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8日,第二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龙泉宾馆胜利召开,来自海内外50余家学术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古籍数字化这一核心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此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共同主办,会期三天。宫辉力副校长到场并致欢迎辞。 自2007年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以来,两年间,古籍数字化无论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应用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届会议旨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为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二为规划未来,明确方向。三天的会议,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深入,研讨的气氛热烈,信息量极大。主要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古籍数字化研究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古籍数字化的目的,决不仅仅是把古籍变成数字的,我们更应该考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二是展示了古籍数字化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产品,会上,大家形成共识,就是以后古籍数字化的趋势是从C/S结构向B/S结构转换、实现图文对照、多维助检与关联检索的结合; 三是介绍了专业古籍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经验,这两年取得的重要成果就是把数字化用于真正的科研与建设,非常振奋人心; 四是探讨了古籍数字化技术问题的解决与处理,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在理论层面是不能解决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第五是交流了古籍数字化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应用。古籍数字化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应用是大多数人所关心的问题,参会代表虽然来自于各个领域,但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代表还是占了多数,这些学者期望用古籍数字化为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服务,实际上,古籍数字化用于教学也是前景无限。 本次会议的热点有三个:第一是电子定本工程、“善本”问题的讨论。之所以讨论这一问题,是因为很多专家对电子古籍提出了质疑:电子古籍是否具有文献价值?要改变这种处境,就要有被动的变革,也要有主动的变革,要思考电子文献在取代纸质文献的过程中如何获取信誉度。这个问题在第一届会议上还处在激烈的争论中,这次已经由讨论变成了实践,并已经有了可喜的收获,尹小林先生做了电子定本的演示,很振奋人心。 第二是古籍数字化的理论探讨与学科建设,这里面包括理论探讨,古籍数字化应该有什么样的理念,我们应该怎样做,标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大家探讨了古籍数字化作为一个学科应该如何建设,虽然电子文献学和古籍数字化两种提法不同,但都觉得它们成为一种学科是大势所趋,但学科建立起来还有很大的困难,目前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进展并不理想,原因是学科建设既有学科本身的难度,也有体制方面的问题,但是这是古籍数字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数字文献学也将成为一个合法的学科。 第三则是对国家干预行为的探讨。与会代表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就是希望在古籍数字化领域里全面合作,有序发展,期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干预,避免恶性竞争,实现文献成果共享。同时对于可能来自国家的强力干预而造成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现象也表示一定的担忧,认为现阶段“科技引导,需求推动”的发展比较合理,只需要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指导意见即可,比如建议古籍字库有一个国家标准。 本届会议形成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形成了由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发起的,由与会专家联名签署的“古籍电子定本工程共建共享”倡议书,所谓古籍电子定本工程,是针对目前古籍电子版本错讹多,信誉低,仅能用于查询索引,难以准确引用的弊端而搭建的古籍整理软件平台。凡列入该工程的古籍书目,均将依据严格的标准和流程加工制作,最终可实现古籍电子化的零差错率。从而奉献给读者“水明沙净”的优质电子文本,达到使研究人员无需核查原书即可放心引用的目的。在2008年11月召开的古籍电子定本工程评审会上,专家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古籍电子定本工程将对古籍数字化整理起到规范化、标准化的作用,无论在技术、功能和应用价值上都是古籍数字化领域的新突破。本届会议上,首批包括《六朝文絜》、《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金刚经》等六种电子定本如约亮相,令人耳目一新。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文化复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古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古籍电子定本工程还仅是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和传播古籍,是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