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描摹工业的色彩和声响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彭程 参加讨论
诗人商国华以其作品所具有的鲜明的题材特点,使自己成为了当今文学界的一个“异数”和“另类”、一处难以替代的景致。读他的作品,仿佛置身车间和厂房,耳畔是钢铁的轰鸣,眼前是烈焰的奔腾。他充分地感受着工业的色彩和声响,并生动地描摹这一切,让读者也获得了一份感染、感动和感悟。
    30多年在沈阳老工业区铁西区的生活,让他深深爱上这片空气中都弥漫着钢铁气息的土地,自觉自愿地成为这片土地的歌者。他的作品气魄宏大,视野宏阔,喷散着阳刚之气。他赞美劳动,赞美作为劳动者的产业工人群体,努力发掘和表现工业之美,为工业文明的成果歌唱,更寄望未来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一种强劲、绿色、健康的面貌。
    作者的多部诗集和报告文学集,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触及了工业化进程中所面对的重大课题、深层次的矛盾,并用文学的手段给予描绘和思考。如诗集《飞虹》关注老工业基地铁西区在转型改革中的阵痛,展现了铁西区成长、萧条、再度腾飞的轨迹,其荣辱兴衰的历程,折射出了时代的大变革大发展。诗集《失衡》聚焦于现代化进程中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深入思索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对于环境的责任。长篇报告诗《引擎》,让目光在一百多年的时间跨度中穿梭往返,展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工业、实现强国梦的可歌可泣的路程,具有史诗般的气魄。
    工业题材的创作,是当前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相对于乡野农村的风光民俗、市井街巷的悲欢离合,现代工业的色彩、音响、节奏、力度、速度,不但表达起来难度更大,对其意蕴的挖掘也颇费思量。但这并不是说这个领域就难以产生优秀之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艾芜的《百炼成钢》、草明的《原动力》,到改革开放之初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再到近年来肖克凡写车间的《机器》、刘庆邦写煤矿生活的若干作品,都是工业题材领域很有影响的作品。而放眼域外,二十世纪前叶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的《钢的祈祷》等诗歌,被人们熟知的前苏联作家、《金蔷薇》的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反映拓荒者们在中亚里海一带开发海底的钠硝酸盐(芒硝)、建设工业基地的小说《卡拉·布加兹》等,都是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作品,树立了这个题材领域创作的标高。
    尽管存在着不小的难度,但是工业已经并且还将继续成为当今生活中的巨大存在。展现工业的面貌和心灵,书写工业的形象史,对一个有追求的作家来说,是一项挑战性和可能性并存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商国华的创作实践具有示范和引导的价值,而他的成绩也印证了这一点:工业题材是一个尚待开掘的富矿,只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执著地追求,就一定能够有丰盈的获取。
    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在钢铁的坚硬之外,可以更多地将笔触伸向某些柔软的存在,在豪情冲天的呐喊和倾诉之外,也不妨有更为深沉的、浅唱低吟般的柔情表达。因为后者同样也是工业区及工业劳动者生活的一部分,也因为只有在对生活、情感的多方位、多声部的展示和描绘中,才有望达到对一个宏大的主题深入、准确的把握和表达。同时,在语言、句式上也应进一步打磨锤炼,适当追求高与低、宏与细、疾与徐、抑与扬的变化和交替,造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韵律感,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增加艺术的张力,产生更好的感染效果。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7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