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系”,人们会立刻想起赵家璧。正是这位不满30岁的出版家、作家、翻译家,在1935年,首倡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蔡元培称赞赵家璧以“大系”形式对“五四”以来第一个十年的中国文学先做了一个总检查的编选方法,“使吾人有以鉴既往而策将来”。也因此,赵家璧赢得学术界尊敬,尊其为新文化运动后,“真正有创造性的第一代编辑”。 赵家璧说:“书比人长寿”,确实如此。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撰者多已谢世,“大系”体例却延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文学走过漫长路程,在各个文学门类,都有大批作家出现,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作家群,他们也留下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各类文学作品。经过5年的艰苦不懈的努力,冯毓云、罗振亚教授带领他们的团队整理出850万字的“大系”,堪称龙江当代文学大全。“大系”是一群勇敢人的齐心合力的共同创造,我特别钦佩这种精神。 支撑他们填补空白的动力,在于扎实的学术功力,还有良好的学风。可喜的是这支团队,远离浮躁,坚持坐冷板凳,下笨功夫,认认真真地大量阅读,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按既定的学术规范研究工作,做扎实有价值的学问。这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对学问的虔诚态度,博大的胸襟,不矜己长,不攻人短,不存门户之见,潜心学问,经纬百家,洞烛幽微,收获850万字成果,做出“功在当代,泽及后世”的事业。 丰富资料,嘉惠士林。《龙江当代文学大系》提供给我们一个丰富充实的资料宝库,这就是“大系”的丰富资料性。“大系”涵盖所有文学门类,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民间文学、翻译文学、曲艺戏曲、理论与批评各个领域,共分11卷,13册。种类齐全,内容丰富。 “大系”容纳大量文学资料,不仅有作家的重要作品,还有“存目”,以备继续查找,加上作者简介,全面展示龙江作家群体面貌,值得赞赏。 “大系”是一项基础性的文学工程,在龙江现代文学学科史上,绝无仅有。它的出版,将会为黑龙江省各个领域文学的分类深化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基础资料。它为当代人了解黑龙江当代文学,提供畅通的桥梁,它为研究者提供一条便捷之路。 “大系”又是写作黑龙江当代文学史的重要前期准备。“大系”还对黑龙江文化史、社会史,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都有参考价值。“大系”的出版,对文学爱好者而言,也是走进龙江文学殿堂的桥梁。 尊重历史,求其全备,《龙江当代文学大系》是一个宏大文化建设工程。把握半个世纪文学历程,全景式呈现黑龙江省文学风貌,并非轻而易举,这是文学发展道路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文革”,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黑龙江和全国一样,遭受前所未有的创伤。一批作家如乌·白辛、金剑被迫害致死,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悲哀!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个阶段的龙江文学,“大系”尊重历史,保存真实而完整的资料,未“以言废人”,也未“以文废人”,体现编辑的包容性。审慎处理“文革”作品,对全面呈现历史当然是必要的,这是一种历史的高远境界。以历史文献的眼光进行编选,尽量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尊重文学史上的评价,才有这样的宽容和大度。 高屋建瓴,论说精微。《龙江当代文学大系》特别引起人们兴趣的是“大系”总序,冯毓云、罗振亚为“大系”撰写的洋洋洒洒万余言的导言及各分卷导言。这些导言,勾勒出半个世纪龙江文学发展轮廓,宏观描述发展大势,历史走向,辉煌成就,缺点与不足及未来建议。 这些文章的作者们,高屋建瓴,站在时代的高度,纵论龙江文学的历史与现实,精当的分析,确切的评价,令人耳目一新。 “大系”对龙江文学的积极评价,给予了读者文学的自信。冯、罗文中特别指出,黑龙江不是“文学的边缘”,“龙江很早即和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并且还几度出现过繁荣的文学时代”。“进入新时期以后”,“更进入了最为辉煌的历史阶段”,“形成姚黄魏紫、千花竞妍的创作格局”。在论列文学特征时,强调“注意地域维度同时注意时代维度,实现了地域观念与当代意识的和谐统一”,“以现实主义美学风格为主的同时又不乏新鲜艺术气息、传统与现代平衡的文学格局”。“一方面以阳刚为主体风格,一方面又出现了多元的个人艺术风貌,二者‘和平共处’并行不悖”。由此得出结论:把龙江文学置于全国文学版图上加以考察,“实际上在扮演着不可小看的重要角色。它通过一方水土风俗民情的展示,扩大了文学作品中文化的疆土,丰富了中华文学的肌体和绚烂美感,开拓出(了)读者多样化的期待视野”。况且“它以阳刚风格的标举与撩拨,曾经同西部文学一道使文坛雄性勃发,尽得风流,产生过力的强烈震撼”。 分卷导言,也尽力全面论述各自领域的概貌,文学成就及其特色。这类论述,对研究龙江文学非常有参照价值。编纂者大多为从事龙江文学艺术的教学和研究者,对龙江文学艺术知之甚多,“大系”对文学现象的描述与勾勒,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人文理解,对流派与思潮的历史审视与公正的判断,对地域文化的精确了解成就了这套“大系”。尽管读者对《龙江当代文学大系》各类导言,也会有不同意见,这是可以理解的。多元时代,争论难免。 编选者们以军团式作战,50多人,历时5年,完成这样大部头作品,这就是担当精神。他们勇敢地肩负起重担,我们应该赞赏担当的勇气,担当的气度,担当的精神。文学土地上,还有许多未开垦的处女地,需要这样的担当精神,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开拓进取,哈尔滨师大这个群体的可爱处,恰恰在这里。 这部大书的编者说:“我一直秉承历史和美学相结合的原则,从当代性、地域性、和审美性三个维度出发,去甄别、筛选和编辑作品”。编选者也说,编选过程中,他们尽量撇去政治和个人趣味,坚持选文的文献性、文学性、权威性、客观性、包容性。“毕竟还有一个比较客观地呈现这个时段文学面貌的功能”,我相信这是发自内心的表白。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4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