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万惠蓉 参加讨论

    一、引言
    19世纪开始,美国黑人的命运开始受到美国作家的关注,早期的白人女作家斯托夫人在《汤姆大叔的小屋》中塑造了“汤姆大叔”这一典型的黑人形象——温和、知足,逆来顺受。1861年至1865年,南北战争爆发,黑人的生活及受教育条件得到改善,很多黑人作家茁壮成长,写出了优秀的作品,迎来了以哈莱姆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汤姆大叔”这一形象遭到否定,新的黑人形象不断被塑造出来。
    研读黑人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寻求黑人追求解放的历史。美国的黑人女性遭受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命运很悲惨。黑人女性的解放,对整个黑人阶层的解放至关重要。因此,在女权运动日益高涨的今天,重读黑人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从麻木接受压迫逐渐走向身心解放的过程,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黑人男作家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
    黑人男作家笔下的的主人公也是清一色的男性,小说中偶尔出现的黑人女性也只不过是黑人男主人公可有可无的陪衬,男性作家和他们的男主人公们关心的是充满男性意识的种族冲突和人类生存危机问题。无论是《土生子》的作者赖特还是《看不见的人》的作者艾里深都没有对作品的黑人妇女做详尽的描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理查德·赖特:《土生子》
    理查德·赖特的抗议小说《土生子》因成功的描述了一个美国的贫苦黑人青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而被视为美国黑人文学的里程碑。主人公别格是地地道道的美国“土生子”,被剥夺了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成为社会的边缘人,最终通过杀人来向白人社会报复。别格的出现代表美国黑人的种族意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真正唤起整个社会对黑人问题的高度重视。别格由此代替“汤姆大叔”成为美国文学中又一典型黑人形象,成为黑人个体意识觉醒的代名词。
    然而,《土生子》作者对黑人妇女的描写似乎不无偏见。小说中一共有三位黑人妇女人物:别格的母亲托马斯夫人、妹妹弗拉和女友白茜。他们代表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黑人男性已经开始奋起抗争的时候仍然沿循着顺从、谦卑的生存法则。他们目光短浅、缺乏创造力、竭力维持现状,同时又试图把她们的男人们栓在“沉闷乏味的日常生活里,不允许他们自由飞翔”。(Harris, 1990: 65)在别格眼中,生活在身边的女人非常可恨,他渴望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而被白人社会所接纳,而黑人妇女代表的那些劣根性——无知、怯懦与顺从——无疑令他忍无可忍。别格在面对白人世界时所缺少的一切——自信、勇气与优越感——在黑人女性面前却从不感到缺乏。他需要通过贬低她们来使自己显得更象个“男人”。他能够在妹妹弗拉面前挥舞一只死老鼠直到把她吓昏过去,这种恶毒的举动给他一种快感。他对含辛茹苦的母亲也没有多少尊重,甚至在托马斯夫人跪在白人面前为他乞求生路的时候,他感到的只有屈辱和鄙视。对待白茜,他更是无情。毫无疑问,他不爱她。他追求她,仅仅因为他认为自己“应该有个女人”。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可以轻而易举的控制她的思想和行动,就象控制一个没有头脑的“木偶”。最后,当“木偶”成为他逃亡的负担时,他就毫不犹豫的杀了她。
    《土生子》中的黑人妇女是以一种被贬低了的形象出现的,这反映了赖特本人的性别主义立场。这种立场把黑人女性排斥在黑人斗争阵营之外,割断了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之间的纽带,削弱了整个种族的斗争力量。
    2.拉尔夫·艾里深:《看不见的人》
    拉尔夫·艾里深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个无名无姓的黑人在美国社会里寻找自我的故事。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最后认识到自己是个看不见的人,于是藏身地下室。作品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看不见的人”的黑人女房东玛丽就是其中个性鲜明的一位。玛丽是哈莱姆区家喻户晓的好心人,在主人公晕倒街头时,玛丽救了他。她救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黑人,而且需要帮助。在主人公的眼里,玛丽“不仅仅是朋友—她是一种力量,一种坚定、熟悉的力量,这力量像来自我的过去的某些东西,使我不至卷进我不敢正视的某种未知的境地中去”。如此看来,玛丽是黑人女性中宽容大度、乐于助人的典型,她的真诚、善意与豁达,一次次地令主人公感到自惭形秽,并一次次唤醒他身上依稀尚存的良知。可以说,黑人玛丽的形象有点类似于基督教中圣母玛丽的形象,虽然她自己的生存境况未必有多好,但她却总是默默的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温暖,并给那些迷惘的人指明道路。在《看不见的人》中,还有一类女性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们就是在主人公就妇女问题发表演说时那些忠实的听众,“这些人光彩照人,仿佛很愿意扮演生活方面以及女性生育方面象征性的角色。”西尔比就是此类女性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她看来,最好的妇女问题专家,莫过于俯首贴耳、能供太太们消遣的男性尤物;要谈妇女权利,首先要考虑女人的需要。同时,从西比尔对性的态度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她女性意识的觉醒,因为性意识是女性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虽然女性仍然以陪衬人物出现,但与《土生子》相比,《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女性有了更明显的性别意识,这是时代的进步使然。
    三、黑人女作家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
    20世纪30年代,黑人女作家赫思顿的小说《她们眼望上苍》因反应黑人妇女生活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她的关注很快消失在白人愤怒的抗议声中。直到70年代,由于妇女运动迅速发展,美国文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黑人妇女作家,她们冲破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把美国文学中长期受到压抑的声音,即广大黑人妇女的声音,写进了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以现代社会为背景,以黑人生活为主线,并以描写黑人的生活状况、人生追求、理想和命运为主要内容。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系列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寻求自我发展的新女性形象。
    1.赫思顿:《她们眼望上苍》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是黑人文学中第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妇女的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黑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创造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小说描写了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争取自己做人权利的珍妮的一生。珍妮向往幸福的爱情,像一棵开花的梨树,她期待着能有亲吻自己的蜜蜂。她先是被迫嫁给了有六十英亩田产的中年黑人洛根,后又跟随黑人小伙子乔·斯塔克斯到一个建设中的黑人小城去开创新的生活。珍妮不愿只是作为宠物被供养玩赏,不愿坐在空空如也的高椅子上无所事事,在乔死后,又跟随无忧无虑、充满幻想,既无钱又无地位的黑人青年甜点心到佛罗里达去做季节工。他们一起享受着共同劳动的乐趣和黑人季节工群体中丰富生动的诗舞传统。在突然而至的洪水中,甜点心为救珍妮而被疯狗咬伤,得了恐水病。他在神志不清中向珍妮开枪,珍妮被迫自卫还击。最后白人陪审团判决珍妮无罪。自70年代以来,本书已成为美国大学中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是研究黑人文学和妇女文学的必读书。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将赫斯顿视为自己的文学之母,亲手为这位"南方的天才"竖了一块墓碑,并且说道:“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为重要的书了。”
    2.莫里深:《秀拉》、《宠儿》
    托尼·莫里深被称作美国黑人文苑中的一朵奇葩。迄今为止,她共发表了七部小说。《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娃》(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天堂》(1997)。莫里深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奖项确立了她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动人的黑人妇女形象。她们当中很多是具有叛逆性格的,她们反叛传统,为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黑人妇女喊出“黑人妇女也是人”的呼声。
    《秀拉》的同名女主人公从小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区,在外祖母和母亲培养下形成独立的个性, 12岁就显露出反抗精神。面对袭击她和女友的白人孩子,掏出刀子将自己的手划出血来,镇定地说:“我对自己都能这么干,你们想想我会怎么对待你们?”长大后的秀拉出外闯荡,发现情况都一样,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既不是白人又不是男人,更不是贵妇人,一切自由和成功都与自己无关。为此,她决定与一成不变的世界决裂,创造出自己的生活。秀拉拒不结婚,认为婚姻是出卖独立自由契约。她和女友的丈夫裘德同床共枕,但不爱他。她认定要用男人对付女人的办法来回敬男人,哪怕为人不解,遭人嫉恨,也在所不惜。
    《宠儿》的女主人公塞思曾是“幸福庄园”的女奴。当她听到白人老师要学生列举自己身上所体现的动物属性时,尽管“属性”这个词从来没有进入她的词汇,但她凭直觉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意识到自己在庄园里不过是一头牛、一匹马,于是决心出逃,去过人的日子。当奴隶主找到她时,塞思在绝望中杀死亲生女儿,她不愿意孩子继续为奴,去做“配种”的机器。
    3.沃克:《紫颜色》
    《紫颜色》是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著名作品,它获得美国文学作品三项大奖: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美国图书作家协会奖。《紫颜色》探讨了美国社会中黑人男女之间的关系问题,探索了一名逆来顺受的黑人妇女西丽亚成长为具有独立个性的新女性的轨迹。西丽亚屡遭不幸:父亲被处私刑而死;母亲重病;遭继父强奸生下一男一女,又被继父抢走不知去向;后又被继父强迫嫁给一个有四个孩子的鳏夫X先生。后来在X先生的情妇莎格和自己妹妹聂蒂的帮助与鼓励下离家出走,自力更生。最后姐妹母子团聚,圆满结局。西丽亚的性格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逆来顺受的遭受奴役的初期阶段;自我意识觉醒而奋起抗争的过渡阶段;独立自主赢得自由和平等的阶段。
    其他几个女性也都是具有新思想的现代女性。莎格本来就是反家庭模式的黑人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独立不羁,没有家,心地善良的西丽亚对她百依百顺,终于感动了她。莎格不仅从精神上而且从物质上支持和帮助西丽亚,使得软弱的西丽亚终于变得坚强和独立,后来鼓起勇气,抵制丈夫的大男子主义,跟莎格一起离家出走。西丽亚的儿媳索菲娅一开始就具有叛逆意识和反抗精神,她勇敢、主动的争取自己的幸福,与命运抗争。她说:“我一生都在打架,跟我爹爹打,跟我堂兄弟以及叔叔伯伯打,一个女孩在一个男人统治的家里是不安全的”。她不甘心忍受家庭的压制,毅然决定出走,找到了一个专心爱自己的人。西丽亚的妹妹聂蒂是个有教养、讲道德、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一代女性形象。可以说她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人物和黑人妇女的希望。她不象姐姐那样软弱,当姐夫想侮辱她时,她奋起反抗、逃避,最后终于离家出走。
    沃克笔下的黑人妇女日渐成熟,并为黑人妇女争取自我解放提供了启示:妇女要获得自身的解放,首先必须突破旧的道德伦理观念,探寻自我的价值,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的实现自身的潜能。黑人女性在探索自我解放的道路的过程中,应走出家庭,走出封闭的自我,积极寻求女性同胞之间的友情和支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争取到真正的独立与平等。
    四、结语
    通过考察近两百年来美国黑人文学中经典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黑人女性怎样从受压迫受奴役逐渐走向觉醒。在夫权制度的社会里,妇女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努力摆脱对男性的经济依赖,通过妇女之间的友爱互助而成为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新女性从而与男性建立起和谐共敬平等的良好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黑人之间的团结和发展进步,推动黑人妇女运动的发展,并促进整个阶层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参考文献:
    [1] Alice·Walker. The Color Purple [M]. New York:PocketBooks, 1982.
    [2] Wright·Richard. Native Son[M]. NewYork: Harper& Row, 1940.
    [3] 丹尼尔·霍夫曼.美国当代文学[M].世界文学编辑部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4] 刘戈.被牺牲掉的黑人女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4): 88-91.
    [5] 罗婷.现代美国妇女的困境与自救[J].外国文学研究. 1994(1): 58-64.
    原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 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