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难得的《金山》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钟制宪 参加讨论
真不好意思,今天是高朋满座,各个都是文学界的行家能手。本来小韩让我来参加会的时候,我只是看了这本小说特别兴奋,我说张翎一把就把我拉进了她的粉丝行列。我也没有想到要在这样一个场合做一个发言。
    我刚开始还说我就随便说两句行不行,小韩说行啊。后来我就担心是这样的场面,所以我感觉太随便的说又不好。所以,昨天紧急的想了想。一是把我自己在这家行家面前我自己要首先退到普通读者的地位上。再一个就是像学生似的写了一篇读后感。
    我这篇读后感的题目就叫“难得的《金山》”。作为一个最普通的读者看小说是我年轻时候一个很大爱好。可能从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我们那一代人就开始读那些红色经典,我记得看书最集中的时间就是寒暑假。
    我还记得那时候我母亲去上班,我会到学校图书馆借回来一堆书。只要那堆书抱回来,孩子们就特别高兴的抢走。这始终是我一个非常快乐的记忆。
    后来,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就赶上了文革,小学没有毕业实际上就辍学在家了,就没有书读了。但是,我觉得小时候阅读习惯的养成,还是带给了我在文革十年苍白生活中难得的文化营养。那时候就是那些千方百计弄来,多数残缺不整的中外文学名著,使我们能够在那段不幸文化空白期,又是我们自己的青春成长期幸运的获得了很多宝贵知识。我时常跟我的小孩说,我这辈子就考过一次试,就是考大学。小学考初中都没有考过。
    后来考大学之后,正逢文革后文艺复兴时代,当时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一样,我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又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在我的记忆里,无论是少年时阅读带来的乐趣,还是在工厂时用宝贵闲暇时间在自己床上读书的身心愉悦,看小说对我来说始终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当工人时,那时候整天幻想我将来最好当一名图书馆管理员,这是我的一个梦想。后来分配到党政机关以后,自己辞官到出版社当了一个编辑。现在回想起来,喜欢看小说这个潜意识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这个爱好在以后就中断了。我觉得可能也是到了出书的书窝里,对书的感觉迟钝了。也可能是生活、工作的繁忙让自己顾不上看很多小说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即使有的时候去翻一些小说也不再有当年那样浓厚的兴趣,那种可以让我逐字逐句一气读下去的小说不太多。
    最初听说《金山》是从韩敬群那儿,大家的肯定还是引起了我的兴趣。虽然在此前他也时常向我推荐一些书,也有不少赞美。但是,我读了以后有的是翻翻就放下了,有的觉得还行。但是,就像他那样去赞美一本书我也没有兴致,应该说不是那些书写得不好。而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的个体没有和这些书产生共鸣。
    作为一个读者来说,我需要的是能被小说的故事情节牵动,对书中人物的性格要留下深刻印象,要被人物命运吸引,认同喜欢小说的语言风格,对小说展现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有了解或认知的兴趣。
    应该说,在这些方面,《金山》满足了我。在我已经不看小说很长时间以后看了《金山》,一字一句的看,看了开头就知道一定会看到结尾。《金山》使我找到了久违看小说的感觉,我读到了一本难得的好小说。
    关于海外华工的奋斗史或者血泪史,不在我生活或者工作视野之内,完全因为《金山》使我邂逅了此前也许一辈子都接触不到中国近现代史以及当代历史中的一些情节。小说凭着好看的故事,个性化的人物,形象生动的细节和语言把我吸引进去。它使我通过这些,第一次如此深刻、形象的了解到我们中国人在百余年前,在远离家乡的西方世界,用生命写下的可歌可泣的奋斗历史和悲壮情怀。
    做文学评论,我不是行家,我更不敢在这些高手面前加以评论,但是我作为普通读者,除了小说有很好可读性以外,还想谈一点另外感受:
    首先,是对作者的创造态度。就像张翎所说,这部小说的题材对她是得天独厚,但是值得称道是她的郑重、认真,对一部小说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从某种角度看,她甚至是以做学问、做论文般的严谨在创作。这些从细节的描写上,从历史考证上,从旁征博引随处可见。
    从前言中可以看到,从她萌生写这样一部小说的念头,到迈出考察、研究之笔的第一步,再到她写完这部小说时间跨越22年,在其间她做过许多相干不相干的事,既要谋生,也写过很多很不错的文学作品。但她迟迟没有落笔,她此生注定会耗费极大的气力。
    难度之外,我想最重要恐怕是她作为当今旅居海外的后辈华人,尽管和昨日今非昔比,但毕竟气血相通。对一部早年海外华人奋斗史,她充满着格外的敬意,这敬意是那样不容亵渎,以至于她做了很多前期准备,从繁重的案头到调研,又被她及时抓住许多灵感,正是这些细心、周详的准备使她成功的复原了这段历史。再现了许多令人幸福的细节,包括她前言中提到的那些东西,什么照相机、肥皂等。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是她对方元昌抽大烟的情节,我觉得非常生动、形象,让我如临其境。
    另外,作者自己所说的,客观平实的人生抒写。我从小学学的历史,大多都是围绕概念的,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记忆里,概念大大多于有血有肉的历史情景的再现。虽然,理论或者概括可能没有错儿,也就是说那些性质、年代、代表人物这些都没有错。但是,离开了生动的史实、场景和气息,这些东西总是显得那么无力。
    比如说,我听说一个高中生看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电视剧以后非常感慨,他说我要是初中的时候看这个电视剧就好了,中国革命史这一段不用学一定能考到90多分。正是因为没有我当时就是在及格不及格的边缘考的这门课。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最主要的是简单的概念远远无法覆盖复杂多样的历史真实。如果想展现一段历史,从概念出发肯定不会成功。比如中世纪的概念在一般人的头脑中,可能还不如一个西方的小学生那么清晰。这也是前一段时间,我正好见了这样一个小孩,他二年级去加拿大,他现在四年级了。回来以后我们就问他在那边学什么,他学我学历史,学的是中世纪,我觉得他太高深了,我说你学得懂吗?他说我们除了讲中世纪的课还要做手工,专门做中世纪的房子,还要穿上中世纪人的衣服去演中世纪的人物。这样的话,他脑子里的中世纪是一个非常形象生动而不是我们这样概念的东西。
    因为这个原因,就是我们头脑中来自书本上的概念,应该说只会被逐渐的淡忘。而他们头脑中记住的并不是概念,而是许多鲜活的东西。张翎的不俗和难得就在于她摒弃了简单化,把小说着力点定在一个在贫穷和坚硬生存状态中,努力钻出一条活路的方家家族。
    书中使人看到旅居海外几代人的奋斗血泪和觉醒。她使我们领悟到走向世界应该不是强者的专利,它更包含着放开眼界,增长见识,包含着忍辱负重,沟通交流,包含着认识并改变落后,追求幸福和光明等太多的意义。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通过其引人的情节、任务和故事,揭示真理,发人深省。我顺便谈一下感受,这两天我看电视局《高地》,只有一点使我自己想清楚了一个问题,1979年的时候我正好在大学读书,赶上中越自卫反击战,我当时始终是反战的,为什么要死这些人?而历史也证明,没过几年以后,大家就是在抹平这个记忆,这个电视剧让我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为什么要打这个战争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邓小平作为战略家、政治家,当时这场战争,是在我们的军队经过十年文革以后,远远的落后于世界的现代化的军队建设。军队面临一个重大转型,而越南战争实际上是战略转型当中一个关键的一招。
    这个转型可能在当时我们付出了牺牲,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它对中国军队在迅速的赶上世界现代化,包括邓小平的题词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是有重大意义的。这个意义我多少年都不懂,是一部电视剧让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第三,我认为《金山》的创作态度和表现方式,有很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地方。如果作者在写到一段历史的时候,不仅限与要歌颂或者控诉,而是能像张翎这样对典型人物极其生活做客观平实的抒写,对抒写的内容做足了功课,再加上作者的才华和天赋那么微言大义就自在其中了。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谢谢。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9-08-12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9-08-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