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期待净化网络舆论氛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余音 参加讨论

    开博客遭骂,关博客还遭骂,叫人左右不是,是何道理?
    2007年6月以来,余秋雨坚持在腾讯、新浪、搜狐、凤凰等网站不断更新博客,发布自己的最新动向、刊登最新作品及其节选,点击量逾2000万。但在2009年12月下旬,他却忍痛割爱,将其在新浪、搜狐和凤凰网的博客上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评论统统清除。直接原因是网友“托尼熊”和“伪通社大院”各自在线发起的“华语世界文盲”评选活动,将余秋雨列为第一。于丹、郭敬明等作家紧随其后,乃至刚刚“开红”的作家六六也不能幸免。谈及关博缘由,余秋雨的助理金克林坦言:称“骂声太多,我们早就想关了!”
    余秋雨曾经如日中天,《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千年一叹》等散文一纸风行,大有洛阳纸贵之盛。但大红大紫之后,却要忍受连续不断、日益泛滥的大骂、恶搞。这一次,余秋雨意外成为“华语世界文盲”状元,据报载,其获奖理由是:“作品‘空追求文采没有真情实感’,典型言论‘含泪劝告’。余秋雨为南京钟山所作碑文也是其证据。”
    名山名胜请名人题写碑文,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钟山自古就是江南名山,绿树成荫,景点密布,就像一条巨龙盘卧在南京东面,素有“龙盘”美誉。余秋雨是当下文坛著名的学者型作家,书法也很秀美,请他题写碑文,也是无可厚非,并可以为钟山留下一段佳话,使游客平添一份游兴。
    《整治纪念碑碑文》写道:“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钟山风景,美则美矣,无奈龙虎际会,风雨苍黄,历尽浩劫,日渐颓芜。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新建栈道,呼集物种,辟出诸多公园,重修两大陵墓,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金陵古城,自此更可俯仰岁月,迎迓远近;中华文明,由此增一聚气之谷,读解之门。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
    对于这篇碑文,余秋雨表示:“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真的是花了心思写的。”他还在碑文后面,颇为得意地写下了自己的心情和评价:“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岂料,碑文面市,“群情”激愤,“余大尸”、“呵臀捧屁、附庸风雅”、“以大师等级看来,是极烂极烂了”、“他题写的不伦不类碑文,已经充分暴露了他二三流文人的底细,露出了那红红的屁股!”等评语,犹如秋风裹雨似的四面袭来。余秋雨难以忍受网民们的口诛笔伐,不得不“关门”躲避。
    碑文白纸黑字,奇文供欣赏;自恋溢于言表,也不必帮他隐讳。但就文论文,我认为这篇碑文还是写得情景交融,可以视作余秋雨的上乘之作,至少也不像很多人骂得那样差。诗文无达诂。文章是自己的好,从来都是文人墨客的普遍心态。文学作品,不是科研论文,也不是产品说明,只要主题鲜明不东扯西拉,结构完整不颠三倒四,言通语顺不影响阅读,再加上一些文采以增加文趣,也就可以了。如果硬要挑毛病,即使是经典文章,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像“晒太阳”、“打扫卫生”、“知了声声叫着夏天”等,是不适合用一般的语法标准评判的。就像杜甫为了描述诸葛亮庙里古柏的雄伟气势,他在《古柏行》中写道:“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而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则在《梦溪笔谈》中“较真”说:“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之病也。”他认为直径七尺的树不可能高达二千尺,比例失调,因此批评杜甫的诗有缺陷,不料却成为千古笑柄。
    如果仅仅是余秋雨身陷“骂阵”,也就算了,谁让他把自己打造成了“出头的椽子”呢?遗憾的是,谁出名谁就挨骂,名声越大挨骂越多,就有些不正常了。于丹、郭敬明、易中天,乃至季羡林、吴敬琏、厉以宁等,几乎是无一幸免,以至于文坛名人被“网民”骂成为“哑巴”, 以至于久经骂场的余秋雨也不得不“躲进小楼成一统”。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对“仇富”、“仇智”等反常现象进行过热烈讨论,文坛名人属于智者,将他们挨骂现象笼统地划进“仇智”行列,似乎也说得过去。可是,智者群体中,科学家如钱学森、袁隆平等,声望高,形象佳,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因此,为了有所区分,我认为文坛名人挨骂现象,可以称之为“砍才”:无论才子,还是才女,一经出名,便会遭到群攻,不把你骂哑巴誓不罢休,直到你无声无息、高挂“免战牌”,这些网上打手才会另寻目标,开始投入新的“战役”……最为可悲的是,谁会骂、骂得重、骂得狠,骂得毫无技术含量,就越会名声大振,受到其他网民的追捧。我认为,这种“砍才”现象,是和谐社会中的一大杂音、噪音。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推进器,其作用独特,并不能被自然科学所取代。人文科学又与自然科学不太一样,其成果先进还是落后,一般都不是一目了然的,有些学科,如文学欣赏、史学研究等,是需要相当的文学素养、历史知识才有资格参与的。不具备这些修养,见到文坛名人开口便骂,而且像红眼李逵那样,性子一起,抡起板斧,不分青红皂白地逢人就砍,那就有点意气用事、缺乏理性了。这样做,作为个人是很爽,但对于挨骂者就不太公平,对于人文科学的发展就无益处。“洪洞县里无好人”,举国上下皆饼才,这样的心理很不健康,在这样的社会舆论氛围中,怎么可能诞生“大师”、“巨匠”?周国平在《中国人缺少什么》中指出:“中国人缺少对精神价值的尊敬,从而也缺少对守护和创造了精神价值的人的尊敬,这是明显的事实。”而“巴黎先贤祠正厅里只安放了两座精美的墓,分别葬着伏尔泰和卢梭。如果不算建祠时葬在这里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些政治家和军人,进入先贤祠的必是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科学家,总统之类是没有资格的。”
    人文科学重在建设。鲁迅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这句话有些不够准确。对于有些人来说,辱骂和恐吓肯定是战斗,但决不是文明的战斗方式。以前,人们有个误解,以为“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事实证明,很多东西破坏了之后,是很难再立起来的。北京城墙被“破”掉了,何日才能立起来?鲁迅受到一些人的围攻,只得写作杂文予以论战,结果精力分散,使自己酝酿多年的长篇小说未能动笔,这一遗憾谁能弥补?
    钟山高耸,古木参天。如果有那么一群人,手持板斧,见树就砍,而且是只砍不栽,只破不立,那么,要不了多长时间,钟山也会成为乱石岗、荒山头;同样道理,匿名上网,对着文坛才子才女满口喷粪,一一放倒,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人格受辱、精神郁闷之上,那么,要不了多长时间,文坛也会万马齐喑究可哀。如是,于人于己于社会进步又有什么好处呢?
    网络是个好东西,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胡说八道;匿名上网发表见解,是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就看自己的德行了。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8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