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相声与时代、市场的多重命题 ——相声“回归剧场”之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蒋慧明 参加讨论
 
  “郭德纲现象”的出现也促使更多的相声人开始认真思考相声与时代、相声与市场、相声与观众以及相声与文化的多重命题。

    众多民营曲艺社团在更多进入主流媒体视野,赢得更高的社会关注度的同时,也应在寻求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径上,更加注重自身艺术水平的提升,以及经营管理和组织模式的逐渐正规化。
    时下,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去茶馆或小剧场看相声成了都市年轻人热衷的选择,尤以京津等地最为盛行。在所有的曲艺曲种中,相声的普及度和受关注程度最高。因其特有的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主要艺术特征,百余年来,相声一直备受人们青睐。但是近年来,随着大量的“电视相声”和“晚会相声”成为观众主要的观赏对象,特别是一些内容肤浅、形式单调、格调不高的相声作品频频出现于荧屏中,无形中既放大了相声的局限也限制了相声的正常发展,由此引发了观众的普遍不满。当各种新的娱乐形式兴起,又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包括相声在内的几乎所有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而大量优秀原创相声作品的缺失、表演手法的陈旧或异化、讽刺力度的弱化、演员整体素质的有待提高等现状,则直接导致了相声从一度的风光无限走上了大幅度滑坡的境地,且屡遭诟病。
    吸引观众回归剧场
    于是,相声的“回归剧场”应运而生。据有关资料显示,较早进行相声“回归剧场”演出实践的,是1998年由老一辈相声演员于宝林牵头组织成立的天津众友艺术团,开始在天津最有名的燕乐、名流、中华等茶社里演出传统相声。素有“曲艺之乡”美称的天津,长期以来就有在茶馆中欣赏曲艺演出的传统,历代的诸多曲艺名家也都是由这里开始达到艺术的辉煌时期。而相声重新回到茶馆演出,不仅顺应了民俗民情,也使得相声艺术得以薪火相传,并且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与此同时, 2003年10月成立的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本着“给老百姓演出,为老百姓创作,让老百姓满意”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锤炼队伍,培养观众,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文艺演出市场中打响了品牌,树立了口碑。
    不能不提的是, 2005年底,郭德纲在北京南城的“天桥乐”茶园,奏响了“相声回归剧场”最为响亮的乐章。短短几个月时间,全国各地的媒体争相报道,加上网络传播的迅捷,一时间,郭德纲的德云社,将屡遭争议的相声再一次集中地、大范围地推向了公众的视野。郭德纲以不懈的努力和较为扎实的传统相声功底,俘获了一大批年轻观众的心,吸引了更多的人重新回到剧场来关注相声、欣赏相声。与此同时,“郭德纲现象”的出现也促使更多的相声人开始认真思考相声与时代、相声与市场、相声与观众以及相声与文化的多重命题。
    多元化模式“经营”相声
    在这股热潮的影响和带动下,上海、济南、沈阳、南京、合肥、西安、重庆甚至边远地区,相继成立了众多类似的相声团体和组织,相声小剧场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据粗略统计,目前仅北京一地,就有三十多家相声小剧场,其演员多为30岁上下的年轻人,每场票价在20元到50元之间,观众也多以青年学生和白领为主。比如“嘻哈包袱铺” 、 “星夜相声会馆”等,就是近几年较受欢迎的年轻相声团体。他们不仅借助媒体网络积极进行自我推销,同时介入影视、舞台剧的演出,联手文化公司举办大型的商业演出,力图以多元化的模式传承相声亦“经营”着相声。
    日渐增多的相声演出场所,不仅为众多喜爱相声的观众提供了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也令一度困惑迷茫的相声演员们重新找回了自信。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不同团体的定位与风格逐渐鲜明起来,随之而来的则是消费市场的多元和细化。表面上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众说纷纭的“相声滑坡”现象似乎有所扭转,从媒体到坊间,相声的“复苏” 、“中兴”一说频频出现。然而,在这貌似繁荣的浮华景象背后实则仍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数年的发展,京津等地的小剧场相声演出正逐步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但尚未完全进入市场运作模式。纵观整个文化市场,相声小剧场的数量虽多,但占有的市场份额却极少,真正能够达到盈利的屈指可数。目前来看,除去场租和一些必要的开支,参加演出的演员每场只有几百元的收入。对于那些没有固定收入的非专业团体的演员而言,显然还面临着生计的问题。而且,就创演水平而言,能够真正得到大众认可的演员尚为数不多。
    所以,当众多民营曲艺社团在更多进入主流媒体视野,赢得更高的社会关注度的同时,也应在寻求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径上,更加注重自身艺术水平的提升,以及经营管理和组织模式的逐渐正规化。
    茶馆与小剧场的博弈
    近几年,笔者曾多次深入京津等地的多家演出场所,以普通观众的身份观摩演出,并有意识地调研各演出团体的生存现状。通过比较,笔者注意到,茶馆相声与小剧场相声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区别的。
    小剧场一般多指区别于传统剧场、面积相对较小、最多容纳数百人的小型演出场所,场内不提供饮食,场馆设施较为齐全,是目前相当数量的相声团体的主要演出场地。而茶馆相声的气氛则比较休闲随意,观众席跟舞台的高度基本持平,观众可以一边看演出一边抽烟、喝茶、吃东西或聊天。在这种环境下,观演双方几乎没有距离感,但同时因为场内的空气比较浑浊,噪音较大,并不利于台上演员的表演;其次,茶馆相声的一个特点是过于随意化,比较散漫,经常生出许多与主题关联不大的内容,虽然能在现场引起一定的反响,但却有损于作品的完整性及艺术性,另外,频繁的演出场次,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 ,不利于演员整体水平的提高;再者,个别演员在表演中过于迎合某些观众的欣赏趣味,有意制造一些格调不高的所谓“包袱儿” ,无视台下观众特别是妇女少儿的心理承受力。在茶馆相声票房火爆的同时,同样不该忽视其有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予以选择性地对待和接受。
    而以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为例,这里的演出初衷并非以营利为目的,故而比较重视作品的艺术性和社会效应。但在表演形态上亦可适当借鉴茶馆相声的亲民色彩,增强观演双方的互动交流。虽然演出场所有所区别,但二者在演出形式上基本一致,观演双方在近距离交流中共同完成一段相声作品的艺术创作,正是相声表演的独特之处。特别是与削足适履的“电视相声”相比而言,小剧场相声没有了时间和题材的种种限制,符合相声创演的规律,也有助于培养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同样,观众亦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到相声的真正魅力。
    综上所述,只有好演员、好作品齐备,才是支撑相声艺术稳步发展的基础。广播、电视、网络等,仍是相声不应放弃的有利阵地,不管是有形的物理空间(如茶馆、小剧场的舞台) ,还是虚拟的网络世界,相声都应多渠道、多途径地增强与观众的联系,拓展更大的展演空间。
    原载:中国艺术报 2012年6月6日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2年6月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