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在童书中创造和驾驭神秘 ——评2010年纽伯瑞金奖小说《当你找到我》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小萍 参加讨论

    今年1月18日,美国图书馆联合会纽伯瑞评奖委员会在波士顿郑重宣布,今年的儿童文学最高奖项颁给纽约作家丽贝卡· 斯蒂德(Rebecca Stead)创作的小说《当你找到我》(When You Reach Me)。消息颁布后,公众并未哗然,而是认为这是预料中事,小说在评奖前就已经非常成功,不仅赢得了图书馆员们的支持而且得到了童书博客的支持。
    小说的迷人之处就是斯蒂德创造的神秘感。故事以三条主线展开:一是妈妈准备参加迪克·克拉克的2万元大奖金字塔字谜表演赛;二是女儿米兰达的好友被打并与她断交;三是“笑面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引起了米兰达的注意;而把这些错落的事件串在一起的是一系列写给米兰达的神秘字条。
    小说开篇意境耐人寻味。妈妈接到参赛通知,而米兰达却找到一直藏在床底下的字条盒子,思考着自己为什么还没给写字条的人回信,心里仍默默地和这个亡者对话。“虽然你已经走了,写信这事却一直烦扰着我。”她记得过去几个月中发生的一切,就像电影那样清晰可见,但就是无法回信。读到这里,读者不禁想问,困扰米兰达的信是怎么回事,过去几个月发生了什么?那位已亡人又是谁?
    小学六年级的米兰达是典型的纽约市挂钥匙女孩,与独身妈妈租住在一套旧公寓房里,与住在楼下的萨尔一起同路上学下学已多年。为了使他们能够在充满危险的大都市安全地保护自己,在律师事务所做秘书的妈妈和米兰达约法四章:抵达大门前再把钥匙拿出来;假如房前有人晃荡,千万别进去——可继续装作在街上转悠直到等那人走开;一直往前看,如果街上有人形迹可疑、看上去喝醉了或较凶险,马上过马路去街的另一头,只让人看上去你想过马路;从不在大街上露出你的钱。
    令人想不到的是,一天回家路上萨尔竟被一个不特别高大的男生给揍了,萨尔全无还手之力,靠米兰达的搀扶回到家。当时街上除了一群起哄的孩子、打人的男生、米兰达,还有一个被他们称作“笑面人”的流浪汉。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从此萨尔断绝了与米兰达的往来。米兰达不得不独自上学,开始结交一些女友。也就是从这件事后,米兰达家里也开始发生一些怪事,藏在院中水龙头下的钥匙不翼而飞,米兰达开始接到一些神秘的字条。字条写道:“米兰达……我来是救你朋友的命,也救我自己。我求你两件事:请你给我写封信;请记住告诉我放你房子钥匙的地方。路程很艰难,当你找到我时,我将不会再是我。”
    字条把米兰达和妈妈都吓坏了。妈妈马上换了门锁。米兰达被字条搞得心神不安,她不知道是谁给她写的、也不知道她的哪个朋友将要遭殃,只知道这纸条写的是将要发生的事。但是没有留姓名又怎么回信呢?不知道是谁又怎能把家里放钥匙的地方告诉他呢?
    书中共有四张类似的神秘字条送到了米兰达的手里。它们分别被放进她的书、书包、口袋和鞋中,让米兰达和读者都坐卧不安。直到最后“笑面人”奋不顾身地将萨尔从一场车祸里救出而自己却献出了生命,米兰达才意识到他是写信的人。在“笑面人”每天躺在下面睡觉的蓝色邮箱下,米兰达又看到了那熟悉的歪七扭八的字条笔记。原来“笑面人”早就预测到这一灾难的来临。面对“笑面人”的离去,米兰达非常伤心。她后悔没有早些告诉萨尔,打他的男孩没有那么坏,他那天不过是在弟弟的怂恿下想找个人试试手。在米兰达的责问下,男孩儿已想找萨尔解释。可惜萨尔没有给他机会,而是拼命狂跑直至酿成车祸。故事虽以妈妈赢得两万元金字塔猜字大赛大奖告终,但米兰达的心里却永远放不下“笑面人”。她终于给他回信并决定把信交给打人的男孩,让他好好听听这个故事。
    至此,小说结束。其成功之处正像纽伯瑞评奖委员会总结的那样:12岁的米兰达遇到了人际关系的突变,一次男友被打、一个奇怪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一些预示未来的神秘纸条。这些貌似毫无关联的事件,经过巧妙的构筑,形成了精彩的故事。斯蒂德首先采用了倒叙,然后是记忆碎片的拼接。这些碎片便是米兰达断断续续的笔记,斯蒂德靠着这些不同时段的笔记推动着叙事和情节的发展,同时又控制着线索使其慢慢披露,让读者不断地揣摩将要发生什么,成功地制造悬念。有评论家认为这本书难以归类,说它是现实主义小说,它涉及青少年街头安全问题;说它是历史主义小说,它有对挂钥匙孩子一代的回忆;说它是科幻小说,它有关于时间旅行和对未来事件的推测;说它是迷幻小说,它有神秘的字条和提示。因此可以说它是一个兼有上面各类文体的混合体。《出版者周刊》热赞斯蒂德结构故事的双重能力,一方面她使每个细节都在小说中发挥了作用,而另一方面,她又用这些散乱的、看起来不可能连在一起的多条情节线编织出可信的结局。
    据悉,本书的获奖与往届的不同之处,就是读者和评奖委员会的选择出奇地一致。当然也有教师对书中出现的一些背景知识难点有疑虑。如:爱因斯坦提出的时空论、米兰达名字的来历和马德琳·英格撰写的《时间的皱褶》(1963年获纽伯瑞金奖)等。不知这些知识是否会让小学生费解。面对这样的疑虑,斯蒂德坦然回答:“我就是为这些孩子们而写作的……我认为孩子们会经常讨论一些我们长大后就不再谈论的大事。”斯蒂德在撰写过程中经常请小学生阅读一些章节,并根据孩子们的建议反复修改,直到所有内容更加吸引人、更加连贯。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04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0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