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我相信写作的孤独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安庆 参加讨论
每当写完一篇小说时我会忽然感到孤独。和我的心灵对话,在我的小说中驰骋的人物似乎离我远去,尽管我还会细细地审视他们,但充满激情的融洽还是疏淡了。我是多么想和我的主人公拥抱,和他们休戚相共,永不分离。然而,不可能,写作者永远有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有自己的另一批主人公在等待着他们。从这一点来说作家是见异思迁的,他要去关照他(她)的另一群充满激情的人物,去关照他或她的另一个“情人”。也许这就是作家的使命,写作者的目标永远不会停止,永远把自己逼在一条孤独向前的路上,这种见异思迁是应该原谅的、理解的、庆幸的。我们常说到作家的创造力,作家必须走近另一个等待他的人和人群,和他们对话,和他们谋划着怎样生活,怎样安排自己的柴米油盐,去了解他们的世态人情,用炽热的情怀、滚烫的语言、流畅的叙述、独特的视角、浓厚的的氛围去铺排另一批人的人生和生活走向。作家永远在旅行的途中,他们疲于奔命而又乐此不疲,充满激情,经历着一次次和主人公告别的孤独。
    其实,一个作者的真正孤独并不在这里,真正的孤独应该在奔波之前或者奔波的途中,在他经历拒绝诱惑,推掉诱惑的季节,在他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对创造的煎熬之中;因为他要创造一个独立的环境,一个独立特行的主人公,一个渗透人性深处的命题,而且又要把这些融入一个看似正常的状态。这是一个多么有难度的工作,作家简直要搅尽脑汁,而且必须在每一场拼搏中竭尽全力,换回一场精新独到的叙述和看似真实的细节,作家永远都是一个有企图的人,对自己的作品企望、对创造的场景和主人公企望,甚至对读者企望。
    一个真正追求灵魂和精神写作的人不追求市场。但这种拒绝是一种代价,作家在这个社会很少有人给予支持,他的坚守往往充满了艰辛,这种思考渗透了一个作家的痛苦,我相信一个写作者孤独的思考才有深度,但很可能在困境中抚窗遥望远外的繁华和欢乐的人流会黯然神伤。追求常态的生活是每一个人的理想,然而,作家最后拒绝了诱惑,抚平了汹涌而上的痛苦。他不会毁掉自己的坚守,作家的内心是高远的,这种高远是他回到平静之中,也正是这种孤独他才有了不同于常人的想象,有了一个又一个独到的创造,有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和鲜活的场景,多年以后当他再回眸自己的创造,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幸福。
    我曾经说到写作的疼痛;禅悟的疼痛、生活的疼痛、写作之前之中之后的疼痛,和主人公共有的欲罢不能的疼痛。一个内心没有疼痛的人不会产生创作的激情,一个不把自己的心放进去的作者写不出带有激情带有温度的作品,温度来自于作家的体温,来自作家精神和灵魂的深处,我不相信游离于激情和内心之外的创作。疼痛来自一个作家的良知,来自他对生活对创作的思考。这种疼痛使他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更思考人性;我始终认为生活、人生、人性是创作者的三个层次,而每一个层次都带着作家的痛。疼痛,避免了一个作家的浅薄。
    一个疼痛的人怎么会不孤独?当我爱不释手地爱上一篇或读完一篇小说时,我首先相信这个作家是一个内心有疼痛的人是一个常常孤独的作家,我体验到了小说的温度,疼痛和孤独成就了一个作家一个作品的深度。
    我相信写作的孤独,相信孤独中的思考和孤独之后的爆发。孤独让一个人一部作品有了深度。深度才能动人!这是我的追求。
    走出伤痛的不同方式
    前两年,有篇叫《加油站》的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选载,并入选“2007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和《2007年年度短篇小说》,引起了相当的关注。通过这篇小说,我们认识了一个曾发生过《廊桥遗梦》式的故事、一个不为外界的喧嚣所诱惑内心坚定而安静的女人,她叫瓦兰。现在,我们要再认识一个同样叫瓦兰或者被叙述者叫做瓦兰婶的女人,通过一篇叫《棉花,棉花》的短篇小说。
    《加油站》中的瓦兰,是一个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却不太在意物质生活而更注重情感和精神需要的新婚女子,大雨之夜与借宿的陌生司机偶然情感触动而产生了后果,在她那里不是这个时代普遍的对肉体的放纵,而成为自己是完美女人的证明,这个瓦兰的曾荡起涟漪的内心从此有了一种当下少有的坚定与安静;“小说以细腻的语言,刻画了主人公对感情的守望以及守望中的矛盾心理,描摹了灵魂坚守与情感渴望的复杂心态。”(《小说选刊?责编稿签》)。《棉花,棉花》中的瓦兰,同样是一个新婚女子,也同样遭遇了一次不期而至的性行为,但她是遭到了强暴,她内心的安静也因此而被打破。如果说《加油站》写的是瓦兰内心更趋平静的过程,《棉花,棉花》则写的是瓦兰内心的安静被打破后的压抑狂躁状态及由此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两相比较,我以为安庆的这篇写瓦兰的《棉花,棉花》,要好过他以前那篇写瓦兰的《加油站》。《棉花,棉花》首先好在语言,小说的叙述和描写洋溢着诗意且极富画面感,对人物内心的描摹相当细腻,它重在一种渲染,一种铺陈情绪的渲染、情感的渲染,能让人清晰地体味到语言本身带来的阅读享受。当下作家特别是年轻作家的小说,语言机智犀利甚至刻薄毒辣者时时可见,语言低俗粗俗甚至恶俗者更比比皆是,而《棉花,棉花》如优美散文般的语言却能让人从中体味到一种纯静优雅的古典美感,让人读来会有种久违的感觉,眼前为之一亮。更重要的是,这篇小说写得很有味道。作品以孩童的视角写瓦兰、母亲、曼婶、木叔等,很好地表现了他们内心的压抑、憋闷、屈辱、狂躁的状态。铁凝在谈及小说写作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短篇写感觉,中篇写故事,长篇写命运。短篇小说本质上应该有诗的特质,纯粹讲故事的短篇小说一定不是好小说。能用好的语言来叙事,能很好地营造一种意境、表达一种意绪,传递一种感觉,这样的短篇小说我认为就是好的作品,《棉花,棉花》基本就是这样。
    换个角度,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棉花,棉花》同样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这篇小说很好地揭示了长期以来全社会对强奸的态度及由此给受害者带来的持久心理伤害。在目前的社会文化观念下,强奸案的受害者成为耻辱、不洁的象征,因而当一起强奸案被揭露出来以后,受害者所承受的心理创伤往往比强奸犯更为巨大而持久。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女性在遭受暴力性侵后往往都采取了隐忍不发的态度。我没有看到有关统计,也许从来就没人做过准确的统计,在所有发生的强奸案中,受害者主动报案的究竟能占到几成,我想这个比例肯定不会很高。《棉花,棉花》中,那个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也许本就不该出现。作为新婚媳妇的瓦兰婶,因为拾棉花,在豫北那特有的葳蕤而茂密的棉花地里遭受一个“鼻凹处有一个大大的黑痣”的男人的要挟与强暴。为此,瓦兰婶的心灵背上一把难以忍受的沉重枷锁,不仅打了胎,而且因此与丈夫“木叔”疏离了。瓦兰婶心理上的创伤是一种混合着对丈夫歉疚、对自我谴责、对施暴者仇恨而又无法向外人诉说的刺骨之痛。这种难言之痛在内心不断发酵,进而酿成一种不顾一切、玉石俱焚的报复心理。于是,她开始在那片留下永久耻辱记忆的“棉花地”里蓄积、等待。终于有一天的午后,那个永远铭刻在瓦兰婶脑海中的“鼻凹处有一个大大的黑痣”的男人出现了。仇恨的瓦兰燃起了烈火,“接着四周是一片冲天的火海。她疯一样搂住了那个人,火势在久旱的大地上直冲云霄……”小说把人物遭遇突然变故后剧烈的心理冲突,以频率明显加快的叙述以及悲情的诗意烘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于是,《棉花,棉花》就以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把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文化观念很好地传达了出来,使作品有了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安庆的另一篇小说《贵人的罂粟》同样写的是一位受过侵犯的女性,同《棉花,棉花》一样,也在细致地描写伤痛,描写遭遇伤痛后人性的倔强、挣扎的心灵的自责、忏悔。这篇小说的女主人公不是生活在农村,没有置身于田园之中,她不叫瓦兰,她是生活在牧城的夏小坤。夏小坤同样在遭受强暴后没有报案寻求法律解决,但她没有像《棉花,棉花》中的瓦兰一样走向自我毁灭,因为她的男友皮皮已经为她走向了与施暴者同归于尽的毁灭,而后来的男友朱马则以一种与木叔不同的包容态度和真挚之爱,完成了对她的拯救。因此,《棉花,棉花》和《贵人的罂粟》这两篇故事背景和写作风格等方面都多有不同的小说,共同之处则在于它们涉及的都是遭遇伤痛及如何走出伤痛的问题,只是,走出伤痛的方式完全不同。
    与《棉花,棉花》相比,《贵人的罂粟》更具当下性。这篇小说通过朱马、夏小坤这对飘浮在城市街巷的恋人,很好地写出了当下一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这篇小说所写的是颓废和对颓废的抵抗、无奈和对无奈的拯救、猥琐及对猥琐的忏悔。朱马、夏小坤,这些生活在城市角落的年轻人,会背诵自古至今许许多多的诗歌名篇,能吹奏《姑苏行》,有着对情神生活的需要和情感需求,但他们只是流浪的打工者,不知道前方的路到底在哪里,只能过着走一天算一天的生活,而偏偏他们的头脑还有着足够的知识和智慧,这只能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痛苦,于是他们只好不断寻求麻醉、寻求刺激。在城市角落的廉价出租房内,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就处在这样的生活现实中。朱马救了一只狗而成为狗的贵人,但在生活的重压下,他在极度无奈中卑鄙地利用小狗,又在利用之后陷入深深的愧悔之中。是要卑鄙的生活安逸还是要清苦的良心平安,是就此麻木沉沦还是以疼痛使自己保持清醒,朱马在徘徊之后推开诱惑、走出卑鄙,走向了对温暖、对积极生活的寻找。《贵人的罂粟》好就好在不只写出了当下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作品中,朱马和夏小坤以真挚的爱心和包容之心,完成了相互的拯救,从而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和希望。这使作品具有了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当然,这篇小说如果能写得更精练些似乎更好。
    小说中,朱马、夏小坤最终是找到了真爱,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和希望,但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却未必能像他们一样。读作品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朱马和夏小坤不在牧城而是进了富士康,每天重复着繁重而单调的工作,内心压抑的情绪无法得到排解,无法从忠诚的小狗那里、从知心的朋友那里得到慰藉,从而走出阴影、看到希望,他们是否会为富士康增加上令人震惊的新的一跳?
    原载:《西湖》2010年第10期
    
    原载:《西湖》2010年第10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