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十二条作为一个隐喻而存在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周思明 参加讨论

    吴君《十二条》《中国作家》2010年第12期
    鲁迅是解剖“国民性”的高手,他用如椽巨笔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人性的本质,使人们看后痛快淋漓之余,又能有所感悟。读吴君的短篇小说《十二条》,让我想起鲁迅笔下的阿Q、闰土、祥林嫂等寄托国民性批判的人物形象。吴君的小说,精于结构,更有载道之野心。没有止于对底层生活做简单的描绘,而是直面问题而去。小说疾徐有致,如同一枚沾了汗和血的绣花针头,绽放出一朵朵野地玫瑰;豪放犀利,匕首般划开温情脉脉生活面纱,直抵复杂的人物内心,同时带有作家的悲悯情怀与人性温度,读来有一种“理解之同情”的审美共鸣。骨子里、血脉中她继承了鲁迅传统,从近年她创作的系列深圳小说来看,致力于新国民性的批判是她逐渐趋于自觉的文学追求。
    小说《十二条》虽为短篇,但故事之生动、悬念之巧妙、个性之鲜明、思想之深刻、审丑之有力,形成了一股“合力”,指向一个微妙的文学境界和更深的写作刻度。巨大的爆发力是当下许多小说所不能企及的。小说中,曹丹丹是个有头脑、有立场的中学老师,她对爱情、房子、居住环境等精神与物质元素,都有自己的理解与把握。虽然,她也像其他女性一样,渴求人生的基本要素。她有个愿望,就是能到北京住上一段时间。不是简单走走,而是像北京人那样,晨看日出,晚观日落,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饿的时候,能吃一个街边买回来的煎饼果子和一杯豆桨。当然住的地方要在北京十二条或它的周边。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愿望,其原因是因为,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深圳,她的内心失去了平衡——除了骗子嘴里,她没有得到过一次真正的求婚,她渴望用一段久远的记忆麻醉自己。然而,随着江艳萍的先行一步,便也清晰了她的理想遭际和她们心无所寄的共同结局。
    《十二条》,走的是“欲抑先扬”路线。小说起始,不断渲染朋友江艳萍的“优雅”表演:画家、培训师以及令人鼓舞的高尚生活。待到故事结尾,透过饭局上结识的“居士”之口获悉,“哪有什么别墅,从工厂出来,她差不多住到街上去了,父亲生病花光了她的钱,还欠了一大笔债。她借遍熟人和他们的朋友,不好意思再开口。去北京也是为了躲这边的债。靠朋友接济,在北京住了几个月,作为女人她早就做那种事了。毕竟年纪太大,没有条件,多数客人都是吃饭时认识的”。包括所谓“居士”也是“客人”之一。
    从深圳到北京,最后,江艳萍带着疲惫的身躯和身孕,回到起点——故乡,她从小就拼命逃离的地方。人生的凄凉岂是谎言可以粉饰的。小说写出理想的幻灭和现实的在劫难逃。
    十二条是北京的一条街。作为梦想,它横亘在每个移民的内心深处,没有前途也看不见归途,在精神的游走中,终成一片虚无。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02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0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