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评书、山东快书、沧州木板大鼓、京韵大鼓、绍兴莲花落、苏州弹词、长沙弹词、常德丝弦、四川清音、东北二人转……这些被国人熟知的曲艺曲种,如今在刘兰芳、姜昆、盛小云、籍薇、大兵、赵卫国、武宾、李伟建、陈靓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下,逐步走进广大海外观众的视野。浓郁的中华情韵让海外华人倍增思乡之情;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外国观众如醉如痴。“每当我们的曲艺演员唱到欢快处时,台下观众无不欢呼雀跃;说到精彩之处,台下掌声四起;逗到乐处,全场捧腹大笑。那一刻,我们真正感受到艺术无国界、欢乐无极限的真谛,同时也更令我们坚信,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曲艺艺术同样可以在海外体验到‘高山流水’般的享受。”回忆起去年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的盛况,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依旧激动不已。她说,中国曲艺艺术经过无数代艺人提炼创作传承至今,既是服务国内大众的艺术,也是能登上世界艺术殿堂的优秀表演艺术,更是能够为全世界人带来欢乐的艺术。 用语言讲解语言艺术 让艺术成为心灵语言 曲艺以口头语言说唱表演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口头语言或者说对口头语言的艺术化处理。所以与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相比,曲艺更多时候是一门强调听觉的表演艺术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都是演员用话语来说明,而较少或者不用背景;人物的外貌、行为都是演员用话语来描述,而不用复杂的道具和化妆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为中国曲艺在向不同文化、不同语言背景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平添了一份困难。而如何解决好这一困难,直接关系到曲艺对外传播的效果和质量。据中国曲协外联部副主任黄箭介绍,中国曲协最初去国外进行艺术交流时,主要以演出为主,而且表演的曲种多半是选择一些国外观众比较容易欣赏的,如类似于国外脱口秀、哑剧等形式的相声、评书、滑稽戏等,还有一些音乐性比较强的鼓曲类曲种,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语言上的障碍对交流活动的影响。但不管如何,演出只能是传播和推介中国曲艺的一种方式,很多曲种仅凭一两次演出至多能在外国观众心里留下一点感性认识,要真正让外国观众了解并喜欢上中国曲艺,还需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带着这样的思考与探索,2007年,一道智慧的火花在一次赴外演出后的交谈中碰撞而出,那就是举办中国曲艺讲座。此想法一出,便得到大家一致认同。 2008年5月13日晚19时,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由时任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的姜昆主讲的中国曲艺讲座准时开始。能容纳上百人的会议厅座无虚席,其中90%的听众都是金发碧眼的法国人。“说实话,当初举办第一次讲座的时候,我们心里真是没底,这些完全听不懂中文的外国听众能够耐心地坐下来听吗?我们要讲的内容他们感兴趣吗?但结果大大出乎我们预料,姜昆的精彩讲解加上刘兰芳等演员的现场展示,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在安静、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过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黄箭内心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曲艺尽管是语言艺术,可在这里语言已不是障碍,因为幽默是世界语言,具有人类智慧的共通性,加上西河大鼓、河南坠子、评书快板的现场展示,更能唤起观众情绪,他们被古老、悠久、传统的民族艺术魅力所折服。记得在提问环节,法国观众还就中国曲艺的人物、化妆、曲艺音像制品的购买等提出了比较专业的问题,足见他们对中国曲艺的喜爱程度。”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艺术总监吴刚在听完讲座之后非常兴奋,他认为这是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办讲座以来气氛最好、反响最好的一次,这次尝试所产生的效果令他始料未及。“正是基于这次讲座的成功,让我们更加坚信采取曲艺讲座配合现场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远比单纯的演出或讲座要大很多,所以从那以后我们决定,今后将把讲座与演出相结合作为我们对外交流时的一种常态性方式,将更多的中国曲艺曲种带到海外,让外国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的艺术。”黄箭如是说。 如今,仅在法国巴黎,中国曲艺讲座就已举办3次,如果要说讲座在外国听众中所产生的影响,作为每次讲座的主讲人,姜昆的内心感受要比任何一个人来得直接和深刻。“巴黎是一个崇尚文化艺术、尊重文化艺术的城市,巴黎人对各国艺术的感悟非常敏锐,对中国传统艺术十分痴迷。每次讲座的内容都有所不同,而这主要取决于当时随团参加演出的演员所代表的曲种。比如说,参加这次演出的有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曲种,那讲座就讲与这些曲种有关的内容,因为这样一来在讲座的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让这些演员现场表演,讲解与表演互相映衬,如此就能让外国听众更加直观地理解我们所讲的内容。事实证明,我们不断在如何更加有效地向外国观众传输中国曲艺的方式上所做的探索和思考——以讲座为突破点,如今看来的确颇具成效。” 在香港,讲座与演出相结合的思路同样收到了不俗的反响。2010年7月25日至30日,中国曲协受香港孔子学院之邀,赴香港举行“少儿曲艺香港行”活动。活动期间,举办了中国曲艺历史文化讲座。姜昆从曲艺的起源讲起,介绍了相声、评书、快板、山东快书、双簧、河南坠子等曲种,以及各曲种的表演技巧和伴奏乐器,还介绍了曲艺文学的艺术特点,最后还回答了香港观众关于曲艺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姜昆幽默诙谐的语言、提纲挈领的讲授,刘兰芳和小演员们精彩生动的示范博得了在场听众的满堂喝彩,笑声、掌声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不绝于耳,欢乐、享受让大家沉浸其中。会后大家纷纷表示不但对中国的曲艺艺术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也对中国的曲艺艺术更加叹服。 海外办起曲艺节 中国曲艺老外评 自2006年以来,中国曲协组织的对外交流活动已在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法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留下了足迹,在把中国曲艺艺术的魅力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在所到之处撒下了欢乐的种子。如今,中国曲协的曲艺海外推介活动呈现出渐入佳境的好势头,而这无不与中国曲协努力打造出的系列品牌活动所发挥的作用紧密相关。 2010年5月28日晚,塞纳河畔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热闹非凡,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拉开帷幕。中国曲协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和准备,从国内各个省市中层层筛选,选出相声、评书、山东琴书、山东快书、沧州木板大鼓、绍兴莲花落、长沙弹词、常州丝弦、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福州评话、东北二人转等20余个最有代表性的曲种和曲目,以及30余位最优秀的曲艺表演艺术家,并精心制作了巴黎中国曲艺节法语画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参加本次活动的演员和曲种。这些散发着东方魅力的曲艺艺术形式,经由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在世界文化和艺术之都巴黎,享受到了西方歌剧、音乐剧般的礼遇。在法国观众中,有一位老太太是中国曲艺的忠实“粉丝”,从两年前姜昆首次在巴黎举办讲座到本届曲艺节,她都十分关注,每场演出必到。还有一位专程从蒙彼利埃赶来的研究中国曲艺的学生尼古拉也是场场不落,甚至还到后台与演员们进行深入交流。 黄箭表示,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曲协又一重大外事活动品牌的确立。本届曲艺节的一大特色是“中国曲艺老外评”。担任本次曲艺节评奖的3位评委都是外籍人士,他们对中国的曲艺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场演出都提前来到观众席,一边评审一边认真做笔记。虽然在评审过程中,3位评委经常会出现意见上的分歧,但在确定将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最高奖项——卢浮金奖颁发给由老艺术家王振义、刘凤鸣表演的沧州木板大鼓《贾宝玉夜探潇湘馆》这个节目时,他们的意见出现了难得的一致。因为在他们眼里,相对于使用提前录制好的音乐伴奏来表演的曲艺节目,他们更推崇那些演员自带乐器、自弹自演的节目,他们认为这种原汁原味的表演更能体现中国曲艺艺术的魅力。这一点为我们的曲艺海外推介工作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启示,让我们从中明白了外国观众的欣赏心理和审美需求;特别警醒我们曲艺表演被伴奏带、录音等包装后产生的“失真”会对艺术造成巨大伤害。 中日文化艺相近 笑语欢歌更便利 谈及中国曲协对外交流活动,不得不提的还有已经连续举办5届的“笑语欢歌”中日友好交流活动。作为中国曲协围绕和服务于国家构建“大外交”、“大外宣”格局,曲艺要“走出去”的重要文化交流品牌活动,5年来,在中国曲协的努力下,“笑语欢歌”中日友好交流活动在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了日本友人、在日华人华侨以及中国驻日使馆人员等各方面人士的关心和广泛赞誉。74岁的日本国际教养大学讲师户张东夫先生说:“我从小听日本的艺能、落语和漫才,后来在香港工作期间有机会接触了中国的评书和相声等曲种后,我就一直期盼中日两国的民间艺术有更加深入、连续的相互交流和研究,‘笑语欢歌’中日友好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实现了我的愿望。”身在日本的中国学者林敏洁女士说:“我每年都观看‘笑语欢歌’中日友好交流活动中的演出,为演出团义务服务。现在,我还想加入到中国曲艺和日本曲艺、艺能艺术的比较研究之中。”在姜昆看来,该项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坚持下来并深受日本观众欢迎,关键在于中日两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非常相近,比如中国的相声和日本的漫才、中国的评书与日本的落语等在语言、叙事方式、结构技巧和体裁、题材等方面都十分相似,这种艺术上的相通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带来了便利。 5年的欢歌,依然绕梁;5年的笑语,情深意长。“笑语欢歌”中日友好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为传播中国文化、宣传推广曲艺艺术作出了贡献,更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搭起了又一座桥梁。 作为中国曲协新一任分党组书记,董耀鹏对中国曲协在对外交流中所取得的成绩深表赞许,并对中国曲协今后的对外交流工作满怀信心。他说,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笑语欢歌”中日友好交流活动等系列品牌活动的成功推出,为传播中国文化、宣传推广曲艺艺术作出了积极贡献。如果说,第一步我们实现了让海外观众了解和喜欢上中国曲艺艺术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海外观众能够真正参与到中国曲艺艺术的表演中来。中国曲协将以此为契机,按照中国文联领导的指示精神,努力拓展曲艺对外交流的空间和领域,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着力于打造外事活动品牌,进一步扩大中国曲艺艺术在欧洲国家主流社会中的影响力,为我们的曲艺艺术觅得更多的海外知音。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1-03-28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1-03-2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