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历史的误传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历史的误传
    ——摘自《再见甲午》
    
    推荐人:李怡然
    
    推荐理由: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的身后评价很复杂,《再见甲午》作者许华老师查阅大量资料,调取当时电报,在书中对这段历史做了详细的讲解。
    



    几十年来出版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甲午战争史和甲午海战史的著作,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将北洋舰队株守军港的责任推到李鸿章身上,指责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始终坚持“避战保船”的方针,严令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株守军港坐以待毙。这一指责的主要依据,是晚清文人姚锡光(山东巡抚衙门幕僚)的私家著述《东方兵事纪略》。就是这部根本就不足置信的私家著作,居然还用文学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演绎了李鸿章对丁汝昌的训斥--“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
    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在研究当时的战局,特别是作战指挥的问题时,私家著作的可信度是相对很低的,绝不应成为我们对上述问题做出结论的唯一或主要的史料依据。而诸如《清实录》、《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等官方档案和《李文忠公全书》等当事人的档案资料,则无论如何绝不应被研究者们所视而不见。这些史料恰恰是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不能不以之作为重要依据的,因为这类档案资料是当时大清王朝的军政机构进行决策和作战指挥处置的真实原始记录,无论其内容或是正确,或是错误,或是介乎二者之间,都是清朝军政当局在当时关于战争及其指挥处置行为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均非常重要并值得深入进行查考研究。
    在对上述官方档案等第一手原始资料作出详细查考之后,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当时李鸿章根本从未严令丁汝昌及其北洋舰队始终株守军港;恰恰相反,李鸿章曾多次向丁汝昌直接下达了关于北洋舰队在一定海区和一定条件下积极实施机动、寻机击敌的作战指令(以下李鸿章给丁汝昌等人的电报,均见自顾廷龙等主编《李鸿章全集•电稿》第二、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987年版)。
    从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直至9月17日黄海海战期间,李鸿章一再命令北洋舰队“出海巡游”、“相机攻敌”,对日本海军实施“迎击”、“截击”,并没有命令丁汝昌率舰队株守任何一座军港而作所谓的“避战保船”;只是在8月1日电令中有过一次“保全坚船”的指令。李鸿章在这里所说的“保全坚船”,是指北洋舰队不要轻率“浪战”,并非专是为保舰而保舰;而是要北洋舰队集中力量去袭击日军运输船队并保证己方海上运兵线的安全。这是要“保船制敌”,它与消极的“避战保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对丁汝昌及其北洋舰队的指挥情况主要是:黄海海战的次日即9月18日,李鸿章就打电报到北洋舰队返泊的旅顺口军港,指示丁汝昌:“各舰损伤处,赶紧入坞修理,防日船复扰”;22日,电令代理提督刘步蟾“妥慎代理,催船坞速修‘定’、‘镇’,余以次修理,勿得贻误军情”。随后,李鸿章向丁汝昌下达了一系列修舰出巡的电令,主要内容是:“信息日紧,即不能制敌,亦可在口外近边巡弋,使彼知我非束手待毙”;“督催修理各船早竣,以后专在北洋各要口巡击,倭犹有忌惮也”;“师船速修,择其可用者,常派出口外,靠山巡查,略张声势”;“‘定’、‘镇’二船择要修理,••••••此二船暂往来威、旅间,日运兵船必不敢深入,关系北洋全局甚大”;“‘定’、‘镇’、‘靖’、‘济’、‘平’、‘丙’六船,必须漏夜修竣,早日出海巡弋,使彼知我船尚能行驶,其运兵船或不敢放胆横行,不必与彼巡战,彼亦虑我蹑其后。现船全数伏匿,将欲何为?用兵虚虚实实,汝等当善体此意”;“鄙意出海可相机趋避,遥为牵制,彼运兵多船,当不敢深入也”;“我海军出巡威、湾、旅一带,彼或稍有避忌,勿先自馁”。
    

责任编辑|崔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