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激情照亮下的浓度写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凤英 参加讨论

    约瑟夫·康拉德说,艺术家所感动的“是我们生命的天赋部分……是我们的欢快和惊愕的本能……我们的怜悯心和痛苦感,是我们与万物的潜在情谊——还有那难以捉摸而又不可征服的与他人休戚与共的信念”,认为作家应该热情地以自身为对象进而潜入内心深处而不是悬浮于个人感受之外的他人发现。基于此,当下繁花似锦的军旅文学热闹景象背后,朗目圆睁之下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发现颇为耐人寻味。它们虽然在影响力方面似乎已经各领风骚,甚或大放异彩,但是,我们总是期待作家们能够义无反顾投入全部的情感潜入军营生活的有效部位,对那些艰苦卓绝状态下的生命价值和军人奉献精神的本原意义表示倾心体察,对那些军营现实性的声音和当下军队任务要求表示特殊的关注,使文字能够散发出富于金属质感的深厚思想况味。当下军旅作家无可回避的痛点有三:人物与故事,语言,情感。
    其一,作家自身的生命力比故事短寿,短寿之生命力塑造的人物在故事的生长中生长、成熟、长寿。无可置疑,小说的全部叙事中心是透过故事层面而直逼人物的心性世界,揭示或提示灵魂深处的隐秘。顷刻难离故事的铺排和调遣的小说,在当下军事题材的某些作品已渐变为对叙事的追求超过对故事的建构,而更超越于叙事的恰恰是对人的心理世界、精神蕴涵、人性观照乃至生命意识的探幽。并不是说这样做不合适,现代军营涛飞云走地发生着变化,变化中的每一个人置身其中备受制约的情境无不与个人成长进步和一定意义的实际需求相关,命定成为军旅作家不能规避的课题答辩,如何坚定打量并化入作品之中,需要的决不是写写利益写写演练写写感情等符码性故事即可一蹴而就。理念和故事模式急需新鲜和扎实,必须和内心的痛痒有关,和军队弘扬的精神有关,人物塑造和故事合于质感以至令人感动和震撼。对于人物的处理从打碎的细节中呈现其情理和逻辑,被刻意拔高了的人物形象极其滑稽地脱离人物性格结构的合理性,缺失了应该具有的“圆型”特征而显得孤寂和落寞。作家的刻意处理,使人物和故事的关联性便显得生涩和疏离,整部作品因而趋于一种不自然。所以,小说创作应考虑在向内开掘时更为沉实,在不排斥故事又不拘泥于故事中追求叙事的创新,不再沉溺于纯形式的技艺表演,用艺术的手段深入到心灵与精神层面,写出人物的真性情而不是令人尴尬的随意拔高。
    具体地说,人的思想绝不能臆造,绝不可忽略,有血有肉的精神品性是需要作家努力追求并极力艺术地激活的。关于洞察力和想象力,作家应积极而敏锐地发现和回应军人各种可能性的状态,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伊丽莎白·鲍恩说过,“人物并不是作者创造的,它们早就存在,必须去寻找。假如我们不去寻找,假如我们不能重现他们,那是我们的过错。”然而,要找到他们并不容易,军人的状况或许从来就不曾像现在这样难以一言而概之,虽然之前也从来不曾一言而概之过,人物性格的粘贴使故事蜷缩在作家力不从心的掩饰之中,这是非常可悲的。认为惟有将一群又一群有着现代时尚元素或者想象力无限泛滥的人物推而广之,那就是表现军营生活,实在是一种一相情愿的突发奇想。但很多情况下连这样的突发奇想都算不上,那么多似曾相识的场景和人物性格的堆积,甚至炫技手法,结果很难避免梦呓般的跟风。以道听途说的离奇怪诞故事生硬地充斥作品,远离军队实际生活的真实感受,以非兵的心理想当然地揣测兵的内心世界,逡巡于灵魂之外而无法抵达兵的生活中那些感人至深的东西,从而发现他们的智慧、骄傲、激情、习惯和精神面貌等。作家只有以足够的耐心和平静才能穿透军营的表面现象,呈现出直觉和想象之外的动人元素,这样才能发现并展示那些被日常经验所遮蔽的精神状态,洞悉并呈现那些被生活常识所掩盖的内心真相,也才有可能体现出一个作家独特的审美创造。作家应当从细节处关爱那些特殊的、生活在真实状态中的个体存在,耐心、从容、细腻地洞察当代军营火热的生活和生活在火热军营里的军人,在使之成为特殊的审美对象的同时,找到刻画人物和叙述故事的审美平台,毫不迟疑地将笔触伸向人物灵魂深处,艺术地逼近最本真的那一隅。人物感情深处的细微变化才是故事的内核,才是作家要着力表现的中心,而非自说自话或自说他话的不情愿、侥幸却规避不了的“拿无趣当有趣”,如此才不至于落入窠臼,读者的阅读期待不仅仅只在作家的激情照亮下实现。
    其二,小说的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总会通过艺术的方式化为触动灵魂并走入诗性的想象,使阅读和写作成为更加纯正、精妙、高尚的活动,而不会屈服于急功近利的粗糙和心不在焉的情结干扰。作品中触手可摸的真实感和动人之处,恰恰源于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以及那些极度贴近生活的对话带来的亲近感。所以,军旅作品的语言更需要准确,使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被自然而然地一点点表现出来,人物的生活、训练、工作等真实生活才能坚实站立且多姿多彩起来,虽然普通,却可打动人心。其实,当下不少军旅文学作品缺失的正是这种及物式写作,语言平淡、单薄、信马由缰,让过于浓烈的烟火气遮蔽了诗性的空灵,语感和文字节奏及密度在温吞吞的铺陈中一路丧失,要打动一个见多识广的现代读者的心越加困难。或许我们的作家应更多地学习过往岁月里那些重要作家的好习惯,光风霁月地积累和收藏传统文学的修养,细致研磨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他们之所以能用语言的张力激发兴味盎然的阅读兴趣并产生意味深长的回味,得益于他们对传统艺术诸如诗词语言的深入了解和浸润。铺垫厚达千仞的文化底蕴和语言修为,“一直等在那里”的人物被作家“发现”之后,在这样的语言托举下任意驰骋。然而,达到沈从文、汪曾祺、钱锺书、老舍等深厚语言修养的当下军旅作家尚未出现。显得漫不经心的粗糙语言的作品决不在少数,降低和减弱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更大的影响力。作品通过极富延展性的语言表现军人革命英雄主义的手段和方式并未实现,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令人汗颜的遗憾。
    为什么作家们对语言的关注程度远不及对写书数量和速度的追求呢?作家的阅读耐力显示出的力不从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恐怕要追溯到作家缺失激情照亮的浓度写作,他们那么热烈那么匆忙地讲述故事、铺排阵容、调遣历史、组合细节,试图穷尽所有能够打动读者的方法。那些独特的叙事法则和审美风范,那些让人深感明亮、轻逸而又迅猛、确切地直指现代军人精神信仰的现实状态,那些更有精神洞见的审美发现,由于语言的粗糙和密度的缺失而无力呈现,其结果是失去了激活作品本该具有的艺术感染力,使创作对作品的未来发展失去某种可能的深远意义。
    其三,情感是作品的原色,讲述令人荡气回肠的那些人、那些事以及色彩斑斓的那些日子,进而完成高蹈之品。可惜,那些由军人构成的写作群体中,短期部队生活体验难免如同微风过火一般,很难说得上有哪些熊熊燃烧的壮烈走向,走马观花式的生活体验可能变成一种雁过无声的敷衍标签,体现一个作家良好的思考方式和精神膂力则成了一种诗性向往。囿于长期的部队生活,大量的素材和生活基础并不等于使作家拥有更为广阔的题材,更为热情地投入创作,如果不是迫不得已需要完成上级或者单位赋予的某项任务或者硬性工作,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愿意表现当下军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革命英雄主义。当下军事题材中的某些限制使他们更愿意一次又一次闪避在革命历史题材的想象空间里,这种闪避越来越多,最终会泛滥成灾。对于当下军队高科技人才的关注和主旋律的讴歌兴味索然地机械回应,情感悬浮在人物和故事之外,以至于人物形象不饱满,人物性格“拿来主义”,细节复制粘贴等畸形现状令人不能卒读。部队存在一些并不见得公正的现象影响了作家一些价值上的认知,使他们在关注军队、军人的实际状况和心理现状时难有更为理想和正面的表现,不少作品的积极因素少于消极因素,对部队现状的不满和疑虑在其作品中时有显现,因而无法写出反映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上乘之作。一些军旅作家和作品转向反映军事题材之外的话题,应该说是在回避当下、规避敏感,不能不让人疑心其对作品容易流传容易获益等市场经济需求的考虑占了很大因素,急功近利地追求作品的出版势必削减耐下心去长期地深入部队生活,走入兵的内心,反映当下军人的革命英雄主义。
    这样的情形在一定时间里令为数不多的作家沉醉于技术和某些观念中,想当然地以为,惟有如此便会使小说有所突破有所深刻,至于结实的细节和真实的生活则退居于积极的情感之外,统一锁定在目之所及处的摸爬滚打,锁定在耳之所听处的生活日记化,口号概念化,或者根本就被这些“锁定”抹平了内心错落有致的生活感受,被激情四射或有气无力地遮蔽了思考的精神地带。个别作品中就会拖曳出相似的面孔、场景,相同的人物性格和“精神风貌”等,阅读印象竟是:骂骂咧咧等同于粗犷,粗犷等同于英雄气概,个性不羁等同于不循常规,不循常规等同于军队现代化人才……于是演绎出奇诡的战略战术、宏大壮观的场面、洋相百出的人物对话,复制着各种欲望化的现实生存景象,复制着各种时尚化的生活标签,复制着粗糙的叙述语言。作用于视觉下的阅读标准在第一部作品吸纳后,便越来越被相似性和似曾相识的情感替代。很显然,缺少独立发现的能力,源于作家并未能真正“沉下”那颗心而匆忙进入心浮气躁的创作状态,艺术上的直接表现便是在本质上丧失了艺术应有的大概念。这样毫无创造的复制行为非常可怕,虽然颠覆了传统艺术在个体生命中的特殊地位,却最终使艺术丧失了其特有的“膜拜价值”,使文学性闪避在阅读视野之外。作家在利益的患得患失方面所投注的热情显然多于对军人使命感责任感的思考。面对这种情感走向如何保持一种纯正的文学品质,在回望历史跟进现实的同时用心修正审美趣味,自觉努力超越自身的艺术局限,展现军人的伟岸与可贵、使命与理想、荣誉与梦想非常必要。
    作为军旅作家应该思考一系列问题,如对军人形象塑造的准确,对新军事变革的灵敏,对使命感责任感的讴歌,对革命历史题材有节制地表现,以及对军人革命英雄主义的弘扬等等,将这些问题化为作家创作的冲动,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而不仅仅将作家的视觉构建局限在个人化的题材选择上,视野逼仄且风格单一地试图描绘出深刻的思想,不能不说作家的情感淡漠的更大危机来自于对军队建设和军人的有限的认同度。当然,更多的作家还是意识到仅有激情制造的浅表性浓度不能激起我们对作品的敬畏,不能激起我们对主旋律精神的敬仰,作家要表现更为深刻的生命感悟和军人价值观,需要准备的除了生活观察和心理体认外,激情照亮下的浓度写作在关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应迅速深刻起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6月29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6月2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