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出版社2005年推出的大型信史类长篇抗战小说《虎啸八年》(1—3),在时隔6年之后终于等来了收官之作——《虎啸八年》(4—6)于2011年抗战结束66年纪念日之前出版了。 小说作者温靖邦是个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非党人士,其父亲是出身黄埔的飞行员,抗战英雄。温靖邦年轻时的梦想是做将军,曾越境参加缅共游击队,后来研究中国现代史,有丰富扎实的史学基础,文学功力深厚。打游击失败后,温靖邦立志写作,要将心头所熟悉的民国史以小说形式写出来,做个“纸上的将军”。《虎啸八年》系列是其“民国”系列中重要的一环。原计划写9大本,后来压缩了三分之一,以现在的6部 收官,基本反映了抗战正面战场的全貌。 《虎啸八年》后3部秉承其一贯拒绝戏说、还原真相、大气厚重的写法。其中,第4部再现了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水淹中原等一系列惊险惨烈的场面,对中日双方高中低各层次政治军事人物的对话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尤为精彩,不仅反映出民国之特点,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民国人物。如经常瞎指挥的蒋介石,性格首鼠的汪精卫,霸道的陈璧君,精明的白崇禧,巧于算计钻营的周佛海,善于拖延逃跑的中央军将领胡宗南、汤恩伯、桂永清等,会打仗敢抗上有脾气的薛岳,有担当任劳怨的好干部陈诚……通过这一系列人物的塑造,抗战的历史活化起来,战场的烽烟燃烧起来,让人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及那个耻辱的、血腥的、苦难的,也是意气风发的年代。书中还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不同以往被妖魔化的蒋介石,去除了意识形态化和符号标签化,蒋介石被还原成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其实就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眼光一般的军事家,公关一流的权术家。《虎啸八年》第5部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武汉会战,其间穿插汪日和谈过程,以及中日间高度紧张的情报战。血腥艰难的战场战事是作者最擅长的部分,不仅战争双方的战略意图表述清晰,每个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让我们看到在民族战争中不止八路军英勇善战,能以劣势枪械对付飞机大炮,中央军里一样也有这样的英雄好汉;不仅共产党人能以生命捍卫民族利益,国民党人也一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虎啸八年》第6部是整套丛书的收官之作。首先详细披露汪精卫复杂曲折的投敌心理及过程。其次描写荒唐的长沙大火和惊心动魄的常德保卫战。直书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事前治事不力用人不当,事后推卸责任让下属顶罪,使我们看出这位儒将的短处来,也反映出民国政府地方政权的腐败无能。而昆仑山大捷则让我们看到了中央军“精锐中的精锐”杜聿明第五军在残酷战事中的钢铁意志与铁血作风。当看到战斗结束后,第五军主力郑洞国荣誉第一师全师13000人最后仅剩下700余人,师长郑洞国与军长杜聿明抱头痛哭时,时空虽然跨越了66年,我们依然会血涌上头。全书的终结篇常德保卫战更是塑造了以8000守军对抗10万日军的孤胆将军余程万,虽然孤军无援,苦苦支撑,但他却打得有板有眼,在无数次重创日军之后,居然奇迹般地率领200余人撤出重围。他的坚守和尽职反衬了统帅部的颟顸无能,也让读者领略了困局之中中国军人的风骨与能力。 书中对国际局势的把握分析也处处体现出高屋建瓴的战略家眼光。如对苏日诺门坎战役的精彩描述,对操纵日本政府决策的三井财阀的描写,对美国政府对华势利态度的渐次披露,对苏联政府对华援助的描写,对轴心国同盟国成立过程的交代等等,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抗战时期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所处的地位,也了解到中苏之间的友谊确实是除了利益之外还染着鲜血的;美国人在战争中的势利表现一直表演到最后,杜鲁门投向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其实只是为了和苏联争功。而这一切在今天都已经被我们淡忘了。 小说最后以中共优秀谍报员赤虎被以汉奸罪处死而收尾,预示民族战争结束之时就是兄弟阋墙内战开始之际。这样的安排意味深长,并为《虎啸八年》的后续之作《大崩溃》埋下了伏笔。 温靖邦历时十载,苦心演绎,终于为读者奉献了一部不穿越,不戏说,不忽悠的好看的抗战巨制,也为抗战正面战场提交了一份完整而完美的记录。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07月22日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07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