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能耐着性子读完三五十万字长篇小说的人,不是时间有闲就是小说好看。魏玉明所写的长达1888页大32开本、按版式计算13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同龄子》我就感到挺好看的。我特别为作者的构思所感动;一个与共和国一同诞生的孩子,他50余年的人生际遇,紧紧地与共和国的每一次重大变故关联而未能置身事外。应该说这是一个恢宏的小说构思,恢宏到中共开国以后的每一重大事件,都在小说中有清晰的痕迹。共和国开国50多年来,从时序上看也就是三大段:文革前17年;文革10年;改革开放20多年。但这三大段时间里,共和国发生了接收和建立政权、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农村互助组到高级社直至人民公社、反右派、反右倾、三年自然灾害、四清、文革、五七干校、知青上山下乡、革委会、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撤社复乡镇、取消票证、独资合资民营……这一系列概念,凡老三届的人莫不能耳熟能详。 老三届人是1966届、1967届、1968届高中和初中共六届应届毕业生,他们是与共和国同步、同生死共命运的一代人,因此饱受了共和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直接戕害:生理上的饥饿、政治上的株连、丧失正当的高等教育权利等,但老三届人最终没有丧失对共和国的信念和忠诚,也许这正是作者魏玉明的构思题旨所在。我从小说中可以深切感到作者就是老三届人,至于是不是1949年10月1日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1946—1953年出生并读到初中和高中的人们与共和国同一频率,共和国打一喷嚏他们就感冒才是最重要的。作品中的主人公祝新华的人生遭遇,就是共和国连续打喷嚏他就连续感冒的史证。但是,我们必须确认共和国打的喷嚏并不都是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如祝新华能自由择业当老板。所以,我为作者这一构思所感动。老三届中产生了一大批著名写家,但还没有一位作家像魏玉明这样完整的构思并表现一代人与一个政权的丝丝入扣、血脉相连的作品问世,而名不见经传的魏玉明做到了。 从《同龄子》中,我也感到作者是叙述故事的能手,尤其是第一部相对叙述的更好一些,读得人喘不过气来,是非常完整的一部长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步步丛生,读起来没有任何磕磕绊绊的感觉。作品在人物的刻划上,是浮雕式的银钩铁划。这种写法的长处是人物有棱有角,比较清晰鲜明,但短处是不耐琢磨,艺术感染力相对比较弱。可以说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浓笔重墨,还是晴蜓点水,个个都是有棱有角的鲜明人物,从祝万成到祝家俊,从姜明到李奇,从赵媛到李雪……莫不如此。然而,仅靠人物形象鲜明是不够的,人物行为的逻辑力量也是很重要的。比如韩月竹择偶的宁缺毋滥、追求完美的做法、祝新华经商并且成功、袁结草被害让赵媛接替她的位置、祝新华与方佳怡大洋彼岸分居……等等的理由都不够充分(当然,对这位初出茅庐的新人不能求全责备,但我觉得这也是对他的爱护)。这就是浮雕式刻划的缺陷。由此让我产生些许遗憾,这部本可以成为共和国形象史的精品,却因此而稍有欠缺。但我承认能达到一部好看的小说水准,在当前的小说创作态势下已经非常非常难能可贵了。一部精品长篇小说,不仅构思好、情节设置好、人物刻划好,而且细节表现更要独到,能将这四者水乳交融地糅合得无缝无隙,在时下的作家中凤毛麟角。我认为《同龄子》还有很大的修改空间,还有修改后重新出版的价值,更有作者再深入琢磨使之成为精品乃至经典的可能。我记得文革前17年,我国出版长篇小说360多部,现在看来堪称经典的有30几部,等于总出版量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每出版10部作品就有一部是经典作品。而进入21世纪,我国每年出版长篇小说1000余部,但现在就可以断定目前的长篇小说没有哪一部能够成为经典作品。我认为作家魏玉明先生完全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因为《同龄子》的框架和基础很厚重,基本元素都有发酵的空间,包括叙述方式也要革新,非这样《同龄子》方能成为传世佳作。(作者系《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0年05月14日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0年05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