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内容为王”的特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内容上的引导。当下文化市场呈现出一种价值混乱的芜杂现象,以本山传媒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机构风头强劲,以网络春晚为代表的草根文化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眼球,它们在其特定的界域内有其价值,但不能侵蚀、遮蔽主流文化的价值引导和发展方向,主流媒体不能在此方面扰乱视听助长文化价值混乱现象的蔓延! 文化的多元格局更要凸显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而不是使其边缘化。当前很多文艺创作在市场化过程中偏离艺术发展的“正道”或丧失艺术特色,或为了迎合世俗而降低自身素朴或原生态的文化品位。一些国产商业大片中的价值取向值得商榷,虽然有些影片票房不错,商业运作很成功,但却与主流文化价值观背离,甚至有意扭曲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空洞乏味,价值诉求模糊混乱,只能靠外在的高投入、大制作、夸张的表演来赢得票房。其中有些文化产品营造的是“东方情调”和被凝视的“他者”形象,这样的产品即使“走出去”也很难扩大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力。 伴随经济实力的提升,在展示、传播和输出通道越来越多的语境下,对文化产品的内容要求越来越高,合格的文化产品必须在内容上尊重历史真实、贴近现实,具有鲜活的艺术性和审美情趣,唯此才会起到鼓舞人、影响人的作用,才会在娱乐中有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以此衡量各地重视和扶持的动漫产业,仅从内容譬如人物形象塑造上就颇值得忧虑。大量国产动画片,人物模式化严重,低水平重复,内容胡编乱造,崇尚恶搞、颠覆经典,这种劣质产品如何实现文化积累和有效传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高收视率、高收益和好口碑的统一显得尤为珍贵。据调查,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韩占60%,欧美占29%,我国原创作品仅占11%,不仅在国内市场“战略性短缺”下缺乏竞争力,在国际市场更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我国青少年中的“哈韩”、“哈日”、“崇美”一族的形成,无不与在消费文化产品时为蕴涵其中的价值观所俘获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提升民族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必须在内容上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相对外来文化产品的“入侵”,我们“走出去”进入海外主流文化市场的不多。虽然近年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互办文化年活动很多,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海外主流市场占有率依然很低。某些走出去的文化产品在内容上都讲不好一个生动的故事、价值诉求模糊,何来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作为竞争主体缺乏强烈的国家意识,在传播中缺乏国家形象的考量和内容上的提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多为硬件或者贴牌生产——我们的原材料和资源、国外的品牌,这样的产品对国外的大众消费有多少影响力?相比西方的演艺、电影、音乐、网络游戏、新闻资讯等文化产品,中国还缺乏享誉全球的文化品牌。事实上,随着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的提升,和负责任大国地位的被认可,会有更多中国题材、中国故事的文化产品出现。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在量的基础上提升质,在量、质的基础上谈中国品牌的创造。 就内容而言,在提高文化影响力方面,一是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为吸引眼球去迎合低级趣味,而是注重文化底蕴的开发和价值的引导,鼓励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化发展中逐渐建构中国文化产品的价值体系和明晰主流文化的价值诉求,譬如,中国的影视导演不应该以是否“进军好莱坞”作为价值标准,而是要形成本土价值标准与之竞争和博弈;三是加强文化产品内容创新,不能停留在对国外产品的片面模仿上,而是提高文化内容的普适性和可接受性,以后发优势借助高科技力量弘扬民族内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产品的趣味中融入民族的文化理想和国家形象的建构。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文史部)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0-19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0-1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