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丝绸飘逝中的家园记忆与生活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徐肖楠 参加讨论

    吴国霖的《丝都寻梦》和《丝绸大亨》主要从中国丝绸变迁与南方地域文化的双重视角切入中国近代生活,展开一种全景式的南国丝都生活风貌,成为近代中国的某种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生活记忆和精神记忆的融合表现。这两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记忆,但小说比历史更加人性化,它们关于丝绸的主题有一种人格化的特点,以蚕养农、以蚕养工、以蚕养商最终都回到以蚕养人的核心,在这样的生活中形成一种人格品质,人物的人格、小说的主题精神和作者的风格都与这种人格化达成了一致。
    小说中的家园情景特别具有记忆价值和象征意味。小说中的历史独特性,是由小说中的家园生活呈现出来的,小说中的丝绸业发展始终与中国古老的生活情景交织在一起,这种古老生活的保留与变迁形成了那个时代生活的独特性。这样的生活的独特性,在于它独特的家园生活情景和品质。它保持了浓厚的由古老生活传统延续而来的家园生活情景,不论地域风情还是地貌情景,不论社会礼俗还是人际交往。而这种家园生活又处于中国近代历史末期,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它既有现代文明因素,又有古典文明因素,因此,它既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古典文明,又不同于高速发展的当代文明,正因为这样,这种家园情景就更加具有记忆价值和象征意味。
    小说的另一特点是让人们回顾和记住与丝绸相关的某种本土文化。全球文化的日趋一致,使人们不觉消磨了各种文化的差异和不同,一方面让一些人坦然忘记本土文化,一方面造成了另一些人对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消逝的担心,这就使如何回到本土文化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问题。小说重新为我们找回了一种对中国南方地域文化的回忆,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正在努力找到一条回家的路,一条回到本土的家园文化的路。
    小说的文化丰富性的重要源泉之一,就在于中西文明的相遇,小说中的文化特点恰好是既保存本土文化又融合西方文化,呈现了在两者之间生成的新的文化情景。小说中的人物常常主动接受和融合西方技术与文化,产生了有中国本土意识的丝绸文化,并影响到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这使他们的生活走向开放和广阔的空间。
    《丝绸大亨》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中国丝绸近代工商业发展史,形象生动在不同于历史文献的事件性、资料性和数字性描述,而是与历史过程中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小说本身是一个不断恢复完整生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还原历史的过程,小说不但将正在遗忘的历史过程加以阻止,而且将已经遗忘的挖掘出来,使生命有更加丰富的层次,使人类有更加完善的形象,使生活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而能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的历史时刻,往往是因为那个时刻的文化最有魅力。
    《丝绸大亨》的虚构叙事意义不在于单纯的故事和历史传奇叙述,而是在于开阔历史背景、南方文化风情、民族奋斗精神、日常生活情趣中的叙事追求,它与中国近代开始的现代化、日常化、市场化、生命过程、地方文化、民间风情都有一定联系,也都有一定描述,富有历史变化、民间生活和地方文化的感受。小说中整个丝绸业的发展都与地方文化和历史特征结合,明确呈现出:没有中国近代史就没有这样的丝绸业,没有南方地域文化也没有这样的丝绸业。这样的丝绸业发展过程流动着地方交往方式、社会礼俗,后续的《丝绸大亨》与此前的《丝都寻梦》相比,更加注意了叙事的丰富性,更加广阔地展开了生活画面,以《清明上河图》那样的方式和感觉描写了城乡村镇、坊间街市、农工商官等各种情景和各色人等,故事中解决丝业问题以及个人生活都交织着南方市井乡镇的生活特色。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2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