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屡屡对网络文学的发展表示出非常高的兴趣,这是一件好事。比如,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日前表示,网络文学的发展不容忽视。再比如,张抗抗也公开说,网络文学渐入主流。 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经过了十年的努力,网络文学在国内不仅已经被人接受,而且终于有了点气候。即使有了些许成就的著名作家也不得不表达一下关切了。这是一个积极的信息。 二十世纪末期,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是静悄悄的。与纯文学动不动就来大动作、搞XX工程相比,网络文学的发展是润物无声的。从本质上而言,网络文学和所谓主流文学根本不是一回事。网络文学,更多地承载了民间文学的丰厚积淀,而绝非官方认可的主流文学。张抗抗所谓的“网络文学渐入主流”,究竟是网络文学逐渐向传统文学的版本靠拢,还是传统文学已经退而居其次,日渐式微了?虽然截至目前,纸张读物仍然还是以传统文学为主,但是,让人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经过网络传播的淘汰之后被印刷出来的出版物,销售量一般都非常不俗。在这个背景下,网络文学是不是真的要“融入主流”,就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和观察的问题了。 本世纪初的那两三年,国内的网络文学曾经有过一个井喷期。一位网络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在1998到2002年之间的写作生涯,他说,那时候每天的工作就是拼命在网络上写诗,然后是努力阅读其他人的诗歌。他所描述的状态,很多同时躬逢其盛的诗人都曾经经历过。不解、江湖、话语、桶、异类诗歌……大家用各种自己可以想象得到的、融入了个人或者群体独特意识的词语来命名自己的论坛和网站。网络诗歌,曾经是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超级亮点。一度,国内外华语诗歌站点曾经达到15万个左右。试问官方文学,也曾经在所谓的商业大潮面前有过如此精彩的表现吗? 没有。 回顾本世纪初前后几年的网络诗歌发展,目的当然不是为了为当代网络诗歌兴衰史进行有效的梳理。事实上,这个工作也非常不容易开展。而之所以在此提到前几年的网络诗歌现象,其目的还是为了引至网络文学的宿命和使命。 当初,在网络诗歌兴盛了一段时间以后,国内的大小文学刊物都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在一些论述性的文字里,有论者甚至将网络诗歌的出现看作是一个异数。《诗刊》、《星星》、原安徽《诗歌报》衍生出来的《诗歌月刊》都急着创办了下半月刊,以迎合网络诗歌的潮流。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网络诗歌在2004年以后逐渐销声匿迹了。原因很多:其一,文学界以过于功利的方式对待网络诗歌,不少文学刊物干脆到网络论坛和站点去公开“招安”。这个做法,将网络诗歌的民间性清洗得一干二净。其二,新兴的网络诗歌,原本秉承了诗歌的先锋精神,但随着网络骂战和下半身写作的蔓延,网络诗歌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有诗歌版主曾经这样描述论坛:没有口水和骂战,就没有论坛的名气。——古今中外,有哪一种被人咒骂的艺术样式最终成为主流?答案当然是没有。其三,网络写作本身跟风的味道浓厚。诗歌本身是语言的艺术,其根本的精髓在于创新。当一首诗歌被贴出来以后,马上被传抄和模仿,那么这种行为就不会被人待见。于是,诗歌圈的先锋人物纷纷离开网络论坛,网络诗歌轰轰烈烈的运动至此戛然而止。 总而言之,网络诗歌的兴衰,本身与其发展过程中被功利性地理解和歪曲性地接纳有关。那么,今天作协以及所谓主流作家对网络文学的关注,是不是也要引领网络文学走上招安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是不是一条不归之路? 网络的本质就是自由,网络的文学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民间的文学。官方的贸然介入,恐怕只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中国网络文学的使命,就是要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凭借点击量和网络传播重新塑造一种新的文学。这种新的文学无论形式还是表达方式,都应该是空前自由和珍贵的。这种文学,不应该因袭所谓主流文学的毛病,而应更加开放。 当前网络文学的作家,应该有勇气将网络文学做成一种迥异于前的文学样式。因为,网文作家目前有这样的优势——海量的阅读群体和文化层次越来越高的参与者。这种新的文学的诞生,应该有别于传统的文学,应该顺应网络的传播特点和思想圈的相对活跃而塑造出一种不受过多束缚的新的文字风格。它应该能够让人回想到二十世纪最初的年月,中国文学在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进行选择的那段历程。 而这,显然才应该是网络文学自身的宿命和时代赋予的使命。酿造新瓶里的旧酒是没有意义的,网络文学亦不应彻底沦为传统文学的附庸和注脚。 原载:《文学报》2008-11-27 原载:《文学报》2008-11-2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