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难能就在有温度——读朱寨《记忆依然炽热》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白烨 参加讨论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结识朱寨,直到在他担任会长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一起共事,近30年来,我一直都很敬重他,但却从未把他叫过“先生”。他喜欢别人叫他“同志”,我们这些晚辈不好这样称谓他,便直呼其名,有时叫“朱老”,有时就叫“老朱”,觉得这样不生分,自然而亲切。
    朱寨是老资格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一直从事当代文学研究至今。参加革命与追求文学,在他那里是密不可分、合而为一的。朱寨之于革命文艺事业的这种介入早、起点高、时间长和经历多,使得他的记怀忆往类文字,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因而,读到他新近推出的《记忆依然炽热》,自然感到十分欣喜。
    《记忆依然炽热》这部回忆文集,收入了作者50余篇记述师长与文友的文章。在诸多感受中,最为突出的,是溢渗在字里行间的对于师长的真切敬重,对于文友的深切系念,背后还有对于文艺事业的热情追求,对于革命历程的真挚追怀。这种悠长而浓烈的激情与深意的贯穿始终,就使得他笔下的一切,都可师可信,可钦可敬,可触可感。他以他的“炽热”的记忆,激活了过往历史,也把他的那份记忆的“炽热”,传导给了今天的我们。
    以事写人,以人记感,是《记忆依然炽热》的主要内容。而朱寨笔下的人物,读来都令人过目难忘,个个都栩栩如生,盖因他总是回到历史现场,复现具体场景,注重以细节写人、述事,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以形传神。像他写到他上世纪40年代初期在延安见到刘少奇、周恩来、胡乔木等,就以一种白描式的写法,写出了寓于平常之中的不平常:刘少奇主动与其握手并亲自“倒茶”,周恩来在繁劳之中要邓颖超拿糖待客,胡乔木执意留他吃饭并在吃饭时细心捡起他掉在桌上的“饭团”等等,一桩桩细微小事显现出来的,却有着领袖与人民不隔阂、人民也不怵领袖的大意。
    当朱寨写到如陈荒煤、张光年、宋侃夫、何其芳、冯牧等这些更为熟悉的师长与师友时,细节就更为丰沛,人物也更为传神,而且不同时期的影像连缀起来,又以个人的微缩小传折射了革命文艺的演进历史。如总是让人呼来唤去自己也欣然接受的荒煤,在延安时心系前方,来去匆匆,之后“始终与时代同行,且歌且吟”,劫后恢复工作在昏暗的楼道里不期而遇,高喊一声之后,便是“紧紧地拥抱”,依然不减当年的激情;又如当年在成都去为赴延安的学生送行的张光年,因负伤手臂吊着绷带,但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诵诗为大家送行。“文革”后反思过去,他为自己17年间写的“遵命”批判文章“沉痛地检讨”,以严正的姿态对待一切;如延安鲁艺的大管家宋侃夫,除了给学员安排报告与讲课,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培养人才和保护师生。在劫后复苏的文坛,也是他在总工会系统毅然推出话剧《于无声处》,拉开了新时期文艺新的帷幕;如总是“脚步急促”的何其芳,在延安鲁艺时对待学员如同家长一般,他不但辅导学员们的创作,而且了解到学生间因玩笑过分而闹了别扭,在笔记本上记下“确实还是一些孩子”,要通过谈话一一解决。后来他长期担任文学所所长,在延安养成的“热心的事务工作者”的热情未减,秉性不移;还如在鲁艺因一场恋爱的误会而陷入“孤独郁闷”的冯牧,延安时期爱好歌唱,广交文友,之后在云南军区、中国作协,也是既爱才、又爱友,扶持新人不遗余力,不改性格之中的“学生气”与“同学味”……如许有声有色的行状,都系连着有品有格的秉性,而他们的变亦不变的性情、历久弥坚的信念,既抒写出个人筚路蓝缕的革命文艺追求过程,也谱写了革命文艺与时俱进的演进历史。可以说,革命文艺是如何演变与发展的,当代文学如何由延安文学顺流而来的,这些描写“过来人”的有根有据又有滋有味的篇什,委实都是相当难得的史实佐证。
    让人尤为感佩的,还有有关赵自评、陶稷农、赵慧萍等几位“老同志”的记述文字。无论是在鲁艺当学员,还是后来当地委书记,赵自评都从不改他那“诗人气质和生活干事作风”,直到蒙冤之后的无事可做和生命的最后历程。而陶稷农只与朱寨有一面之缘,然而正是陶稷农面试时说的一句“可以了”,使得朱寨得以去往了延安,由此改变了个人的命运。所以,他对陶稷农没齿不忘,赞为“人梯”。而赵慧萍作为朱寨小学时期的国文老师,除了教课教得好之外,还随着左翼的丈夫去了延安,并在丈夫牺牲、儿子死去后背负着苦痛继续前行。这里的几位,都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没有什么大事件,但他们却同那些大人物一样,带着个性尽职尽责、满怀热情地积极工作。他们在朱寨笔下,获得的深刻记忆与深情记述等“待遇”,与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是平起平坐的。
    回过头来看,这部作品的另外一个特点相当昭然若显,那就是无论描写什么人,朱寨都用的是同一副笔墨,不轻不重,不浓不淡;同一种姿态,不卑不亢,不增不减。这一切因何而来,似乎也可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答案。他把自己记挂的、思念的“同志”,看到的、悟出的“平等”,都化合到《记忆依然炽热》的文字之中,这就使得他这份历史的记忆具有一种人文的温度、人格的力量。也因此,这本书的价值非同寻常,值得特别予以珍重。
    (《记忆依然炽热》,朱寨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1年04月20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4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