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寄生、自生、延伸——全球华文网络文学探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蒙星宇 参加讨论

    网络文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学的常态。华文网络文学来自何处,谁人缔造,经历如何,有何特殊基因,没有学人探究过。本文研究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源头:美国华文网络文学20年发展历程,从纵向厘清华文网络文学诞生与演变的脉络,为华文网络文学的系统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美国华文网络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至今,已20余年,结合网络技术阶段性标志和网络文学阶段性标志,可以分为寄生期、自生期、延伸期三个时期,各时期具体情况如下:
    一、寄生期(1988-1992
    最早的华文网络文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叶,美国研制的阿帕网从军事用途转为民用,最早开放用于教育、科研、商业领域,在美国大学里理工科留学生是最早接触到这种先进的通讯工具的一批华人,他们在英文网络系统中发泄苦闷的涂鸦,是全球中文网络文学写作的滥觞。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脑DOS系统和网络运行环境只支持英文,电脑和网络系统无法实现华文输入、传输和显示。当时的网络写作,需要很专业的电脑使用技能和网络专业知识。当时美国IBM公司和王安电脑公司投入数百万美金研发出一些早期的商业化汉字处理软件,但是使用不便、价格昂贵,没能普及应用。1988年,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计算机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严永欣利用业余时间,自主研发出第一个普及使用的汉字处理软件“下里巴人”,攻克了DOS系统里不能进行华文书写和阅读的问题,并以输入快捷、免费传播的优势,在各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中迅速流行普及。1989年,美国苹果公司的华人员工黎广祥在研究华文如何在互联网中的传递时指出“,纯国标”代码可以在互联网中直接传递。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魏亚桂受启发,并与黎广祥合作研发提出了“ZW”方案。之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李枫峰参考日文传递的类似方案,在“ZW”方案的基础上开发出了HZ汉码方案,解决了汉字在互联网上的传输问题。这两个由中国留学生自主研发的软件,结束了华文写作只能寄生在英文UNIX网络系统的历史,开启了华文网络写作的通道。
    这个时期比较活跃的华文网络文学写作者:丁键、图雅、严永欣、阿羊、黄谷扬、李兆阳、少君、方舟、朱若鹏、张朗朗、阿贵、许晨、吴志强、叶雷、晨剑、张宇、胡楠、王林、马光辉、华新民等,都是具备英文计算机软件使用技能甚至研发技能的理工科留美学生。同时,这一批华文网络文学先锋队们自觉成为第一批华文电子刊物或华文网站的创造者、主持者。如开发出HZ汉码方案的魏亚桂就是全球第一个直接用华文交流的网络论坛“ACT中文新闻组”的创始人,他经常发帖提议“发帖的人使用HZ和ZW汉字输入软件,以便统一解码。他的目标是希望人们能够像阅读英文一样方便地在网络上阅读中文。他希望创建这个讨论组能够促进中文网络传输的发展”[1]。
    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在美国创刊,它以电子刊物的形式,通过电子邮箱免费订阅,每周一期,通过英文网络发送到订户的电子邮箱。它由中国内地留学生梁路平、朱若鹏、熊波、邹孜野等人创办,《华夏文摘》的发刊词写道“:作为海内外第一份通过电脑网络传送的综合性中文杂志。……主要选摘海内外各大中文杂志的精彩之作,在每个周末通过全球电脑网络传送给读者。”[2]虽然它不是纯文学的刊物,但是它是全球中文网络文学写作的第一个园地。
    1991年4月5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访问学者张郎朗的《太阳纵队传说》发表在《华夏文摘》第1期上,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华文网络原创散文。“这些大学生的关心与宽厚,使我感动。但我还没有给他们念我们那些 ‘不合时宜的’怪诗。我猜一念出来,准有麻烦。我们有了两套系统,一套应付社会,一套是我们自己的游戏。”[3]
    1991年4月16日,张郎朗的《不愿做儿皇帝》发表在《华夏文摘》第3期上,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华文网络原创杂文。“他太平民化,没摆出贵族应有的架子。住在胡同里,不断微服私访,问寒问暖,和小民套磁。那是妇人之仁。”[4]
    1991年4月26日,阿贵的《文如其人》发表在《华夏文摘》第4期上,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华文网络原创文学评论。“同是抒情咏史的诗文,当出于落魄潦倒的文人的笔下,免不了会有一番揪心而悲观的感慨。倘若出于踌躇满志者之口,定然会有目空一切笑傲江湖般的革命英雄主义……”[5]
    1991年4月26日,德州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的博士生少君以笔名马奇在《华夏文摘》第4期发表的《奋斗与平等》,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中文网络原创小说。全文两千多字,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从初到美国的情感失落、生活落魄到自强努力、主动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学业有成之后事业顺利的奋斗故事,当时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展示了网络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读者关注度、交流量和批评量。[6]
    1992年5月1日,奥利根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Oregon State)的博士生图雅在《华夏文摘》第57期上发表的诗歌《祝愿———致友人》,是目前发现的第一篇华文网络原创诗歌。“当你升起船帆,波涛涌起,风把你的头发搅乱……你解开缆索,命运就在手里,未来却依旧遥远……”[7]图雅是早期海外中文网络文学中网人公认的最有影响的网络作家之一,1996年7月突然从网络上消失,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等近30万字的作品,成为早期中文网络文学的传奇。方舟子说“:鸦在1993年7月上网时,正是国际中文新闻组ACT开始进入繁荣的时期。鸦在1996年7月离网时,ACT正走向衰落,海外中文网就要四分五裂,(中国)国内网络也就要兴起,网络商业化的大潮也就要汹涌而来。所以,鸦在中文网的三年,恰恰是中文网络统一、非商业化的黄金时代,鸦也因此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象征。”[8]怀念他的全球网民在他消失5年后,2002年自发募捐、选编、出版了《图雅的涂鸦》,以纪念美国华文网络文学黄金时代。
    1991年12月之前“中文诗歌网络”创建,这是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纯文学交流群。它由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的王笑飞创建。“中文诗歌网络”的具体创建日期已难以考证,最早的记录为1991年12月20日《华夏文摘》第38期的介绍“:中文诗歌网络”是为诗歌爱好者分享和讨论诗歌而建立的。目前有200多人参加。”[9]
    寄生期的美国华文网络文学最集中的主题是:发泄苦闷。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达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多是国家公派的中国社会的精英,他们怀着理想主义的梦想来到这个政治经济体制截然不同,语言几乎不通,文化迥异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经历了短暂的震惊和兴奋后,承受着各方面的落差带来的压力:一是身份落差带来的苦闷——从中国精英到美国穷学生、洗碗工、招待员、送报工、送外卖等体力劳动工人的身份落差。二是经济落差带来的苦闷——公派留学生一个月50到100美金生活费,和美国人一个月2000到3000美金的平均生活费相比的经济压力。三是情感婚姻破裂的苦闷——距离的隔阂,生理和心理抚慰的缺失,上演了一幕幕曾经海誓山盟如今劳燕分飞的悲剧。曾引起巨大网络流量的《大厨》,描写了国内高材生小吴怀着美好梦想远赴重洋,从青年学者变成了失学流浪者,从指点江山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首要解决生存问题的现实主义者的痛苦历程,“离开了满面红光的父亲和泪水涟涟的妻子,我的心像飞机腾空而起一样充满幻想。“”然而当飞机一落地,我的这种感觉就跑了一大半。第一个对美国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钱。“”我第一个星期在给我老婆的信中说:我得到了自由,但同时也失去了其他很多东西,如自信、保障和信念,也许有一天也会失去你。”[10]从满怀希望,到短暂的震惊,到不得不把自己全部打碎了重生的痛苦经历是当时初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普遍的心路历程。刚刚开放民用的英文网络为中国留学生内心难以排遣的苦闷提供了一个通畅高效的通道,自觉的网络写作成为海外学子重要的精神生活,蕴藏着推动华文文学变革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自生期(1993-1996
    1992年底,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Windows视窗系统实现了华文在网络中的直接输入与阅读,1993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万维网(World Wide Web)对任何人免费开放,1994年,中国开通因特网的64K国际专线,实现了网络的全功能连接,从此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华文网络文学写作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美国的华文网络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涌现,进入了繁荣的自生期。
    1992年6月,全球第一个直接用华文交流的华文网络论坛ACT在美国诞生,文学评论、诗歌唱和、旅游感受、海外生活体验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ACT1993年进入鼎盛时期,拥有数以万计的固定用户。据方舟子所说“:当时ACT的读者保持在5万多,ACT(繁体字)的读者数保持在2万多……ACT用的是简体字,那5万读者可以说是来自中国大陆,当时中国内地的留学生不过十几万,也就是说,几乎有一半的大陆留学生在阅读ACT,不读的人大都也知道ACT。”[11]ACT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华文网络社区,它是以英文为基础语言的互联网中第一个独立的华文虚拟空间。
    1994年2月,《新语丝》网站在美国加州注册,至今活跃,是美国历时最长的、以文学板块为主的华文网站。方舟子是其创办者和主持人。从1994年2月创办至今,《新语丝》电子杂志每月一期,从不间断,月复一月,至今按时出刊。《新语丝》“电子文库”的文学内容涵括量很惊人,它“是目前收藏中国文学经典作品最为齐全的公共存档点”[12]。
    1991年冬天,录入《中国诗歌网络》网站的《孙子兵法》,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中文典籍的电子版。
    1994年6月,《华夏文摘》的华文网站开通,是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华文网络虚拟空间。
    1995年3月,《橄榄树》创建,这是北美第一个中文网络原创诗刊。诗阳、鲁鸣、亦布、秋之客、马兰、祥子、建云、梦冉、京不特、桑克等网络诗人,以该电子诗刊为核心形成了第一个北美华人网络诗人群。
    全球第一批华文文学网站开始陆续创建:1993年4月创建的《窗口》,1993年6月创建的《枫华园》,1994年1月创建的《未名》,1994年2月创建的《新语丝》,1995年3月创建的《橄榄树》,1996年1月创建的《花招》,1996年11月创建的《涩桔子的世界》等,当时有中国留学生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和有华人的社区几乎都创建了华文网站,很多华文网站都开辟了文学板块,大量华文网络文学写作者涌现。当时的盛况,如耶鲁大学华人学者苏炜所说“:弹指之间,今天的‘留学生’文学早已从‘前现代’跳入‘后现代’,完全成为‘网络’语境下的产物了。”[13]
    这个阶段,美国华文网络文学集中为两大主题:关注中国现实、回忆故国旧事。关注中国现实的作品,现实价值高于审美价值,文笔直白,内容引人入胜、问题发人深思,如少君的《人生自白》系列作品,以自然主义的笔调刻画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种种“拍案惊奇”现象,在海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回忆故国旧事,把理想寄予已经过去的纯真岁月,如莲波的《藕园忆茶》《红裙记》,图雅的《养鸡记》《小野太郎的月光》等,以诙谐幽默的笔调细细道来儿时在故国家乡的趣闻乐事。
    美国华文网络文学写作者们,借助网络平台自由写作,游刃于祖国远隔千山万里的地理距离和转型期中国现实与记忆中中国往事的心理距离之中,或以春秋笔法或激情洋溢地记录中国社会转型期各种人在金钱面前扭曲的心灵和麻木痛苦的灵魂,形成了网络文学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写实风格;另一种专注于美国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形成了网络文学随性涂鸦、文字质朴、感情真实的审美特质。
    三、延伸期(1997年至今)
    随着万维网在中国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教育机构、商业机构和家庭接入网络。1997年底美籍华裔朱威廉回中国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原创网站“榕树下”,带动我国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于是,从1997年开始,美国华文网络文学实现了全球最大的华文板块——中国的延伸,全球华文网络文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美国华文网络文学仍然在前进探索发展的道路,中国网络文学开始以后来居上的气势,在模仿追随中,迅速成为对全球华文网络文学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文学板块。
    这个阶段,随着网络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完善,流量越来越多,华文文学网站对于美国华文文学写作者而言是一个解放和开放的话语平台,而对于全球文化内容制造商、供应商和运营商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充满商机的商业市场,于是,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和发展,美国率先出现了成功的华文网络文学商业运营模式。
    1997年4月,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陈茂等人创办的“文学城”,是全球最早商业经营成功的华文网络文学网站,也是目前流量最大的海外华文文学类网站。“文学城”内容包括各种中文信息,文学内容是重要的部分,如小说、经、史、子、集的电子文库等文学板块,并且不断充实文学板块和内容。“文学城”是最早运用web2.0互动理念运营成功的网络文学网站,“文学城是与网友一起做的”,并不是编辑去写、去做。“如果没有网友支持,文学城大量的网摘、文摘、短信、聊天就做不起来。”[14]网站提供平台、开放参与的理念,发挥了网络互动的特质,对网络原创文学写作有积极的刺激作用“,文学城”网站主体访客来自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新加坡、德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创建不到一年,累计访问量达到174万人次,1999年春,被Chinagate.Inc.公司收购。这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模式有直接的影响。
    1997年底,“榕树下”聚集了140万部以上的网络原创作品,称为全球最大的华文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库之一,带动我国文学网站的迅猛发展。在美国华文文学网站商业化运营的热潮之下,我国网络文学从纯粹自娱娱人阶段迅速进入到商业化运营阶段2009年12月,“榕树下”被“盛大集团”控股,与集团旗下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家网络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和“红袖添香网”,统一进行商业化运营,成为当今全球华文网络文学商业化运作的最大板块“,商业文学”成为中国网络文学最显著的标签。
    而在这个阶段,美国华文网络文学坚持非营利模式发展的网站仍很多:1999年初汤大立、姚建刚、余雪等人创建的《银河网》,是当时全球华文网络写作规模最大的、作者读者最为集中、活跃和高质的网络平台之一,曾推出160位海外中文网络作家的专栏,2002年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合作出版“银河网络丛书”,始终坚持非商业化运营,多次拒绝资本收购。《新语丝》、《橄榄树》也继续定期发稿,不断涌现的新文学网站也都坚持非营利模式发展:1997年12月创建的《一角》、1998年1月创建的《晓风》、1998年3月创建的《音像评论》、1998年6月创建的《华人之声》、1999年1月创建的《汉林书讯》、1999年6月创建的《六朝评论》、1999年9月创建的《青青草》、1999年12月创建的《北美行》、2000年11月创建的《文心社》、2001年创建的《北美女人》、2003年创建的《火凤凰》、2004年11月创建的《纵横大地》等,这些网站充满了精英意识的大众写作,自由写作使参与者回归到艺术本真的游戏境界,作品纯粹而深刻,随意而真实,展示出商业动力之外文学内在的驱动力和魅力。
    这个阶段,美国华文网络文学的写作群体:一是女性作者群。她们细腻地观察北美生活的点点滴滴,创作出一系列反映美国生活的闲适作品;二是一直坚持下来的理工科留学生作家群。经过近十年打拼,他们生活比较安逸了,初到美国的苦闷和焦虑渐渐淡化,部分早期留学生作者从网上消失了,但是一小部分作者,因为自身有文学爱好,而且已经树立作家的声望,笔耕不辍,如王伯庆、少君、刘荒田、顾晓阳、秋尘等。这个阶段,美国华文网络文学主题呈多元化,最主要有反思留学移民生活、反映文化冲突和融合、幽默闲适的生活小品、旅游行走文学等四类。1.反思留学移民生活。经历了初到异国的磨砺,最初到美国的挣扎求生阶段结束,美国华文网络写作中大量出现了反思自己的美国梦的作品。常静的《我的三年保姆生涯》、拙心的《天涯艺人》、水影的《漂泊海外的女人》、珍藏的《我的美国婆婆》、江岚的《在美利坚打工》等都是这类代表作品。2.反映中西文化融合。经过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对自身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作品转向反映中西文化融合、人性共通的主题。如秋尘的《时差》、水影的《漂泊的心》、白广的《距离》、施雨的《纽约情人》、李彦的《嫁得西风》等。尤其是秋尘的《时差》,被称为“一部长篇文化小说”[15],是一部借中美文化冲突这一题材,探索人性微妙和光芒的优秀网络作品。3.闲适的生活小品。调侃幽默,聚焦生活点滴,写忙乱人生,写闲情逸致,写对月伤心,写油盐酱醋的作品数量也蔚为壮观。代表作家作品有:斯绛的《戏缘》、沈方的《冬天》、王伯庆的《相识何必曾相逢》、江岚的《在美利坚打工》、秀眉《旅美生活散记》等。4.旅游行走散文。随着中国留学生身份的转变,事业家庭的稳定,他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和越来越大的自由行走能力,美国华文网络平台涌现出一批记录旅游行走的散文,如杜欣欣的“非洲纪行”系列游记、“俄罗斯游记”系列;无子的“意大利游记系列”;少君的《阅读成都》《台北记事》;唐夫的《四季芬兰》等,有的偏重历史文化的探寻,有的偏重异域美景的描绘,有的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但是共同保持了网络作品文字浅白的特征。
    美国华文网络文学是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源头,因留学生自娱娱人的需求,在英文网络虚拟空间中率先开辟出华文文学空间,揭开了华文网络文学的序幕,并以多年之耕耘之积累之延伸,直接造就了中国网络文学的诞生,它给中国网络文学带来了商业化发展模式,而它仍坚持这商业化发展和非营利模式发展双轨道路,持续呈现着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融合、兼具游戏与品质的文学景观,引领着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发展,它的开拓与坚守,它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它的纯粹与沉静,对我国文学尤其网络文学而言,无疑具有补益的经验和启示。
    注释:
    [1]李大玖:《海外华文网络媒体——跨文化语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71页。
    [2]《华夏文摘发刊词》《,华夏文摘》创刊号,1991年第1期。
    [3]张郎朗:《太阳纵队的传说》,《华夏文摘》,1991年第1期。
    [4]张郎朗:《不愿做儿皇帝》,《华夏文摘》,1991年第3期。
    [5]阿贵:《文如其人》,《华夏文摘》,1991年第4期。
    [6]少君:《奋斗与平等》,《华夏文摘》,1991年第4期。
    [7]图雅:《祝愿——致友人》,《华夏文摘》,1992年第57期。
    [8]方舟子:《怀图雅》,http://xys4.dxiong.com/xys/netters/Fang-Zhouzi/Net/tuya.txt。
    [9]《华夏文摘》,第38期,1991年12月20日。
    [10]少君:《大厨》、《大陆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页。
    [11]方舟子:《ACT的兴起,繁荣,和衰败》,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9/9943.html。
    [12]方舟子:http://www.xys.org/intro.html。
    [13]苏炜:《序言》、《美利坚的天空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4]文学城,hppt://blog.wenxuecity/blogview.php?date=200708&postID=24548。
    [15]美华论坛,http://www.meihuausa.com/meihua/61/web/pinglun-qc.htm。
    基金项目:此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汉语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JDXN004
    作者:蒙星宇,广州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兼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原载:《名作欣赏》2011年第9期
    
    原载:《名作欣赏》2011年第9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