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人口2008年统计有5700万,135个民族,华人约有300万[1]。近几十年来,在海内外 的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上,没有见过缅甸华文文学作品,也没见到有缅甸华文作家出席。 缅甸华人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族群,千百年来,出现过不少文人墨客,在缅甸这块土地上,留下相当多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他们的作品却很少受到外界注意,更没有推荐到海内外的华文文学作品研讨会中,原因诸多,其中有一点是缅甸华文文学作者没有走出缅甸。 一、缅甸华文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上世纪就有文人戈理写过《仰光为什么没有文坛》的文章:“仰光的文坛好像是一个浅狭的泥塘,尽管有人投下一块石子,漾起一点波圈,然而这波圈马上也就平静下去。”这里是讲仰光的华文文坛(仰光是当时的首都。2005年11月6日首都迁到离仰光约400公里的内比都)。 要讨论缅甸有没有华文文坛,要先看看缅甸的华文文学历史。澳门郭济修先生在《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序言中,将缅甸华文文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03—1912年起步期、1913—1941年发展期、1942—1945年黑暗期、1945—1965年繁荣期、1966—1998年沉默期、1998—2010年复苏期[2]。 1、1903年至1941年,从起步到发展,近40年。这时期,缅甸的《仰江新报》(后改名为《仰光新报》)、《光华日报》、《商务报》、《进化报》、《缅甸公报》等华文报纸相继创刊,后来又有《国民日报》、《觉民日报》、《仰光日报》、《兴商日报》、《新芽小日报》等多家华文报纸创刊,报纸副刊对华文文学创作发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椰风》、《野草》、《芭雨》、《文艺》、《艺文》、《规律》、《新知》等周刊出现在各报刊上,杨章希还主编过《南国文学》等。同期还出现“椰风文艺社”、“热风文艺社”等文学团体。缅甸华人族群中出现以下几位杰出的文人: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原名赞,字地山,祖籍福建龙溪,出生于台湾,回大陆后跟随做官的父亲在广东阳江县生活多年。他1913—1915在缅甸一所侨办学校任教,第一篇短篇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1月《小说月报》,以虔诚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因爱情受阻而厌世,在绿绮湖自杀,希望转生“极乐国土”,以求解脱。小说以独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艺术风格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应。据1927年10月20日缅甸《仰光日报》(华文报)报导:《命命鸟》被译为缅文,还改编为剧本,在缅甸青年中风行一时[3]。 万慧法师(1889—1959),俗名谢善,字希安。原籍四川,出生于安徽安庆。早年留学日本,在学术上颇有造诣。后因反对包办婚姻,愤然离家出走,并在四川大慈寺削发为僧。出家后云游四方,经云南出国至缅甸,后又赴印度钻研佛法。学成后在缅甸仰光定居,因精通六国语言(英语、梵语、印度语、蒙语、日语、藏语),又对历史、佛学、哲学有着极深的研究,故在缅甸得到社会各界的尊敬,在华人圈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著有《标准音译表》、《启圣字典》、《中国音韵学》、《慧业精舍吟草》和译著《珂罗倔论》等,均流传于缅甸。《慧业精舍吟草》与《慧业诗钞》是万慧法师的诗词集[4]。 艾芜(1904—1992) ,祖籍湖南,原名汤道耕,现、当代作家,1925年至1931年在缅甸生活,后回到上海,出版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而1935年出版的《南行记》是他的主要作品,1943年出版散文集《缅甸小景》。 黄绰卿(1911—1972),缅甸仰光出生,祖籍广东台山县。1928年在《仰光日报》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弃妇》(小说)之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的主要作品收于郑祥鹏先生主编的《黄绰卿诗文选》[5]。 2、1945—1965年的繁荣期有20年之久,之前报刊数量、发行面相对较窄,此时则多了很多,如《中国日报》、《新仰光报》、《人民报》、《中华商报》、《自由日报》、《生活周报》、《南国画报》等等,各报纸副刊或多或少都有文学作品刊载。黄绰卿的作品《万里行》、《感甄集》、《缅华大事记1950—1966》、《祖国壮游》、《壮游漫记》等等都是这时创作的。 艾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还写了《南行记续篇》,也是以缅甸为背景[6]。 巴宁(1904—1950),祖籍福建海澄,原名丘筱儒(简作小如),上世纪20年代初从福建到缅甸谋生,笔名有丁、廖落、戈理、巫明、余英、夏侯氏、司徒尧、上官无明等等。1930年10月《新芽小日报》在仰光创办,编辑人是林环岛、汤道耕(艾芜),丘筱儒任经理。他还担任过《卜间》旬刊主编以及《明天》、《规律》、《文学》等刊物编委。1945年8月任《新仰光报》主笔兼副刊《三年》编辑,直到去世。巴宁笔耕20年,写下不少杂文、小说、戏剧、诗歌,有“缅甸的鲁迅”之美称。他的部分杂文、诗歌等作品收入苏佐雄编《问路集》一书中,于1951年6月15日出版[7]。巴宁的作品还有论文集《擎天记》、杂文集《吓鬼记》、《逆耳从谈记》等,都没有机会出版。《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一书收录巴宁的诗12首(79页、81-83页)、散文7篇(218-234页)、小说3篇(313-323页)。 基鲁(1923—约1942),女,原名陈月琼,出生于缅甸曼德勒市,祖籍福建永定,14岁开始向缅甸各华文报刊投稿,崇拜高尔基和鲁迅,笔名喜署基鲁。尹文和先生的《缅华文化的一段佳话》一文就是讲张良丞(1915—1997)和陈月琼(基鲁)的爱情故事。1942年陈月琼因“反日作家”之名被捕,不久牺牲。1948年张良丞收到黄绰卿的信,建议他编刊基鲁遗作。他含泪整理《基鲁遗简》,并作序,写了《基鲁小传》等。《基鲁遗简》一书只收集了陈月琼二十多封信,此书现难于找到(见林清风洪新苏主编《缅华社会研究》第二辑46页)。 另有作家陈震(生卒年月不详)。黄重远的《缅甸华报新闻事业记略》一文中有:“缅甸晨报……总编辑是缅甸华侨中学教员陈震,陈震有新文学修养,出版过自己的小说集……”之句。文中没提到书名。《缅甸晨报》是上世纪30年代的华文报纸,陈震的小说集应该是此期间出版的(见曾冠英编着《缅华杂文集》99页)。 起步期到发展期,再到繁荣期,是缅甸华文文学鼎盛的60年,也是缅甸华文文学创作的高 峰期,由于当时的印刷出版等诸多原因,作品结集出版的不多。 诸如上述缅甸华文文学作品,市面上已难于寻觅,或许在缅甸仰光市的“缅华图书馆”还有。 3、所谓黑暗期是1942—1945年日军占领缅甸,华文报刊全部停业时期;沉默期则是缅甸在1966年奉行“缅甸式的社会主义”,除缅文和英文外,其它外文报刊、书籍不得出版。黑暗期和沉默期长达35年,缅甸没有正式出版过华文报刊、书籍。文学活动缩小了范围,文学作品也只在少数文人手中传阅。 上世纪缅甸的华文文学团体以诗社最引人注目,有“朱波”、“百花”、“晨光”、“似梅”、“天南”、“裁云”等等诗社,除“朱波”外,其它诗社已成为历史。仰光的“朱波吟社”,成立于1948年,成员以写古诗词为主,该诗社的刊物是《吟草》。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最为兴旺,数十诗人常在仰光市福山寺公园吟诗填词,留下大量旧体诗词。80年代初笔者在仰光见到当年诗人的十数篇律诗,都是以缅甸为背景。《吟草》62年来不定期的出版过数十本诗刊,属于内部发行。该诗社现在的成员以古稀老人为多,“朱波吟社”也是缅甸硕果仅存的文学社团。 《永新之花》1984年创刊于缅甸北部腊戌市,第二期改为《永新文艺》,至1990年出过四期,是手抄油印之类的刊物。《永新之花》出版同时,还成立了一个“永新读书会”,由董宝双、杨思来、施云仙、李兴伦、刘安全、彭文锁等人负责,当时全缅共有18个县市,二百多人加入读书会。所有会员通讯地址数据,不幸在1988年3月20日腊戌(市)邦务(区)的火灾中全部被毁[8]。这场灾难烧掉的不单是老百姓的生命财物,也烧掉了一个雏形阶段的华文文学团体。 以上这两本内部刊物,没有公开发行,印刷数量不过千册,却可以看到缅甸华文文学在沉 默期的薪火相传,而《永新文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这一时期,缅甸华族这个流动性族群的文学作品,还在缅甸以外的地区开花结果。 郑祥鹏编《黄绰卿诗文选》,由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12月出版,艾芜作序,李一氓题写书名,共785页,是研究黄绰卿及缅甸华文文学的珍贵资料。 《伊洛瓦底战歌》,1987年出版,出版社不详,是由几十位原华侨战工队员写于1942到1987年间的散文、诗词集,记录了杜正平、萧永绥(萧岗)、陈吉福、冯励冬、郑祥鹏、王金最(楚惠)、杨章熹、王一芒、王汉斌、杨匡民等原缅华战工队员的事迹。 尹文琴(1923—1980),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人,曾任缅甸《人民报》副刊主编,写过不少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9]。由其弟尹文和编的《文琴诗文选》1989年6月出版。《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一书收录尹文琴的诗5首、散文5篇。 4、1998—2010是缅华文学的复苏期。先有《缅甸华报》,于1999年11月4日创刊, 2004年10月18日年停刊,6年出版315期。取代它的是2007年10月1日出版的《金凤凰》。《金凤凰》是一份月报,后来转为半月刊,到2010年3月份,共出过38期[10]。从1966年至2010年的45年,缅甸就只有这一份华文报纸。在其上发表文学作品的重要作家是洪琴棋。 洪琴棋(约1940— )祖籍福建,出生缅甸,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在《缅甸华报》“文艺园地”发表的短篇小说《泛滥的爱河》、《抉择》、《亲情的背后》、《春花》、《喜事》、《冷暖人间》、《烟雨蒙蒙》、《记忆里的歌声》及散文《紫坛飘香》、《白星园的春天》、《疯子的故事》、《椰林深处是我家》、《忆故乡》等等,这些作品反映出缅甸近代华人的生活。 可喜的是,在《缅甸华报》的“学生园地”中,有缅甸各地华人学生发表诗歌、散文。《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一书选了近50篇的诗词、散文。这一批青少年是缅甸华文文学的接班人。 2006年1月永新班友会将四期的《永新之花》、《永新文艺》编成《永新文艺》合订本,有古典诗词、新诗、散文、杂文、小说等等共计171篇。其中四篇小说是:梦依的《被骗的负心人》、飘雨的《飘雨时刻话飘雨》、杨梦依的《晨钟》、念秋的《秋与夏》等。《永新文艺》合订本及《浪影诗文选集》的出版,是董宝双、姜宏明、穆立瑞、杨光武、赵振恒、林芳彦等诸君的共同努力,将永载缅甸华文文学史册。而《浪影诗文选集》大部分是蔺斯桓(约1915—2006)的作品,计有诗词、贺词、对联、墓志铭等共计281首(篇、联),另有卜周(杨化南)的诗歌20首、李开国的对联3联等。 缅华文学在此期还有以下作家及成果: 郭南斯(1921— )广东清远人,上世纪50年代在缅甸生活数年。她曾为德国哥都迈大师画过一幅油画,并陪同哥都迈等到缅甸中部参观、旅游。《忆德钦哥都迈大师》是她的长诗,由英国爱梅出版社2004年出版。郭南斯女士现居住在广东清远市[11]。 《缅甸佛国之旅》[12]由林清风和许均铨编著,时任缅甸驻香港总领事的吴苗戚(U MyoChit )先生作序。全书介绍缅甸的风景、民俗,在香港、澳门公开发行,是第一本介绍缅甸旅游的书籍。 陈尊法(1922— )出生缅甸勃生市,祖籍福建厦门人, 2005年出版诗词集《胞波风韵》[13],其中一些缅甸词汇,如:胞波、额比(虾酱)等等,有缅甸特色。 曾冠英先生(1909—2007)出生于福建厦门,早年随父到缅甸。在缅甸期间,曾于《觉民日报》等各华文报发表作品。《缅华杂文集》是曾冠英先生在厦门编著的,收集了数十篇散文、杂文作品。 《我们的故事》由移民到美国加州的原缅甸仰光华侨中学校友会出版。数十位作者写下了他们在缅甸、在中国、在美国的生活。为了让他们在美国的后代知道父母的过去,这本书译成中、英双语[14]。王升鸿,字晓峰,上世纪50年代在缅甸北部密支那市代理《中华商报》、《新仰光报》、《人民报》、《新时代报》等长达七年,也在这期间开如写作。曾任华文教师。1984年移居曼德勒市,2006年在缅甸出版《晓峰散文集》和《晓峰诗文续集》等。 笔者认为,凡是以缅甸为背景,用华文写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等,可以归入缅甸华文文学作品的范围。作者不一定在缅甸出生,作品也不一定要在缅甸发表。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研究缅甸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围就会更清晰。 二、《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一书问世的前后 澳门郭济修先生说:不管是在北京的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还是在厦门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从未见到一本缅甸的华文文学作品,也没见到缅甸的代表出席。2005至2006年间,林清风、郭济修和笔者在澳门开了几次会,决定编一本《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来填这一空白。会议决定:选入书中的作品必须是缅甸华侨、华人在缅甸华文报刊、杂志上正式发表过的华文文学作品。 在编《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一书时,笔者意外地见到《永新文艺》合订本(1984—1990)和蔺斯桓的《浪影诗文选集》(2006),是缅甸穆立瑞先生赠送给澳门缅华互助会的。笔者选了卜周、有仁、青萍、段怀忱、蔺斯桓、穆立瑞等二十多位作者的诗词,推荐给林清风先生。《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一书出版后,2007年收到缅甸董宝双先生的信,才知道这二十多位作者,除穆立瑞和董宝双外,其他诗人都已经过世。 《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一书收集了200多位作者的诗词、散文、小说。如果说以往的研讨会没有缅甸华文文学作品,此举已填上空白。 此书收录的只是各位作者的小部分作品,如丘伟文、江忠、郑天禄、李璜珀、陈兰生、林芳彦、赵振恒、余瑞荣、周蒂芸、阙岗(南宫萍、青萍、西门雁等)、李鸿春(左江)、杨化南(卜周)、段怀忱等等诗人,都可以各出一本个人诗集。 缅甸早期还有一批华文诗人,如祖籍广东台山的赵荫汉、赵泽汉兄弟,在世期间留下一批古典诗词,他们的作品都未收集成册。还有上世纪移居到澳门的赵宣扬、移居美国的赵伯纳、移居香港的曹卓、移居台湾的陈孺性等也都有大量的古典诗词创作。陈孺性是缅甸华人学者兼文人,有多本学术著作,在上世纪中期编了一本《模范缅华词典》,1961年陈孺性和黄绰卿还编译了《缅甸地名的汉译》一书。 三、缅甸华文文学要走出缅甸 21世纪,作品发表已不限定在报刊杂志上,还可以在网上。 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创立了《伊水南流》博客[15],是缅甸归国华侨中较早的博客,到2010年8月底止,此博客中已有数十篇文学作品,点击率达139512多次。缅甸仰光有一个《缅华网》,是仰光缅华互助会的博客,此博客的点击率已超过132491多次,博客中有十多篇文学作品。在“共饮一江水”圈子里,有几十位缅甸归国华侨的博客,多位博主是文学爱好者,其中有一位叶星先生,缅甸北部腊戌市的,他向外界介绍他所任职学校的各类信息,还有他的一些文学作品,其博客点击率也有28585多次。 王子瑜,出生于缅甸掸邦果敢县,曾任摄影记者、文字记者等,已有新诗百余首,小小说、散文、杂文百多篇在网上发表,他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掸北女儿国》,以缅甸果敢特区为背景的华文小说,是第一部在缅甸出生的作者用华文写的长篇小说。 要让世界认识缅甸华文文学,缅甸华文文人就要走出缅甸。“走出”二字对现在缅甸的华文作家来说,多少有点苛求。自1965年后,长达35年没有华文报刊、没有正式华文教育的缅甸,现有的华文作家绝大部分都年过花甲。 从1903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缅甸华文文学,在风雨中起起落落。缅甸华文文学是缅甸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缅甸息息相关。“随着缅甸调整内外政策,以及与中国扩大经贸和文化交流,中断近40年的华文教育正在以多元化的态势逐渐恢复,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也风行。”[16]缅甸华文文学创作的春天一定会重现,虽然有点姗姗来迟。 注释: [1]、[2]缅甸资料摘录于http://baike.baidu.com/view/7227.htm? fr=ala0-1-1网页。 [3]郑祥鹏编:《黄绰卿诗文选》,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435页。 [4]郑祥鹏编:《黄绰卿诗文选》,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469页。 [5]郑祥鹏编:《黄绰卿诗文选》,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776页。 [6]见百度百科艾芜http://baike.baidu.com/view/69183.htm? fr=ala0-1。 [7]张望主编:《缅华人物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23页。 [8]永新文艺编辑部主编:《永新文艺》合订本,永新班友会出版。2006年1月第一版董宝双的“编后语”:“……1984年‘永新之花创刊号’仅印制了200册,第二期‘永新’印了1000册,第三期和第四期分别印了600册及500册,由于当时是采用手抄书写方式油印,质量粗窳……”。 [9]林清风、洪新业主编:《缅华社会研究》第二辑,澳门缅华互助会2010年10版,第168-171。 [10]《金凤凰》数据由仰光杨民权提供。摘录于:http://news.stnn.cc/c9/2009/0928/2217603435.html。《金凤凰》报是缅甸目前唯一合法出版的华文报纸,缅甸资深媒体人吴哥哥创刊于2007年10月1日。 [11]见郭南斯http://gd.people.com.cn/GB/123936/123961/8673099.html网页。 [12]林清风、许均铨编著:《缅甸佛国之旅》,澳门缅华互助会2002年4月第1版。 [13]缅甸语“胞波”,同胞兄弟之意,缅甸人只对中国人用此字。 [14]此书是朱雪雪通过电子邮件与许均铨联络,将全部稿件由电子邮箱转来,在珠海找出版社、安排印刷等。后来洪新业(洪士连)先生全力负责这一工作。此书于2007年9月在香港举办的第四届全世界缅华同侨联络大会上,赠送给参与活动的嘉宾及各地的缅甸华侨、华人。 [15]缅甸华侨华人的博客有:http://q.163.com/gyyjs/共饮一江水圈子http://mhhzhh.blog.163.com/缅华网http://xmmdlyh.blog.163.com/伊水南流博客ht-tp://blog.163. com/lsyx2009 @ 126/叶星的博客http://blog.163.com/cty-xm/晨阳的博客http://lyw13520.blog.163.com/枫林晚的博客http://blog.163.com/led-xm/雅铮的博客。http://blog. 163. com/xjq-mo/blog/static/584937182010295213398。 [16]见《缅甸华文教育逐渐恢复》一文,天涯社区,2007年1月9日http://www.tianya.cn/pub/c/worldlook/1/136946.15.shtml。 作者许均铨,男,现任职于澳门 原载:《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1 原载:《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