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渐渐向内的嬗变——张鸿散文印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习习 参加讨论

    近日读到张鸿的两本散文集,一本是《指尖上的复调》(后文简称《复调》),一本是《香巴拉的背影》(后文简称《背影》)。《复调》收集了她自上世纪80年代到2005年写就的十几万文字;《背影》是她后来的一本旅行文字。
    阅读朋友的书,与我而言,常有两种愉悦,一种是游弋在文字中的愉悦,一种是俯瞰在文字之上探究写作者的愉悦。有时,后一种愉悦甚而超乎前者,当然,前提是对作者的线性关注。这种关注有时会带来窥探昆虫羽化时的那般快感。
    在张鸿的文字里,无论《复调》还是《背影》,都散发着率性、真诚、良善、宽容和多情。作为一种最能体现心性的文体,读文如读人。读张鸿的两本书,她的上述性情伴着她的种种样子一直在我的眼前晃动着。从她最初的文字到现今,看得出,她的这些优质品性始终未变,而且更丰厚起来了。
    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她的这两本不同时期的书,鲜明地体现着她文字的嬗变。《复调》是明亮的、纯真的,叫人想到一个女人的少女时代、青年时代,有青嫩春草的气息。“(我)把虎螺放在同学的耳边。‘真的,哗、哗,像海浪的声音。’”(《大海的回忆》),那是她女孩子时候的样子;她这样写“黑与紫”:“黑色的风行将经久不衰,紫色呢?贵在把握。”(《黑与紫》),这样斩钉截铁的句式,也有着一种年轻的可爱。在《复调》后记中,她写道:“求求你,表扬我吧”,这句话几乎是她二十多年里精神励志的坐标,不断地努力,仿佛就为着亲人的一句肯定。她写就了这样一本书,理应得到肯定。一个十六岁就离家当兵的女孩子,她在《复调》中呈现着她的人生和她对人生认真的感悟,应该得到奖赏。
    我深记一位外国女诗人的这句诗:当我回来时,我的歌声已经改变。经历了一些沧桑,女诗人这句话有时会叫人落泪。
    当我读张鸿的《背影》时,我会不断想起这句话来。我想,很多时候,时间的长度说明不了什么,有时候,对于一个女人,内心的成长或许只在很短的时间。
    与《复调》比,《背影》里的文字,蕴含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背影》里,我开始看到了气象,与女作家而言的可贵的气象:一种大气和开阔。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张鸿文字里暗暗发生着的“向内的嬗变”。
    《背影》是一本游记。很多人都迷恋着旅行,如张鸿所说,它不但能让人回到儿时好奇纯真的状态,而且让日常轻易滑过的时间放慢速度,加大密度。行旅所完成的不单是对一个地方的认识,更是人精神上的跋涉和成长。少年从军,走过很多地方的张鸿,现在以“行者”自称,我断定“行走”给予过和正给予着她丰厚的精神养料和重大的生活意义。在这本书里,在厚重的云南行走中,我发现她像一个做了充分准备的收割者,让筐子里只装空气,以便每次都能背来满满一筐果实。对每一个地方,她怀着干净得近乎朝圣的心情,然后,充满感动地去收获去承载。她在行走中发现着行走的隐秘和快乐,找到自己的渴望所在,并与它们心领神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人面对大美的失语和无言,在《独龙江,那一刻我无语》一文中,我看到了张鸿这样的表达:
    面对大山、天空、美景,想些什么才能对得住她们?我想了许多尘世间的东西,但我想到了灵魂,因为在尘世中灵魂无处寄托。
    此时的我,正越来越靠近一个轴,一个旋转着的轴。
    看着惊涛骇浪的独龙江,她像一个孩子一样泣不成声。她看到了从未看到的什么?她有了怎样的难以言说的言说?
    《背影》中,精神里的声音蓬勃了起来。从观察外在世界,到探究内心的隐秘,一种可贵的向内的嬗变在她的文字里明晰地呈现着。先前,她谈论行走(那种宽大意义上的“行走”),现在她和行走谈话。她的话语越来越重,越来越简约了,而且渐渐向着刀刃靠近,有了锋利。这是我最喜欢的。
    “ 一个有使命感的行者,他重视的是自己的成就和心灵感受,而这所得必以一种精神为代价的,那就是‘殉道’”。她这样评价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那个在神奇的玉龙雪山脚下租住27年的外国居民。这里面有她对行旅的切身理解。
    良善、诚实、深厚的情谊,依然一以贯之地在《背影》一书中流淌。她写了很多在云南见到的人:梦想成为一名土司的雷平阳、陌生的文面奶奶、那路山的最后一位女土司、克琳、克兰、扎西、木梭…… 文字里都有深厚的爱、忆念和感激——这是一个多情者独享的财富。
    而且,《背影》的表达愈加纯熟:
    然而,当我看到夕阳下的双龙桥时,它在田野和乡村的夹杂中,安然寂立,有亘古的巍然……(《建设的建,风水的水》)
    ——文字剔除了庞杂和多余,有了更多的言外之意。
    《背影》描画的华美斑斓的云南风情:绮丽的风光,浓郁的民族风味,幽秘的藏传佛教气息,也深深叫人向往。
    金子多的古镇里,老街拥挤而狭窄,坡坡坎坎的街道上铺着些狗头石。一条街转七八个拐弯上十几个坎儿是常事,走到窄处,有的地方竟只能容一人独行,街道不分东西南北长短大小,只是顺着房屋拐,沿着建筑与建筑之间留下的空隙延伸,走在迷宫似的街道上找不着出口,想来,贪图金子的盗匪到了这里只怕也是要迷路的。(《迤萨:大山深处的欧式小镇》)
    ——读这样的文字,是叫人妒嫉的,这个在路上的女人,她享用着这样的神奇,她是多么幸福!
    从《复调》到《背影》,对张鸿来说,时间拉近了,但她的目光变得辽远了。
    现在,从张鸿的文字里,我窥探出,她已张开了翅膀,要向更高处飞行。她在《背影》一书的最后说到:那一刻,松赞林寺,我转动所有的转经筒,是想触摸神的指尖……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