亲家贤偶古雪嫂夫人四十初度》诗注载有其事迹。
    张瑶缃《和古雪弟姒留别作》(二首)云:“知君决计理归舟,别后思君独倚楼。官阁谈心如姊妹,圣湖聚首几春秋?江南雁影飞凉月,峡里猿声送急流。诗补兰陔同洁膳,故园世泽本长留。”“骊驹高唱动扁舟,促膝何时共一楼。兄弟只今同薄宦,别离况复感深秋。高堂颐养加餐重,异地年光逐水流。更有神仙携伴侣,怎教欲去不可留?”
    其生平事迹载《国朝全蜀诗钞》卷六十一、民国本《遂宁县志》卷五、《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
    张筠(1768—1787),张顾鉴次女,船山四妹,张鹏翮玄孙女,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喜诗能文。船山为其堂姐张问端的《淑徵诗草》所作序言中,称四妹张筠善诗,其《江上对月》诗中有“窈窕云扶月上迟”之句,深受船山赞许。船山多次在诗中怀念四妹张筠云:“闺中玉映张元妹,林下风清道韫诗”、“咏絮乍惊微雪夜,结荷永废大雷书”。说明张筠有谢道韫、鲍令晖之才。胡传淮《芝溪集》载有其事迹。
    后来,张筠与汉军高扬曾结婚。其父高瑛,字东冈,汉军镶黄旗贡生,乾隆四十年任四川蓬溪县县丞;四十一至四十三年任昭化县知县;四十四至四十六年任雅州府知府;四十七至四十九年任石柱厅同知。婚后,张筠在夫家受欺侮和虐待,乾隆五十二年(1787)病死于京师,年仅20岁。船山在乾隆五十三、五十五年两次写诗哀悼她。
    张船山《冬日将谋乞假出齐化门哭四妹筠墓》诗题下注云:“妹适汉军高氏,丁未卒于京师。”另一诗《赠高兰墅鹗同年》,自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后,俱兰墅所补。”从清末到现在,学术界不少人依此二诗题及自注推测高鹗是张船山的妹夫,近乎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乃大错特错了。“妹适汉军高氏”,“汉军”中姓高的人很多,为什么一定就是高鹗呢?认为高鹗是张筠丈夫的,有清代的文人,也有当今的“红学”专家。如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卷三中称:“张船山有妹,嫁汉军高兰野(墅)鹗……以抑郁而卒。”言之凿凿,其实乃道听途说。清末巴噜特恩华《三合吏治辑要》称:“高鹗,张船山妹夫。”近人尚达翔《高鹗生年考略》亦持此说。后来,胡适、俞平伯、王利器、周汝昌等先生,都把震钧之说作为定论,只有少数学者表示怀疑。
    其实,《遂宁张氏族谱》早就解开了红学研究中的这一悬案。嘉庆二年(1797)冬,张船山三弟兄为其父撰写的《朝议公行述》一文中,就谓其四妹张筠“适汉军高扬曾”。《族谱》卷一《世系》张顾鉴小传中,也载其次女张筠“适镶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这些都是原始的第一手材料,足资征信,洵为不诬。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载:高鹗,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父:高存住;妻:卢氏。由此亦可断定高鹗之妻为卢氏,而不是张筠。
    清代蜀中张氏家族,有诗文流传至今者,多达50余人,是名符其实的“诗人世家”,人称“一家男女尽能诗”。名扬巴蜀,领一代风骚,为古今中外诗坛所罕见。
    除张氏家族诗人群外,清代蓬溪还出现了杨兆龙、王许、梁再灏、奚继徽、蒲心豫、王旭龄、蒲文甲、奚大壮、张昌泽、杨荣魁、林光棣、杜思柔、陈鸿翥、陈南村、钟瑞廷、杨树之、庞际超、胥仁禧、王衮、钟永定、杨应祥等优秀乡土诗人。
    杨兆龙,康熙十一年(1672)解元,系清代神韵派大诗人王士祯弟子,其诗颇受王士祯赞赏,有《诗集》行世。
    奚继徽,号琴轩,举人,官至曲周知县,著有《琴轩诗草》行世。其子奚大壮,号雨谷,嘉庆进士,官湖北应城知县,升兴国州知州,著有《雨谷诗集》二卷。清代孙桐生编《国朝全蜀诗钞》录有其诗。
    蒲心豫,蓬溪鸣凤镇大儒沟(今宝梵火车站附近)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历任山东观城、湖南麻阳知县。著有《归林诗集》。其侄蒲文甲,嘉庆六年(1801)恩科进士,官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清平诗集》。蒲文甲侄曾孙蒲预麟,同治七年(1881)进士,亦善诗文。清代蓬溪蒲氏,是一个很有影响的科举世家、诗人世家。
    杨树之,名希淦,号荷溪,道光举人,蓬溪县荷叶乡人。著有《味鸥山房诗集》四卷,其诗多描绘蓬溪风光,如《蓬溪县道中》:
    一色山如画,蓬莱两度过。
    村深闻犬杂,路仄恨牛多。
    道路皆盐井,人家傍小河。
    肩舆无个事,侧耳听秧歌。
    又如《回蓬溪即事》:
    笔好春难画,重游到赤城。
    五山三面抱,一塔半天称。
    路仄街斜出,溪阴竹怒生。
    依然风景在,尚忆十年情。
    独上南楼望,春风拥翠台。
    街临溪水曲,城抱小山开。
    树总连村绿,花应满城栽。
    诸君多雅韵,都是济时才。
    诗中描绘出了赤城镇的景物风光,山城水清清,小桥流水有人家,宛如一幅清代蓬溪民俗图。
    杜思柔,字容谷,嘉庆举人,官至河南封丘知县,《国朝全蜀诗钞》《遂州历代名家诗词精粹》录有其诗。
    胥仁禧,清代道光八年(1828)举人,官巴县教谕,其诗友庞际超,咸丰二年(1852)恩贡,著有《绿秀山房诗草》。二人诗作均入选《遂州历代名家诗词精粹》(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胥仁禧。《寄庞际超》诗云:
    当年聚首尚垂髫,转瞬相看鬓已凋。
    我欲向君谈往事,柏香楼上挂诗瓢。
    升斗驱人到几时?故园无日不相思。
    何年得遂青山约,樽酒重倾细论诗。
    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庞际超的怀念之情。诗人把对家乡的热恋、对友情的珍重、对友人的向往都凝聚在这两首诗中,真是情深意厚。
    庞际超《题家乡风景》云:
    清流弯曲抱村斜,溪上青山四面遮。
    北去蓬城刚十里,一林古柏是吾家。
    这首描写家乡风光的七绝,宛如一首歌,唱出了家乡的美丽。诗人的家在蓬溪县赤城镇水磨嘴,青山环绕,溪水长流,绿树成林。诗用民歌体,朴实、清新,善于炼字而天然无痕,娓娓道来,亲切感人。
    钟瑞廷(1805—1884),字微垣,号梅花瘦人,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治《易》,工诗,著有《龙溪诗草》二卷,今四川大学图书馆有藏。
    杨应祥,光绪十年(1884)岁贡。著有《倚竹窗诗草》。其《由省至蓬溪》诗云:
    一径穿林过,秋花红似春。
    塔高知县近,村小识家贫。
    盐井荒山满,秋砧夜雨频。
    孤灯愁暗暗,遍照未归人!
    此诗描绘清代蓬溪郊区风光,十分真切感人,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卢几山,清末蓬溪诗人。其《晚次乐兴铺》云:
    一村树拥一村楼,溪涧湾环水自流。
    逼近黄昏天欲倒,炊烟直上野云头。
    诗中有画,简洁几笔,就把川中丘陵农村夜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全诗前半首还是云淡风清,明丽秀美;而后半首却是翻江倒海,风云突变,诗人把两种相反相成的画面组合在一首诗中,表现出一种变化美。
    江维藩,清末蓬溪诗人。其《春日晚归》云:
    霭霭春城月影低,侬家惯在画桥西。
    卖花市散人归去,趁着香风过柳堤。
    这是一首民歌体小诗,通俗清新,犹如春天田野里的一朵小花,引人注目。诗以卖花姑娘口吻自述春日卖花晚归时的情景,别有情趣。
    清代,宦蓬和寓蓬的外地诗人不少,如蒋超、潘之彪、吴树臣、国栋、李调元、张松孙、周煌、林儁、涂卿云、江国霖、周馥、周学铭等,他们在蓬溪均留有诗作,值得珍视。
    蒋超,字虎臣,号华阳山人,清代江苏金坛人,顺治四年(1647)探花,著有《绥庵集》。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八《蒋太史》专记蒋超事迹。清康熙十一年(1672)蒋超到蓬溪,时其诗友潘之彪任蓬溪知县。蒋超支持潘之彪纂修《蓬溪县志》2卷,并为《县志》作序。蒋超题咏蓬溪的诗歌甚多。
    潘之彪,字文山,号退庵,江苏丹阳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康熙七至十八年(1668—1679)任蓬溪知县,著有《蓬溪诗集》。作有《重修飞云楼》《寄赠张庶常迁比部主政》《送杨解元王亚元会试》《登射洪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登飞云楼醉歌行》等诗。
    吴树臣,清代诗人,江苏吴江人,曾任潼川直隶州知州。至蓬溪县宝梵镇冬笋沟,作诗云:
    姜诗双鲤跃冰泉,枯竹何由进笋鲜?
    血泪未干灵气应,此君劲节尚依然。
    国栋,字时斋,镶黄旗进士,乾隆十七年至二十九年(1752—1768)任蓬溪知县,后官至贵州按察使、安徽布政使,著有《时斋偶存诗钞》。
    李调元,号雨村,四川罗江县人,乾隆进士,为蜀中异才,与张船山、彭端淑,并称清代蜀中三大才子。乾隆五十三年(1788)六月,李调元至蓬溪,作诗云:
    六月炎天雨似油,蓬溪山滑不胜愁。
    晓来听得行人语,一路棉花过遂州。
    涂卿云,清代南充人,著有《杏庵诗草》,他曾到蓬溪,作有不少描绘蓬溪风物的《竹枝词》,颇具蓬溪地方特色。
    比屋云连万灶烟,家家斥卤半桑田。
    井车似髻悬于顶,山势如螺旋到巅。
    木棉如雪复如霞,夜夜篝灯听纺车。
    却怪倚门儿女子,衣襟绽处见芦花。
    灯火荧荧绕县门,浮图高矗十三层。
    长空铺得云蓝纸,恰似飞鸿印爪痕。
    第一首表明清代蓬溪盐业发达、卓筒井林立;第二首说明封建社会贫富不均,与“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首描绘出蓬溪白塔雄伟峻拔。
    文棨,字小农,吉林长白人。咸丰时,任职于蓬溪县康家渡(今红江镇)盐局,著有《诵芬堂诗集》。其《康家渡景观即事》云:
    长江明月晚苍茫,野渡萧条尚姓康。
    我似寻巢新燕子,可怜辛苦一春忙。
    其《月夜同小屿望贾浪仙祠》云:
    绝代才华贾浪仙,一为迁客此留连。
    长江明月仍如旧,博得诗名万口传。
    烟水茫茫野色昏,教人何处吊诗魂?
    不知古寺空山里,可有僧敲月下门?
    周馥,字玉山,安徽建德县(今乐至县)人,官至四川布政使、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其子周学铭,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光绪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1896—1897)任蓬溪知县。光绪二十五年(1899),周馥出任四川布政使,过蓬溪县时,听邑民称颂其子周学铭劝民种艺茶桑事,作诗云:
    篮舆百廿里,夜半到蓬溪。
    灯火近郊市,衣冠杂耄倪。
    民醇勤稼穑,田少限山溪。
    欲究桑茶术,何人为指迷?
    他以其子未能竟事离任为憾事,寄语:“后来宰斯土者,继成之!”
    四、民国蓬溪诗歌
    民国时期,蓬溪诗坛涌现出了曾世礼、胡祖虞、李凡丞、段虚谷等诗人,外地寓蓬或宦蓬诗人有黄宾虹、陈宗和、周岸登、丰子恺、文映江、甘德龙等。
    黄宾虹,著名书画家、诗人。1933年夏,在蜀中讲学之余,游历川中名胜,作有山水画《蓬溪道中》和古体诗《蓬溪观古画壁》。他赞美:“蓬溪蓬中,林泉清绝”,对蓬溪风光赞叹不已!黄宾虹观看宝梵寺壁画后,赞扬壁画:“工讶匠民塑,细拟龙女绢”;“望若仙登梯,天上同艳羡。”
    陈宗和,四川金堂人,曾任四川平武、合川、新都知事,著有《青门诗草》。曾至蓬溪,作《蓬溪小住观戏感怀》云:
    盈盈一水界东西,两岸人家树色迷。
    行到长桥如画里,绿杨城郭是蓬溪。
    周岸登,四川威远人,著名词人、学者。1914年至1915年任蓬溪知事,著有《长江词》二卷。作有吟咏蓬溪常乐寺、教孝台、西园、明月场、康家渡、涪江、蓬莱镇、书案山、何家坝柚子、贾岛祠、遂宁广德寺等词,留存至今。
    甘德龙,字梯云,四川什邡县人,曾任三台、巴中知事。1921年孟冬,过蓬溪教孝台,作诗云:
    孟宗哭竹冬生笋,感动苍天是孝心。
    我受慈恩未曾报,高台一过泪沾襟。
    触景生情,极其精练地概括孝子孟宗冬日哭竹、地裂得笋、孝养母亲的故事。
    丰子恺,浙江桐乡人,兼文学家、画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于一身。丰子恺于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中入蜀,曾至蓬溪,寓居一月左右,游览了高峰山、定香寺和宝梵寺等地。有诗《赠段虚谷》:
    人间到处弄干戈,天地依然喜气多。
    昨夜月明江水碧,今朝日暖鸟声和。
    丰子恺神往一个安宁、和谐、美好的世界,而在那个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年代,这无异于一个神话。
    蓬溪诗词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霜,诗人辈出,诗集繁多,佳作累累,乃“梓东邹鲁,文献名邦”,不愧是诗词之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原载:《千年逸响:蓬溪诗词史略》,胡传淮编著,2008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