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青小说中有很多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大多是“思想型的人物”,他们往往都有一种无力回天的失败感,其结局也往往具有无可奈何的悲剧性。选择沉思的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考察和反思他们现实中的生态与思想深处的心态,是吕志青进入存在之思的一个有效途径。 吕志青的存在之思渗透着一种理性精神与怀疑态度,这里的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对纷繁多变的现实生活的把握能力和强大的逻辑推演能力上,而要从司空见惯的现实生活里“发现存在”,本身就意味着某种怀疑与批判的立场。展示现代生活中的存在悖谬,构成了吕志青小说的重要主题。《爱智者的晚年》写到了人类诗意栖居的两难。研究哲学的何为因为一次大雾笼罩中浪漫而惊险的邂逅,将长达7年的牵挂寄予那个雾里看花的梁可。但7年后第一次约会真正见面时,何为却时时都能感觉到那种在暗中悄悄滋生的对抗和冲突。相反,那个被何为不齿的性工作者最后却被发现就是隔壁那个诗意的献花人——这个性工作者反而还保存了一副诗意的面孔,给何为的生活带来一点诗意的可能。这就是现实世界的悖谬与荒诞所在。“诗意的栖居”,成了人类无法实现却又渴求的形而上之境。《黑暗中的帽子》则旨在探讨现代人的交往困境。臧医生和他的心理咨询机构“中立中心”在当地声名远扬,这本身就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心理疾病的普遍存在。臧医生和他的三个女患者,无一不陷入形形色色的悖谬之中。何莉莉在臧医生的心理疏导下走出了与前夫小鲁的暴力婚姻和心理恐惧,并开始与臧医生的新型同居关系。但到底哪种才是现代人追求的两性关系?是完全自由并拒绝进入彼此心灵的新型同居,还是像小鲁说的哪怕对打也不失为一种情感交流的彼此融入?到底哪个沈洁更真实更具女性魅力?是从前那个从不敢与人正视和交流、羞羞答答的“社恐症”患者,还是如今这个大大咧咧不知羞怯为何物的“帮主”?到底哪个范彬彬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存在?是那个被臧医生称作“某种权力的牺牲品”的中学校长,还是这个歇斯底里狂奔要摆脱外力控制的精神病患者?在臧医生那里,一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即在治疗中与病人的关系无论是秉持价值中立,还是突破心理疆域进行价值引导,都无法达到卢梭式的“透明”的社会理想。两性之爱和灵肉冲突,并不是吕志青着意探索的一个领域,两性关系只是人与人之间众多关系中的一种,吕志青小说中其他如父(母)子(女)、医生与病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无不都是悖谬的存在,对两性关系的探讨只是作为照亮存在和揭示可能性的一束聚光而使用的。 面对种种悖谬的存在,吕志青从不轻易进行道德判断,他从不明确指向任何一种选择,他的出发点始于怀疑精神而非道德信念。置身于这个浮躁喧嚣和充满悖谬的现实世界,人的存在还有多少被遮蔽的可能性?吕志青对此充满了好奇。《闯入者》里医生胡祥与大学教师小孟之间,永无休止的嘴巴官司是他俩每天都在重复着的那种单调、无聊而又肤浅的生活的证据。但流浪儿小七子的突然闯入却破坏了这种平静,小孟与生俱来的母性大放光芒,而胡祥被压抑多年的性欲却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得以发泄。一旦遭遇“闯入者”,被遮蔽的种种情态便显露无遗,甚至以超出常态的方式发生恶性膨胀,走入迷途的胡祥最终失却对自我的确切把握。小七子的莫名出现将生活秩序彻底打乱,人性中引而不显的复杂性就这样浮现出来,而类似这种神秘的偶然性事件在吕志青的小说中经常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南京在哪里》中代课老师“南京在哪里”的提问、《爱智者的晚年》中那朵执意跨过阳台边界的牵牛花……这些起笔波澜不惊的偶然性事件却使情节迅速发生逆转或是裂变,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就这样被牵引出来。 吕志青小说的思辨倾向,因为多种现代小说技巧的使用被巧妙地赋予一种奇特的艺术框架,使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产生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并常常构成一种智性的幽默品格,读者于反讽中可以观照作者的睿智,于轻松幽默中可以捕捉作者理性思维的火花。吕志青小说的幽默更多是来自他对现代人生境况和命运的深思,是基于“诗性沉思”的一种形而上的幽默,普遍存在的人生错位感则构成其现实基础。这些小说常常令人止不住掩面而笑,但笑过之后却会陷入关于人性、存在及现实世界合理性的深深思索。《黑暗中的帽子》里坐在电脑前的臧医生戴上那顶黑色的绒线帽,本来就显得滑稽可笑,而最后这顶划定心理疆域的帽子竟然被精神失常的范彬彬罩住下体以抵御外星人的控制,则更令人忍俊不禁。在这场近乎心理游戏的人生悲剧中,吕志青试图透过事情的表相抵达人物的心底,透视现代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失去楚国的人》中办公室和广场众人倒立的场景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而最后康小宁面对楚王不可踏入的城门,则灵机一动,倒立着从容走向城门,这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失败的人为自己找到的可笑却又是惟一的生存方式。吕志青小说的内里往往是悲剧性的,但却常常以这样轻松随意、甚至带有玩笑和谐谑的幽默笔调来抒写,这是作家超越现实人生后一种智者的彻悟。 不断变换叙述花样的直接效果,即是破除了读者对故事性过多的阅读期待,其最终目的仍是指向对存在的多向度思索。所以,吕志青在小说形式追求上的一系列实验,可归结为他的思索在操作层面上的体现。存在维度上的小说写作,形式已不仅仅是形式,而且成了探索意义的途径与工具,吕志青以艺术的方式诗性地言说着对现代社会人们存在境况的理解。在这些叙述内容与技法的深层,都蕴藏着吕志青关于小说价值的本体思考。或者说,吕志青不仅关注人性与存在的分析、小说结构与技巧的探索,而且还自觉进行“小说的精神”的探求与实践。所谓“小说的精神”就是要超越结构、文体等具体技法,此时的小说便是一种察看生活的方式和智慧。他的小说在整体上植根于对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状态的忧虑、思索和建设,是站在文化哲学高度对现代人性的审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他借助于小说内部形式与外部世界的双重对话,从多种角度完成对存在的探索和质询,并借此向读者展示他所思考的“小说精神”。 “存在”是读解吕志青小说的一把钥匙。尽可能深地发掘出那存在“很久很久”的东西,是吕志青不懈的小说追求,而这种发现则是建立在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思考之中的。发现那些被遮蔽的存在,对“存在”的智性考量,从本质上提升了吕志青小说的思想含量。对小说家而言,这也不失为一种挑战,因为它导致了写作的难度。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06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0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