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茶道青红》,看似《白银谷》的继续,其实有很大的不同。艺术上,作家提供给我们的新东西不多,主要在思想上,在对生活的认识和阐释上。 作者有一篇理论色彩浓厚的 《自序》,说:“本部小说要说的,就是十八世纪我国先人做对俄贸易的故事。本故事,即便以今天的视野观之,也堪称奇迹。所以笔者才不烦发掘之难,将其演绎出来,聊供诸君观赏。”读这部小说,你会感到,作者像坐在书斋里的一位学者,一边用放大镜看着地图,一边从尘封的故纸堆中搜寻可用的资料。这是一部学者写的小说,它的真实性,它所寄托的思想的深沉,都来自这里。 那是一个什么时代呢?就俄国说,它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但其特殊性又十分突出,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即是根据俄国农村公社总结出来的。俄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不像中国农民“自由”,因为它实行的是农奴制,农民完全农奴化。俄国农奴的生活,在果戈里等伟大作家的笔下有生动的描写,中国读者是熟悉的。作者所描写的这一时期,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书中写到的女人掌权,即指此而言。在中国,明代是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和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主要表现在市民阶层的形成和以郑和七次下西洋为标志的对外贸易。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有了变化。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李贽的思想适应了新兴资本主义的要求。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社会发展缓慢,一直到本书所写乾隆后期,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主义阶段,李贽的思想也未被后人发展。像晋商所搞的这些“国际贸易”,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却不受到重视,其意义也从未被人意识到。《茶道青红》的背景就是这样。 这部小说最主要的特点,是它取了历史的视角。它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被历史湮没的一个角落,截取了晋商对俄茶叶贸易的一个纵断面,把它作为“个案”,表现人们在遭遇“闭市”风波的特殊情况下的挣扎、退避和一些人搞的非法活动。作品告诉我们,闭关自守是不行的,只有实行开放,只有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贸易,才能搞活经济,从而使国家走向强盛。小说以太谷康乃懋一家为描写中心。康乃懋本应是小说的第一号人物,但他不幸在俄国期间遭遇“闭市”风波,滞留异邦,不得不离开舞台的中心,而由他的夫人、明末清初祁县名士戴廷縂的孙女、“一向喜爱宋词”的戴静仪,接过了指引康家两个字号这艘大船的舵手之职。由于她的地位的特殊,同时由于她有卓异的才能、胆识和文化背景,使原本兄弟怡怡的这个晋商大家族,在今后的路子应该怎么走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之外,无端生出许多矛盾,一些矛盾甚至达到相当尖锐的程度。 作品中的主要矛盾,围绕着在极其困难的局面下要不要“改制”、如何“改制”而展开。作品中的人物,分为两个阵营。东院一家坚持“祖宗之法”,他们视“改制”为离经叛道,是对祖宗的不孝。康乃懋优柔寡断,他倾向于维持现状,更多的出于感情因素,而不是从道理上考虑,这样的人是不适合主宰现代企业的。戴夫人和儿子康仝霖主张“改制”,几位经理是他们的积极支持者,构成“改制”大业的强大社会基础。戴夫人的祁县娘家已经有过“改制”的实验,她敢于做出改制——即使是临时的也好——的决定,乃是有实践经验做根据的。戴夫人“改制”的核心,是把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经营权)分开,即企业归东家所有,东家不管企业的营运,企业如何营运,主要由经理等管理人员负责。有趣的是,发生在二百多年前康家的这一场“改制”与“反改制”斗争,到二十世纪,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潮流。这是社会分工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新形式,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些没有资本,但有头脑、有经验和有能力的人,靠着聪明才智成为推动企业、提高企业生产力的主要力量。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管理者”阶层,这个阶层是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工业领域所进行的改革,归结起来,也就是把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开。事实证明,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它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戴夫人“改制”之后,其他商家纷纷效仿,说明这是大势所趋。最后一章写“复旧已难”,说明改革潮流不可阻挡。就这点说,书中所写戴夫人和儿子在二百年前所搞的“改制”,很具有“前瞻性”和现代性。也因此,在这本小说里,历史视角、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三者,很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原载:《太原晚报》200-09-09 原载:《太原晚报》200-09-0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