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能不去湘南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罗成琰 参加讨论

    日前,祖烜兄打来电话,说刚完成一本《湘南半月记》,想请我写个序。我有点诧异“:为何叫我写?”他回答“:我们相知多年,况且你又是湘南人。”这两条理由非常实在且有力,难以推辞拒绝。我几乎是未经思考便答应了下来。
    但很快我就后悔了。我突然发现自己对湘南几乎一无所知。我出生和生长在衡阳市区,模式化的城市生活和孩提时代所处的政治化的文化氛围,使我对湘南的区域特征和历史文化十分陌生。而离开家乡多年,对湘南的现实和变化又知之甚少。我有何资格来对祖烜兄关于湘南的新作说三道四呢?
      君子一诺重千斤。我只好仔细翻阅祖烜兄送来的书稿和查阅有关衡阳、永州、郴州的资料。为了进一步了解该书的写作背景和写作过程,我又约祖烜兄在一个茶座面谈了一次。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诺大的茶座只有我们两人。一张圆桌,两杯清茶,茶座难得的静谧,正适合朋友间的深度晤谈。当时,祖烜兄刚从湘南回来不久,身上仿佛还带着湘南的尘土和气息,思绪似乎还沉浸在湘南那片神奇而美丽的热土。他谈湘南的历史、文化、地理、经济,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使我这个湘南人自愧不如,汗颜不已。他谈在湘南为时半个月考察的感受,谈湘南的社会发展和现实变化,流露出强烈的为振兴大湘南鼓与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被祖烜兄深深地打动了。同时,也引起了我对湘南文化的兴趣和思索。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曾参与策划和编辑过一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对区域文化有过一些涉猎和研究。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以及诸多人文因素的殊异,常常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质态的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湖湘文化等。钱基博先生曾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中很精当地论述过湖湘文化特质与湖南地理环境的关系:“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 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含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历己,以开一代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   在研究区域文化的过程中,我又深深感到要厘定一种区域文化的特质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各地区文化的趋于统一是一种必然走向。加之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文化渗透也时常发生,因而一些文化特征往往为不同的区域文化所共有,各区域文化的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要完全分辨清楚哪些文化特征是某区域所独有,抑或是不同区域所共有,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恐怕主要是探讨一些文化特征或文化因子在不同区域的不同组合与独特构成,尤其要注重辨析不同区域中看似相同的单个文化因子之间的微妙差异。我想,湖湘文化固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又的确拥有着自己所独具的表现形式,拥有着与其他区域文化不同的内在特质和外在风貌。同样,湘南文化也是湖湘文化的一部分,但无疑它也具有不同于湘东、湘西、湘北、湘中这些区域的文化特征。关于湖湘文化人们已经说了许多,还有许多要说,但关于湖南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人们却说得甚少。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祖烜兄才发出了“湘南的地域和行政概念有何权威的说法和依据”的疑问,才对湘南文化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和解读,并作出了“英雄湘南”“文化湘南”“经济湘南”“山水湘南”等诸多自成一体、耐人寻味的价值判断。不过,我更感兴趣也更欣赏的是他所下的另一个判断:湘南是湖南历史地理和精神文化的源头之一。
    事实的确如此。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它从广西经湘南贯穿湖南全境,孕育并养育了几千年的湖南文明,湖南最发达的几个城市都依偎在它的身旁。南岳衡山、九嶷山等也是湘南文明的发祥地和聚集地,历史传说中的舜帝、祝融、大禹等都在湘南留下了痕迹。湘南又堪称物华天宝之地。土地肥沃,矿产丰饶,森林茂密,且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中原通向华南沿海的“咽喉”,也是湖南改革开放的南大门。
    湘南更有着丰厚的人文资源。道县的周敦颐,衡阳的王夫之,都是古代杰出的儒学大师和思想家,他们不仅为湖湘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历代先哲文豪如司马迁、李白、杜甫、王昌龄、怀素等都曾在湘南大地上游历或生活,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佳作。在当代文坛,一些著名作家如叶蔚林、古华、唐浩明等也是从湘南大地走出,续写着湘南文化的辉煌。岳麓书院有一副王闿运撰的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副对联写出了湖南人的豪迈气魄,也道出了湘南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近年,为了呼应国家“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湖南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了对湘南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并把湘南视为湖南新的经济增长极。这对于湘南来说不啻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省委宣传部组织了气势恢宏的“走进大湘南”战役报道,试图全方位地展示湘南地区。于是,这便有了祖烜兄的湘南半月行和他的《湘南半月记》。
    祖烜兄的湘南半月行,一是进行湘南地区农村文化调研,二是为“走进大湘南”战役报道作前期考察。《湘南半月记》一书便真实而迅捷地记录了祖烜兄在湘南半个月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他对湘南地区文化背景、湘南地区农村文化现状以及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均做了深入调查和认真思考。大量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一些建议和思考启人心扉。为“走进大湘南”作的策划,思想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很强。他对湘南历史文化与现实变迁的宏观观照和思考视野开阔,大气磅礴,新见迭出。更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湘南的热爱和赞美“,湘南好,风景正嫣然。日出衡岳红似火,潇水东江碧如蓝,能不去湘南”,祖烜兄对湘南的感情似乎已远远超过我这个不称职的湘南人。《湘南半月记》一书篇幅不长,但分量不轻。虽是急就章,但决非草率、应景之作,而是融宣传工作者的睿智、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和诗人的激情于一体。
    我写这篇序言的时候“,走进大湘南”战役报道正在湖南各个媒体如地毯似轰炸般展开。作为一个湘南人,我还从来没有如此为大湘南的崛起和发展而感到骄傲,还从来没有如此为自己是一个湘南人而感到自豪。感谢省委、省政府为振兴大湘南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感谢记者们为宣传大湘南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当然也包括祖烜兄的湘南半月行和他的《湘南半月记》。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4期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