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这是一片辉煌的热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贾宏图 参加讨论

    北大荒从一九四七年拉开垦荒的序幕,至今已经走过六十三年的艰苦历程。一个时期以来,许多主流的新闻媒体都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北大荒变成国家重要粮食基地的人间奇迹。但是,这些报道只说到北大荒为国家上交了千百亿斤的商品粮,却没有提到北大荒创造的辉煌文化为共和国增加的光彩。
    在过去的六十多年里,北大荒已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三千九百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食三千亿斤。目前他们粮食供给能力,足以保证京津沪三大直辖市、解放军三军、港澳地区和藏青甘宁四省人民的口粮供应。北大荒已经成了服从国家利益,服务国家战略,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其实北大荒对共和国的贡献,应该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而精神方面的影响更加深远。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的一朵奇葩。
    说到北大荒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我们自然想到英雄的十万转业官兵和浪漫的五十四万知识青年,前者是北大荒文化的拓荒者,后者是北大荒文化的发展者和普及者。那么现在,北大荒文化是停滞了,还是发展了?我可以负责地说,北大荒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新一代北大荒人继承了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的文化传统,又创造了新的历史辉煌。也许我手中的这本散文《我们的北大荒》就是一个佐证。
    本书的作者赵国春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他既不是转业官兵又不是知识青年,而是北大荒的土著,是转业官兵的后代,生于这片黑土地,长于这片黑土地。他最初的文学读本是前辈转业官兵的小说,和兄长般的知识青年传抄的诗歌。对这片土地的深知和厚爱,必要的文学天分,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自己的勤奋和钻研,都是成就赵国春一个本土作家的条件。他的处女作是发表在一九七八年三月二十五日的《屯垦戍边报》(《农垦日报》的前身)上的一首小诗《粮山要比群山多》,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三十年如一日地笔耕不辍,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和所有的初学者一样,国春走过十分艰辛的道路,其作品也从粗浅、直白到深刻、生动的。他的每篇作品都是他自己铺在脚下的一块砖,踏着一块块砖,他越走越高,越走越远。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作品,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连续出版的散文集显示了他已具备的实力,在丁玲文学奖和冰心散文奖中获奖,已成为他进步的标志,他的创作成就也写进了《黑龙江文学通史》和《东北文学六十年》、《中国作家大辞典》等权威论著,他也成为黑龙江省文学院的签约作家。赵国春代表了新一代北大荒年轻作家的成长和成熟,成为新一代北大荒作家的领军人物,这使我们离开北大荒又牵挂北大荒的文化人颇感欣慰。
    这本散文集我最深的感受是作家对北大荒的深知和厚爱。国春可以被称为北大荒文化历史的研究者,近几年来他跑遍北大荒的山山水水,收集了大量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的资料,经过一番认真的研究,不断写出一篇篇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历史价值的作品。
    这是一本内容相当丰厚的散文集,收入本集中的有伟人、名人与北大荒的故事,如《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棋圣”聂卫平》、《梁晓声的“年轮”》、《荒原“牧马人”濮存昕》、《冰坛铁娘子李琰的侠骨柔情》等;有北大荒文物背后的故事,如《毛泽东给北大荒人的一封信》、《一张奖状忆总理》、《毛泽东为“萌芽学校”题词》、《王震在密山火车站》、《董必武为八五〇农场题诗手稿》,其材料真实珍贵,其文笔流畅生动,让我这个在北大荒“抗战”八年的老知青也为之感动; 也有作者对北大荒山河景物描述的荒原随笔,如《感动包围着我》、《难以割舍的情怀》、《纪念郭小川》、《亲历总局大搬迁》、《九三的老房子》等。深知才能厚爱,知之越深,爱之越切。在这本文集中所有关于北大荒的文字中,从作者朴实无华的叙述中,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爱,对这片山河的爱,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之爱,对开发建设北大荒宏伟事业的那些人的热爱。爱是最宝贵的,爱是不能忘记的。
    篇什精短,信手拈来,真切感人,全无矫揉造作之感,这种清新朴实的文风十分可贵。
    作为老朋友,对正在走向成熟的作家赵国春,我们有更高的期望。期望他在读书和实践两个方面下一番功夫,写出无愧于前辈和荒原的好作品。
    (《我们的北大荒》已于二○一一年一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1年03月21日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1年03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