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前的今天,在比利时召开的一次国际诗歌会议上,聚集了一批令人尊敬的关心孩子、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诗人,为了“关爱儿童、缔造和平、消灭战争、建设家园”的宗旨,他们倡导在全球创建一个特殊的节日,就是把3月21日定为世界儿歌日。我想起自己幼年时在妈妈怀抱里度过的那些温馨岁月,儿歌带着天籁般的情愫走进我的感情世界,至今耳边仿佛还回荡着母亲那轻声的吟唱:“一颗星,咯咯叮;两颗星,挂油瓶:油瓶漏,好炒豆;豆香,好种秧……”那自然、轻快、委婉的旋律,给我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 儿歌是一种最普通的口头文学样式,也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让孩子们获得最早的精神陶冶和知识启蒙。 近十多年来,我离休后为了发挥余热,全身心投入儿童文学的推广活动,做了一件关系年幼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就是在海内外提倡童诗教育。要做好这一工作,就应从最幼小的娃娃做起。当浙江师大幼儿园也想开展童诗教育,我就举双手赞成,并愿意尽最大力量参与进去。我曾与该园有的老师表示愿意积极参加实验。我一再强调:幼儿园开展童诗教学是一件极具创新意义的事,也是一项十分值得推行的实验。只不过要从实验对象的特点出发,幼儿园的童诗教育要以儿歌为主。其实儿歌也是诗,儿歌比儿童诗更贴近婴幼儿生活。年龄稍大的幼儿如大班幼儿,也可适当扩及儿童诗。儿歌是歌,“歌咏言”,音乐性一般比儿童诗要强。它大多押韵,讲究韵律,琅琅上口,易唱易记,且词汇浅显,用词口语化,句式简单,便于幼儿接受、掌握。它的内容大多是快乐的,配合游戏,边玩边唱,极富游戏精神,趣味性强。它是一种歌谣体的诗。儿童诗是诗,“诗言志”,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抒情性,着重表达的是儿童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诗的内容要比儿歌更广泛一点,情感更丰富更细腻一些。儿童诗也讲究音乐性,但它的音乐性体现在诗的内在节奏;诗作者的情感波动决定诗的节奏和韵律。它抒发的感情,不仅快乐的,也可能有忧伤的、悲愤的;不仅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也有抒发对某些生活现象的困惑或思考。它的句式、长短、押韵与否,不受限制,且语言往往带一定的书面语言色彩。它是诗,属于自由体的诗。它追求意象的创造和情感的妥帖传达。所以儿歌和童诗都是儿童诗歌,两者虽有些区别,但没有绝对的界限,且常常相互交融,有的儿童诗常呈现儿歌化,儿歌也常会诗化。两者都是诗。 因此,儿歌也是诗,尤其是优秀的儿歌往往都蕴含着浓浓的诗味。在此不妨随手举个例,如陈伯吹的《摇篮曲》。这是一首地地道道可以唱的儿歌。“风不吹,/浪不高,/小小的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风不吹,/云不飘,/蓝蓝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地睡一觉。”这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儿歌。作者凭借自己丰富的艺术造诣,用十分浅显而优美的口语化的文字,唱出一种静悄悄,甜蜜蜜的意境。“风不吹”、“浪不高”、“树不摇”、“云不飘”,“小鸟不飞也不叫……”用一个个意象,营造了一个十分静谧安详恬静的梦境,天趣盎然,极富诗情画意。仅此一例足以说明儿歌也是诗。 有一位诗人曾说,“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发自内心的诗是真正的诗,发自内心的歌也是真正的诗。具有诗情画意的儿歌才能引起幼儿的共鸣,才能赢得幼儿的喜爱。世界儿歌日到来时,正是春天的时候,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儿歌也是诗。当你想到年幼的一代时,别忘了给他们唱一支春意盎然的歌。 原载:《文学报》2011年05月12日 原载:《文学报》2011年05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