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亘古悠长的生命牧歌——读杜文娟地震与高原系列小说(王春林)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春林 参加讨论

    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读一读陕西作家杜文娟以汶川地震为表现对象的地震系列小说,再次激起心中的波澜。这些小说以温馨标题如《鸽子花又开》、《月亮弯弯》、《米兰的风车》、《雨菊在阿里等你》进入你的视野,这样的情感表达中肯定少不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疼痛感,但凭借一种亲情的表达而凸显出的精神超越倾向,却也同样是十分明显的。
    比如《米兰的风车》一篇,即是如此。小说中特别强调米兰的年龄是“六岁”。虽然说在一般意义上,“六岁”的米兰和米兰的“六岁”,应该是同一个概念。但因为汶川大地震突然发生的缘故,所以,米兰的年龄就永远地定格在了“六岁”。就这样,米兰永远地和她的“六岁”,停留在了同一个地方。这就像,你根本就分辨不清楚究竟是米兰在说话,还是她的魂灵在讲话一样。小说中,米兰与她左边的大姐姐和上面的大个子叔叔一起,徜徉在映秀的山光水色之中,他们尽情地谈笑着,嬉戏着,歌唱着。只是在面对着前来看望他们的亲人的时候,记忆的闸门才被彻底地打开。于是,米兰就回想起了那天她上学时的情景,回想起她跟妈妈说要“大风车”,回想起她上学前一遍遍地回头提醒妈妈:“我当真走了啊!”的特别情景。然后,就是山崩地裂,就是生离死别,就是哭喊之后的平静。小说最后出现的,是爸爸妈妈来看她的场景。爸爸妈妈的手里还攥着一个“大风车”,米兰高兴极了,是的,她还是爸爸妈妈的女儿,她“呵呵呵地笑个不停”……
    虽然说汶川地震是一场空前的大灾难,虽然说米兰与父母的生离死别是生命的大惨剧,虽然说诸如“凄惨绝伦”这样的形容词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但小说创作从本质上,真正比拼的,并不是谁把悲剧表现得最惨烈最凄苦,而是对于人性的探究与表现深度。单就这一点说,杜文娟《米兰的风车》的值得肯定之处就在于,一方面,作家特别善于以轻写重,借喜托悲。米兰的魂灵愈是和大姐姐、大个子叔叔嬉戏欢乐,读者就愈是能够从中体会到死亡悲剧的惨烈。但在另一个方面,杜文娟却也试图寻找到某种精神超越的路径。地震发生了,悲剧形成了,但生活却毕竟还得延续下去。我想,恐怕这正是杜文娟在《米兰的风车》采用以米兰为视点性人物的“反弹琵琶”式的叙述的根本原因所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个“金色”的大风车的出现。实际上,也正是凭借着这个“金色”的大风车,小说才具有了某种诗的意味,才具有了某种精神的内在超越性。
    在我看来,杜文娟的高原系列,可以说是地震系列的姊妹篇。因为,我总觉得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生死相依的内在联系。是的,生死相依,就是这个词。一种悲壮,一种悲悯,一种生与死的较量,似乎都贯穿在了这两个看似不同的系列小说之中。所以,无论是《彩虹阿里》,还是《藏北往事》或《喀喇昆仑的红旗袍》,似乎都沾染上了与她的地震系列小说同样的色彩。故事可以千差万别,但其情感的基本走向却是相通的。譬如《彩虹阿里》,主人公李银桦为了能及时赶到施工点给一个阑尾炎患者治病,迷失在风雪交加的藏北高原,在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雪原上,又遇到“风吹雪”的恶劣天气,他的处境可想而知,若走不出雪原或无人搭救,他可能会被冻死、饿死,或被群狼咬死。在这生与死仅有一步之遥的独行过程中,他的内心也经历了一番极为艰难又是极为彻骨的洗礼。妻子、女儿、死去与活着的战友、他所救助过的藏民,这些影像一一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对每一个影像的回想,都为他注入了稍许的动力,支撑着他继续前行。与其说这个过程是他挣扎求生的过程,倒不如说,他在生死的悬崖边上,更加看清了生命的本质,看清了之所以为生的真谛。
    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以上的初步剖析,杜文娟小说创作的基本面貌,其实已经浮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要忍不住地特别强调一下杜文娟小说艺术表现上所采取的一种特别节奏处理方式。小说的故事节奏相当缓慢,看似拖沓冗长,却将深挚的内容都包了进去;心理描写精益求精准确到位,能够让人不经意地便走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深处。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故事的发展水乳交融,最终走向了渺远的深处。因为有氤氲恬淡的诗意漫漶其中,所以作家所写出的,就更像是一首首亘古悠长的生命牧歌。
    原载:海南日报2011年05月23日
    
    原载:海南日报2011年05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