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多视角展现留守儿童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谭旭东 参加讨论

    陆梅是一个文学多面手,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和随笔都写得好。近几年,她致力于儿童小说创作,新作《当着落叶纷飞》体现了她对小说艺术的新探索。
    《当着落叶纷飞》讲述的是一个农村留守女孩莎莎的故事。父母在外打工的几年,莎莎由一个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由一个童年期的女孩子,变成了青春期的少女,这是一个心理断乳期,是最需要呵护和引导的生命阶段。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阶段,她缺失了父母之爱,因此本来应该温润柔软的少女生命,更加粗粝而执拗,并且呈现出明显的自卑和叛逆的特征。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喜欢收藏刀子的莎莎用刀伤了一个男孩,于是被关进了一个叫柿园子的少管所。小说里还塑造了一个乡村儿童阿三的形象,他是一个孤儿,缺少父母之爱,也很少得到周围人的关心。
    从莎莎和阿三身上,我们看到了乡村留守儿童和孤儿日常生活、心灵世界需要呵护的迫切性。这部小说最有震撼力的不是因为作家突出了留守儿童生活的无奈和艰辛,而是表现了留守儿童心灵的苦难。可惜的是,现实条件决定了他们得不到这些起码的情感营养。他们就像野生的植物一样,完全依靠自在的力量来生存,然后尽可能地开花结果,吐露生命的芬芳。应该说,这种精神的苦难比物质的贫困更有悲剧性。
    令人欣慰的是,作家在小说中用简练的笔刻画了几个富有爱心的成年人形象。如关注留守儿童的潘记者和少管所干警周永红,还有写过《刀子和刀子》的作家何大草,让读者从莎莎的精神苦难里看到了希望;但他们毕竟属于个人的关怀,不可能替代父母之爱,也替代不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因此,莎莎的成长要走上正轨,需要父母以及整个社会的觉醒。当然,小说也写到,莎莎的父母亲之所以外出打工,是迫于生计,也是无奈之举。于是,小说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谁来关注这些留守儿童?谁来给乡村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如何才能让留守儿童不孤独,如何才能让那些草样的年华享受花样年华的幸福和快乐?
    《当着落叶纷飞》另一个值得品评的特点,就是在叙述技巧上独具一格。小说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视角:一是莎莎的视角,作家主要以她的日记来讲述她的体验,披露她的内心,尤其是她在少管所时写的日记,更是富有张力,给读者很多思考;二是潘记者的视角,作家主要是以她的采访手记来表现她的观察和思考;三是阿三的视角,主要从另一个少年的内心来呈现莎莎及其周围环境的特殊性。这三种视角的交叉,使得小说的叙述结构变得复杂立体,而且更能深刻准确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这三个视角的交叉,也让小说变得更为真实,更能拉近读者与小说的距离,让读者更真切地体察到人物的命运与整个社会密切相连。
    除了交叉视角的运用外,这部小说叙述的巧妙还体现在一些细节的“巧合”上。有两个巧合,给小说增添了魅力:一是莎莎在出走之路上巧遇了自己崇拜的作家何大草,她和阿三聆听了他的讲座,还得到了他的题字;另外,莎莎和阿三在去成都路上的小店里,巧遇了家美,而家美可能就是潘记者给莎莎的信里提到的那个被资助的西海固的女孩子。这些情节的巧合,体现了作家的匠心,也展示了小说叙述艺术的魅力,使儿童小说完全剥离了当下热闹的原生态儿童小说叙述的直白和平面,多了一种神秘的具有互文性的信息空间。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也好,景物也好,都具有很强的情感辐射力和生活的象征性,都包容了深刻的社会内涵,展现了社会的多重性和人性的复杂。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5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