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四川汶川大地震过去两周年了。从那个中国人民极为震惊悲恸的时刻,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投入救灾,再到灾后全力以赴对口援建,其间多少事情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多少人不畏艰险、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这些让人深深感动的人和事,将激励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穿越灾难,迎来荣光。地震灾区的一片片废墟,已经完全改变模样。在川甘“四县一区”,一栋栋农村城镇新居、一所所新学校新医院、一道道通畅的公路、一条条具有民族风格的街道、一座座精心打造的新城,让这片土地焕然一新,重现繁荣景象。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重大决策,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与当地干部群众科学统筹、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结果。 两年来,广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做好对口援建工作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扎实推进。援建工作组不分昼夜,不分休息日,以“白+黑”、“5+2”的拼命精神努力工作,保证了各项援建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工。援建工作者充分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广东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创造精神,不畏艰险、坚守一线、连续奋战,战胜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舍小家为大家,与汶川和陇南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开拓奉献,不辱使命,取得了重大成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得到灾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2009年8月和12月,广东省将援建汶川的16所学校和“十大民生工程”分别交付使用。目前,广东省对口援建川甘“四县一区”的各项工作继续顺利推进,预计今年9月可全面完成。 通过两年来的艰苦实践,广东省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援建之路: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援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特别是映秀镇的总体规划,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按照建设“灾后重建的示范区”和“抗震减灾建筑博物馆”的要求,组织六十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就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设计、抗震防灾减灾等建言献策,用了将近七个月的时间进行总体规划编制和设计。二是坚持民生优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对口援建工作中,民生项目投资达65.7亿元,约占援建资金总量的80%。三是坚持速度和质量同步。坚持把建设精品工程作为援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不仅在设计和施工中严格执行国家最新的抗震规范标准,而且采用了多项创新工艺,确保了工程建设“又好又快”。我省援建汶川的中小学,建设标准和质量、设施设备都超过了本省的学校,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四是坚持“输血”又“造血”。通过建设援建工程,力促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建设了“广东—汶川工业园”,成为当地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较好地培育、增强了灾区的自我“造血”功能。 《感动——广东人民支援汶川、陇南地震灾区纪实》是一部广东省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灾、对口援建的大型报告文学。上卷全面记述了中央领导、广东省领导第一时间指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的过程,再现了我省公安特警、消防、边防部队和医疗队赶赴灾区救灾,港澳台及海外同胞共赴国难的动人事迹。下卷重点描绘了广东省13个地级以上市对口援建汶川13个乡镇的历程,展现了援建人员从进入灾区的艰苦到援建工作一步步展开的奋斗精神。它记录了一个个普通人不平凡的事迹,表现了广东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胞情谊与大爱精神,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给读者留下了抗震救灾、对口援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是一部十分生动感人的历史教科书。《感动》也是广东作家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敢为天下先的又一次实践。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作家对于时代、对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我相信,《感动》的出版发行一定能激励广东省人民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广东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宏伟进程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作者系广东省省长,本文是作者为《感动——广东人民支援汶川、陇南地震灾区纪实》所作序言) 原载:《文艺报》2010年08月09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8月0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