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戏剧文化奖·2011小剧场优秀戏剧展演季从全国152台报名剧目中,遴选出36台各具艺术风格的小剧场戏剧作品入围,笔者有幸观看了大部分入选作品,感到这次展演季对于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是一次可以纪念的里程碑式艺术工程活动,36台剧目130多场演出会给中国小剧场戏剧带来新的文化启迪。
小剧场戏剧的惊人变化 和30年前相比,中国的小剧场戏剧同中国社会转型一样,正历经着质的嬗变和量的巨变。小剧场戏剧格局由当初国有院团几名戏剧人探索实验开始到现在民营戏剧剧社占据演出主体,所发生的变化及其深刻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为它不仅仅是常规性的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的新的艺术形态的发展,是从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再到整个文化结构的异常深刻的变化。林兆华在变,孟京辉在变,连赖声川进入大陆后也在变。而民营戏剧团体正是在变中寻找戏剧商业化的出口、找到中国特色的小剧场戏剧人的艺术追求,立足于本土戏剧的时代魅力。 全国戏剧文化奖·2011小剧场优秀戏剧展演季入选剧目在题材选择上越来越多地注重剧作家来自社会最深层的体验性作品,强调以百姓的视角去抒发平民情怀。贴近现实、反映民生的艺术作品回归到戏剧的本源魅力,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回到戏剧当中,也为戏剧人的艺术追求找到了新的戏剧文化语境。 从艺术风格上看,展演季中展露的当下戏剧气质和个性魅力的艺术风格作品让人惊喜,那种不拘泥于传统现实主义,不断探索、超越创新的艺术风格又使人快乐。编剧和导演互补性作品也是小剧场戏剧的一大亮点,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小剧场戏剧独有的艺术魅力,综合了编导演三位一体对戏剧的自身修养和认识、对舞台演出的经验和运筹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发展作用。对于戏剧的寓教于乐功能的超越又实现了当下的戏剧价值。 或许有些人会有疑问,某些入选剧目的艺术质量比某些剧目差。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解答,30年来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与形成,需要一次大规模的集结性演出展示,这次集结性演出就是在探索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市场娱乐性并存的情况下兼具“包容性”。作为中国戏剧的前行与发展,我们没必要去指责一部作品,我们要认真地去对待其发展的究竟、凝聚自己的“粉丝观众”的价值,研究小剧场戏剧民间发展走向的一个课题,这是我们重视“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的最基本的戏剧本质。 当下中国小剧场戏剧是对传统戏剧形态的一种超越和创新,是中国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种开放式种植园地,是混杂着西方戏剧和中国戏剧的一种自由戏剧混合体,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值得借鉴的一种戏剧文化发展新模式。目前小剧场戏剧演出以北京为例,每天都有十几个小剧场在演出,品牌性的小剧场有哲腾文化、木马剧社、雷子乐笑工厂、海家班、喜剧厂等等,有以剧目和导演为主的编剧林蔚然和导演饶晓志、黄盈、颜永琪、胡一飞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开心麻花创作团队,这个团队是由编剧、导演、演员到制作人为一体的值得业界研究的戏剧团队。以上这些剧团在戏剧呈现上有强化戏剧娱乐性的、有严肃认真对待戏剧创作的、有叛逆和顺应本土需求的、有先锋实验注重戏剧艺术素养的,小剧场戏剧的多元化展示可以说在北京的舞台上应有尽有,符合各种戏剧观众的观赏需求和欣赏口味。尽管小剧场戏剧在某种程度上收获了大众市场,但文化界、学术界和戏剧评论界始终未对“小剧场戏剧”有个权威的定义,这也说明了当下小剧场戏剧形态的复杂性。小剧场戏剧需要摆脱一种戏剧技术的平庸,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的小剧场戏剧是注定不会成为经典戏剧作品的,这就需要剧作家们不断表达和彰显中国戏剧本土精神,将创作对象放在写人的身上,从文本上就可以成为经典的雏形。很多人不愿承认剧本在戏剧中的决定作用而夸大导演二度创作的作用,不重视剧本质量,以为找个好导演就行。这种危害不加以引导,势必将小剧场戏剧引入歧途。全国戏剧文化奖·2011小剧场优秀戏剧展演季推出“剧作家剧场”理念,从艺术质量的总体把握上体现剧作家的艺术价值。充分尊重编剧的戏剧创作规律和艺术表达、注重和完善剧作家机制、力求从戏剧文学深度上去引导小剧场戏剧的发展走向、从戏剧思想的流变和转换中积极去探讨小剧场戏剧的前行与发展,这些是需要我们以宽容的态度去引导的,而剧作家要担负起反映民生、关注现实和引导社会问题的责任,也同样不要忘了小剧场戏剧的火热离不开戏剧的最重要元素——观众,这是我们最值得研究和重视的,也是全国戏剧文化奖小剧场戏剧展演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课题。 当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戏剧才会发展。不能因为目前小剧场戏剧演出质量的参差不齐,就因噎废食。小剧场戏剧的剧场品牌、剧目品牌、剧人品牌都需要坚持,只有坚持住,才会有品牌。 (羊驰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