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往何处去?史铁生说:“就是现时的空白处,在时尚所在不屑的领域。”是的,史铁生正是在现时的空白处自由地诉说着,沉重而又轻灵地把我们牵向生命的梦想。解读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使我们有可能走进史铁生的内心世界,进而理解其文化关怀的方式和内涵。 文章的开篇由往事由记忆起,但并不是为往事为记忆而写作。“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塌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砖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推着轮椅进入园中,他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在对人本困境的思索与体验中,史铁生进入审美的境地,获得审美的力量;他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和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伴随着体验人本困境的大痛苦,史铁生做到了自己期待的那样“永远欣赏到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中获得骄傲,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 这也是《我与地坛》在人生与审美上所达到的高度。 《我与地坛》通篇充满了梦想,在越来越务实的当下,史铁生的“浪漫”显得更为高洁,而他关于生命的梦想,对世俗是一次召唤和救赎。 原载:太原日报2011年01月11日 原载:太原日报2011年01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