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这个从山野民间和技术丛林走出来的“野路子”文学,经过了无人问津的草创和备受指责的抗争后,如今似乎有了“咸鱼翻身”的迹象。尽管对它的存在和价值仍有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声音,但这个“草根庶出”的边缘文学族群开始被主流文学接纳和认可却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实,强势的文学传统终于从“招安”的门缝里给网络文学递上了一束示好的“橄榄枝”,一部分网络写手也开始走上皈依之路。这已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征兆: “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是主流文坛对网络文学的第一次正视。2008年底,由中国作协指导、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文在线共同主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启动。由传统文学期刊编辑及评论家担任主要评审委员的评委会,经过半年多的工作,最终评审结果揭晓,《此间的少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新宋》等10部作品被评为“十佳优秀作品”,而《尘缘》、《紫川》等10部作品被评为“十佳人气作品”。尽管对“盘点”的结果存在一些争议,但这次大规模的“盘点”已远远超出“清理家底、检阅阵容业绩”的含义,它是10年来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最直接和最有深度的一次对话,也是代表文学传统的主流媒体对网络文学的第一次正视和关注。正如“盘点”活动的终审评委、文学评论家白烨所说,这次评选活动,从初审到复审均采用传统文学视角和尺度,“意义不在于评了谁,把谁漏了,而在于主流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相互接近和了解。”[1] 有网络写手华丽转身,被吸纳为作家协会会员。先是2005年中国作协吸收安妮宝贝、张悦然等“双栖”身份的作家入会,她们既是网络写手又是传统作家。2006年,长沙市作协一次吸收了“匡瓢大哥”(网名)等18名网络写手加入作家协会,一时引起广泛的争议——作协一直被视为文学的最高殿堂,而网络写手没出书就“跑步”进作协,作家真就那么容易当吗?难道有作协招安网络写手就该低头?2009年,湖北省作家协会对入会细则进行修改,明确规定了网络写手申请入会的条件,首次从体制上肯定了网络写手加入作协的资格,有人说这是“向网络写手主动发出‘英雄帖”’,在全国引发一阵热议。2009年6月,烟雨江南、晴川、酒徒等11位网络写手被推荐新增会员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是中国作协作为最高官方代表对非正统作家和草根文化的正式认可。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十分宽容地建议:作协应改进吸收会员的办法,注意到网络作家的存在,如果实际水平够,就可以考虑吸收为会员。 还有,代表主流文学的主流声音开始给予网络文学以积极客观的正面评价。2007年10月,由中国作协主持评审的政府最高奖鲁迅文学奖,授予了网络文学理论专著《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欧阳友权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可以看做主流意识和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首次高调褒奖。2008年以来,已有众多文艺界高层领导和一批知名作家、理论评论家对网络文学表态予以肯定或褒扬。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认为,网络文学创造了新鲜的词语和充满活力的语言方式,它的兴起颠覆了纸质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2]。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指出:网络文学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登上文学舞台,它充满生机和活力,又蕴涵缺陷和矛盾,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与震撼。网络文学具有超前的传播能力、无门槛的发表自由和作者与读者的交互性,独具特色的语言,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它独具魅力[3]。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说:“网络文学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新的文学现象。……对网络文学,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另一方面要培育,两个方面都不可缺少。”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说,无论是按字数还是按篇计算,网络文学作品已经超过当代文学60年在纸质媒体发表作品的数量总和,网络文学的大发展,不仅在中国本土以极大的速度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受众群,增加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而且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也写下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浓墨重彩的一笔[4]。作协当家人口径一致的这些温馨评价传递了一种鲜明的信息:网络文学不仅正为传统文学所接纳,也开始被文学主流意识所重视、所期待。 从被正视到被重视的网络文学,除了日渐被接纳、被认可外,其与传统文学的相互渗透和彼此交流,可能对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乃至对建设繁荣的当代文坛更为重要。这也有几件引人关注而又意味深长的事。譬如,博客和随后微博客的出现,使得一部分传统作家有机会通过开博进入网络,体验“触网”的乐趣,让网络写作成为一种主体的自觉行为;2008年10月,包括海岩、周梅森在内的18位知名作家与起点中文网签约,将他们的作品拿到网络上首发,它标志着专业作家开始成规模地介入数字传媒和网络文学写作;被誉为“青年作家摇篮”的鲁迅文学院吸收网络作家学员入院学习,已成功举办两届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帮助网络作家剖析作品、提升创作水平;文艺界的第一大报《文艺报》与盛大文学合作开辟了网络文学评论专栏,以打通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的通道,改变二者互不来往、互相观望的格局,创造更多交流和互补的机会;各级作协相继成立网络文学社团组织,举办网络作家作品研讨会,有效促进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网络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的沟通与互动。还有,2008年9月,起点中文网举办了“全国30省(区)作协主席小说擂台赛”,30位省级作协负责人在网络上摆开长篇小说“擂台”,这种由一定圈子的一群人共同完成的开放式写作使传统作家感受到网络的巨大魅力,而这场史无前例的网上“对决”,让原本泾渭分明的传统作家和网络文学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主流文化对网络文学的回应。此外,晋江原创网作者阿耐的网络小说《大江东去》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表明优秀的网络文学同样能“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网络版权维护、数字化阅读、网络作品版权输出等方面采取积极维护、有效管理、鼓励发展的态度,为网络文学的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入围作品授权起点网络传播……恰如评论者所言:“当代文学经历的‘网络洗礼’,既能使陷入瓶颈的传统文学获得重现辉煌的机遇和力量,亦能使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学提升审美与文化素质。”[5]不断走进现实的网络文学和不断走进网络的传统文学,终于从观望、对视走上了解、交流、融通和互渗互补之路,这对于整个中国文坛来说,都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 网络文学从“草根庶出”身份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不仅得益于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和这一文学本身的形态载体特色和技术传播优势,更在于网络文学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掂量它的文化分量并对之高看一眼。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曾说:网络文学极大地扩大了作者发表作品的空间和覆盖面;与纸质媒体相比,其交互性更强,发表门槛更低。《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赞扬网络文学“非常有趣,非常生动,非常富有人性,而且确实有在幻想王国里更加自由翱翔的那样一种状态”[6]。盛大文学总裁吴文辉介绍,在起点中文网上,每天有超过3亿的PV流量,有1000万的用户访问量,每天都保持有3400万字以上的更新,网上作品涉及20多个类别的原创文学领域,整个网站已积累超过25万部的原创文学作品。还有如新浪读书频道、晋江原创和红袖添香等网站的最高日PV量也达5 000万次。有研究表明,2009年中国网络文学单部作品累积点击次数超过1亿的作品有10多部,超过1000万的作品有100部,超过100万的达3 000部左右[7]。试想,汉语文学网站数以千计,储存作品丰富、更新快、点击率较高的原创文学网站数以百计,如果把所有通过网络发布的文学作品累积起来,那将是一个令人惊异的天文数字。2008年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图书阅读率为34.7%,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可以看出,互联网开放的文学生产机制所由形成的庞大的文学生产群体和日益膨胀的作品数量,让网络文学足以确认自身的文学在场性和文化新锐性。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已超过3.8亿,在线阅读人群和宽带数量均为世界第一,网络签约写手突破百万,通过网络、手机和其他数码终端阅读网络作品的读者超过5 000万,这表明网络文学受众人群的广泛性和社会公众对网络文学的关注程度已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文学黄金时代。这样看来,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坛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已超出文学本身的意义,应该将其放到“国家文化发展”和“一代人的成长”的大命题下来看待其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网络文学,这个一度连“正名”都困难的“野路子”文学,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社会的文化视野,步入了时代文学的殿堂,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新军。数字技术和传媒市场的双重力量已经在文学的广场上扬起了一面网络文学的新旗帜,文学的格局正在遭遇数字技术的重整——“如果说,文学网站、传统文学图书、文学期刊已构成当今中国‘三分天下’的文学格局的话,唯有文学网站之维最具成长活力,与时下传统文学影响力的低迷之势相比,网络文学可谓‘风景这边独好’。”[8]恰如盛大文学夏烈所分析的:“网络再一次打断了传统写作坚固的疆域,让文学重新回到平民的创造力阶段,释放出精英的成熟的文学机体里逐渐故步自封、外在形式和内在灵魂力量都陷入困境后所遗失了的那部分文学本质,比如想象力、狂欢化叙事、英雄崇拜,比如故事和情节的丰富性与速度感,比如神话式的宇宙观构建,等等。”[9] 网络文学出现“主流化”趋势,不过这一文学要真正融入主流或成为文学的主流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山野草根的底色和技术丛林的“野性”气质使网络文学就像痞子蔡所形容的在山间“不穿鞋奔跑”的孩子,自由自在却非训练有素。我们说它开始被传统接纳、被主流认可,只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有了对话、交流、互动的征兆,如人们形容的二者间出现了“最大公约数”。网络文学要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有价值承载的历史节点,在拥有数量的同时还拥有质量,或者在赢得价值的同时赢得尊重,进而从点击率、注意力走向影响力和文学创新力,还需要跨越前行路上的道道障碍。譬如,如何改变作品数量剧增而“文学性”匮乏的质量短板就是网络文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品低俗和写作“灌水”严重困扰着网络文坛,技术传媒文化资本的市场逻辑与文学创作的价值理性出现背反和落差时,怎样把握二者间的平衡?现如今,签约写手的有偿写作和网站藏品的付费阅读,在产业上似乎找到了有效的赢利模式,但其所导致的作品“越写越长”的商业注水现象,以及阅读市场细分后的“类型化写作”过剩等,有可能把网络文学引向一个窄狭的小胡同,背弃文学逻各斯的审美约定,淡化创作要关注现实生活的艺术责任,导致一些网络作品缺少深邃的社会意义、人生感悟和深层的文化积淀。解决好这些问题,网络文学才能摆脱“庶出”与“嫡生”的困扰,真正被主流认可或成为主流文学重要的一翼,并在时下低迷的文学市场上与传统文学“抱团取暖”,共唱新声。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年报记者.“网络文学十年盘点”结果引争议[N].中国青年报,2009-06-27. [2]中国作协考虑吸纳网络作家[BD//OL].http://www.sina.com.cn 2008-04-01. [3]黄小驹.网络写手进了“厅堂”?[N].中国文化报,2009-03-25. [4]胡军.中国作协积极关注网络文学[N].文艺报,2009-06-27. [5]王颖.江湖夜雨十年灯——2008年网络文学扫描[N].文艺报,2009-04-28. [6]网络文学:一种新的文学在崛起——起点四作家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N].文艺报,2009-07-30. [7]马季.网络文学:与传统逐渐融合,生产消费机制成型——2009年中国网络文学述略[J].文艺争鸣,2010,(1). [8]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前行路上三道坎[J].南方文坛,2009,(3). [9]刘秀娟.网络时代:文学的新语境[N].文艺报,2009-08-13. 原载:学习与探索20102 原载:学习与探索2010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