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话剧进行研究与全景的描绘,是有难度的,难就难在新时期话剧所具有的三个特点上。一是复杂性。新时期话剧是在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是多方借鉴、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其发展过程中,既受到外国戏剧思潮的影响,也从传统戏曲中吸取营养,突破了此前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努力探索创作手法的多元化与表演风格的多样。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二是当下性与现实性。由于新时期话剧与我们生活的时代过于迫近,以它作为研究对象,难以拉开距离,形成一定的审视空间,因此如何客观、公正地面对新时期话剧中出现的经验与问题,并对之加以客观公允的评价,无疑是困难的。三是新时期话剧纷繁复杂,涉及主流戏剧与非主流戏剧、探索戏剧与现实主义戏剧、军旅戏剧、小剧场戏剧等,加之这些戏剧分类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这些创作主体不同、内容风格迥异的戏剧都纳入其中,又繁而不乱,以便清晰地勾勒新时期话剧发展全貌,也绝非易事。 正因如此,尽管新时期话剧不乏研究者,不乏有真知灼见的论文,也有一些相关论著出版,如周传家等著《小剧场戏剧论稿》、张仲年主编的《中国实验戏剧》等,但是真正以新时期戏剧命名,并试图对此间(从1978年至2003年)中国戏剧加以梳理和记述,进行整体性观照,以期绘制新时期话剧发展全貌的,刘平的《新时期戏剧启示录》却是第一部。可以这么说,到目前为止,《新时期戏剧启示录》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地介绍、研究、评价新时期话剧的专著。 该书具有如下特点:其一,资料翔实,材料丰富,厚积薄发,有说服力。该书是作者在参阅了大量相关书籍,观摩了大量话剧演出后的产物。该书能够付梓,得益于作者长期以来,对新时期话剧的创作与发展以及舞台演出的关注与积累,是作者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积累、审视、研究的成果。所谓厚积薄发,正是该书写作状态的最佳诠释。这一特点可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方面,作者尽可能全面地占有一手资料并对资料加以分类整理。他阅读了《剧本》、《新剧本》、《新剧作》等杂志在此期间发表的话剧作品及已经出版的剧作家作品集,约500多个剧本,又阅读了《戏剧报》、《中国戏剧》等报刊上发表的戏剧评论及其他戏剧研究文章,约200万字;另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作者穿梭于北京各大小剧场之间,书中所涉及的演出剧目,作者基本都看过。说作者是新时期话剧的亲历者,并不为过。 由于作者详尽地掌握了大量直接、间接资料,使得该书较真实地展现了新时期话剧创作中所出现的话剧作品、舞台呈现与演出现状、戏剧思潮与戏剧论争及重要的戏剧活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作者多年来经常观看话剧、参加研讨,掌握了大量访谈、现场演出效果等一手资料,在二手资料不足之时,作者平时积累的独家资料便显得弥足珍贵;同时,在资料的运用与处理方面,作者处处以资料说话,较少主观臆断,使结论的得出较有说服力;书后附录“新时期话剧作品要目索引”,对当代话剧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二,注意现象与理论相结合。书中体现了作者对新时期话剧的独到思考。作者从新时期话剧的创作与演出实践出发,不仅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话剧创作中出现的种种戏剧现象,还及时分析总结新时期话剧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 其三,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整体性研究,注重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关联性研究。 此前出版的戏剧史著或论著,多为剧本文学研究。相对于现代话剧,新时期话剧特别是一些实验戏剧,剧本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弱化。因此,该书作者重视整体性研究,将对剧本文学的研究和导表演、舞美方面的研究相结合。 由于作者对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关联性研究的关注,使得书中论述多能从中国话剧发展史的角度来俯视新时期话剧的发展,加之作者对许多话剧舞台演出情况的真实描述与分析,使得全书充满现场感与历史感交相融合的鲜明特征。 《新时期戏剧启示录》包括新时期25年间中国话剧创作中所出现的话剧作品、舞台演出现状、戏剧思潮和话剧演出市场的发展走向等问题。由于涉及层面、材料较多,该书既有以时间为序的纵向梳理,又有以“小剧场戏剧”、“军旅戏剧”等划分的横向分类论述,纵横两条线索共同描绘出新时期话剧发展演变轨迹以及不同类别话剧各自的发展史。 综上所述,书中对中国新时期话剧作了整体性的观照,对新时期话剧所涉及的林林总总的戏剧现象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理性思考及对成就与不足的深思,以及对新时期话剧重要作品所做的客观评价,都使该书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翔实的内容。对于了解新时期话剧的发展态势、重要作品、剧作家及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7-27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7-2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